畜牧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组织模式

2011-09-08来源:中国畜牧杂志文章编辑:笑笑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摘 要: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衡量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标准之一,是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典型组织模式及其特点,并就适合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模式进行了结论性评述。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发达国家畜牧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之所以很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采用了高效率和规范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组织模式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而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组织模式的选择,作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制度载体,组织模式关系到参与畜牧业产业化各方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影响各方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决定着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败。合理有效的组织模式不仅关系到参与产业化各方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使农牧民顺利进入市场成为可能,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对畜牧业实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畜牧业产业化的内涵

  与畜牧业产业化相比,国外学者更关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际上,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高达80%~90%,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畜牧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戴维斯(John H Davis)教授和高德博格(Roy A Gold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当时称为“农业综合经营”(Agribusiness),指从供应投人品,如:种子、肥料及机械等,到食品加工者和零售商的一个由一系列公司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有序链条。

  国外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从微观层面展开,其原因是农业产业化与其所处的体制环境、制度变迁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国外的农业制度、体制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对微观经济活动及行为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践始于1981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省若尔盖牧工商联合企业,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牧工商联合企业,之后国家开始允许经营农牧民完成派购任务后的畜产品,并取消了主要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以畜产品经营和加工为主的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畜牧业产业化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在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对畜牧业产业化内涵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畜牧业产业化是一种生产经营体制。畜牧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或流通企业为依托,以扩大农牧户经营规模为基础,以加大科技推广应用为手段,把产前、产中与产后诸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农牧户能够分享整个畜牧业系统内部的平均利润,使畜牧业真正形成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

  第二,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综合的经营系统。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畜牧业产业化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通过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益合理分配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加、销各环节的有机联系与协调发展,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科技水平及经济效益。

  第三,畜牧业产业化是畜牧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在“化”,“化”意味着变革、创新、改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把旧事物改造成新事物的过程。畜牧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改造成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畜牧业产业体系。也就是说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不同的行政部门分割成条条块块的产业链条重新组合起来,把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第四,畜牧业产业化是一种经营方式。按照潘庆杰等同的观点,畜牧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围绕当地养殖业主导产品和支持产品开发,逐步形成产供销、牧工商、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合理分配,民主管理的经营体系,使之朝着高产优质高效协调的方向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引进科技与科研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调整养殖结构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几个主要观点从不同视角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描述,虽然立足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理论、原理是一致的,其共同的认识有:

  首先,以上观点都强调了畜牧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整合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现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畜牧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根本所在。

  其次,强调了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参加一体化经营的各个利益主体都能够分享到从初级畜产品生产到产成品销售全过程各环节总增加值的平均值,也就是要做到利益共享。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形成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再次,强调了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完整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在“化”,即意味着与畜牧业产业有关的几个重点环节,如:生产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公司、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等的紧密连接与有机结合,也即意味着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3 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国内学者主要从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绩效等角度研究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谭涛等对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两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并指出利益机制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李瑜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组织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指出利益联接关系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到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和生产经营的效率。闫玉科、姜雅莉等对4种组织模式龙头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及其他类型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

  夏英运用个案就产业化对效率、价格及区域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影响评价了农业产业化三种模式(公司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的绩效。类似的研究,如:张雪梅、瞿为民等。龙方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兼并型组织模式形成的动力在于消除由于买卖双方对初级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降低交易成本。龙头企业横向一体化形成的动力在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并提升竞争力;对于农户横向一体化,其形成的动力在于提升卖方谈判地位,消除买方垄断,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市场风险。

  我国畜牧业一体化经营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萌动,到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为理论界所接受,并成为大规模实践,这个过程摸索出多种产业化组织形式。但总体来看,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水平。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低履约率,其在理论上有很多解释,诸如博弈论、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敲竹杠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等。

  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与我国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的基本模式有六种:企业带动型、市场牵动型、企业集团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科技推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例,其中以企业带动型、市场牵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为代表,由此演变的具体形式是“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合作社+公司+农户”。我国的“公司+农户”等模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公司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甚至还存在经济利益纷争;即使有合作组织的参与,合作组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国外的“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农户是合作社的股东,因此,农户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经营的好坏与农户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经营期末农民可以享受合作社的分红。公司和农户之间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一种互动力,形成了“品牌一市场一收益一品牌”良性循环。

  从以上综述看,目前国内外关于畜牧业产业化(一体化)组织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特定组织模式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利益机制等核心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对于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同时,已有的研究还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畜牧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效率的比较与分析,没有结合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事实上在畜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最佳组织模式的选择是有区别的,因为不论何种组织模式,其形成与发展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或社会发展状况。例如从理论层面看,“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这一组织形式中,中介组织一方面代表了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取得了与企业对等的谈判地位,在协调组织成员利益分配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效果,但在畜牧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形下,这一组织形式势必会增加交易费用。二是对组织模式绩效的分析多采用组织模式形成后,多是在个案分析与总体评价相综合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影响(效率、价格、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而对组织模式的绩效加以概括,但对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绩效的定量研究与系统研究略显不足。实际上,对畜牧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绩效的研究,既可以从其经济绩效考察,也可以从其质量绩效人手,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上述问题既是已有研究成果的薄弱之处,又是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组织模式优选所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4 小结

  合理的组织模式是畜牧业产业化形成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组织模式的选择还必须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相结合,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畜牧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畜牧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由“小而全”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牧区的产业结构逐步由生产初级畜产品的单一结构向畜产品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的结构转变,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部

  门结构逐步由产中部门为主的结构向三部门有机结合,产前和产后部门规模日益扩大的结构转变,应采用“公司+农牧户”的组织模式。当畜牧业产业化进入到成长和成熟阶段,畜牧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场专业化程度和工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畜牧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而且产中的许多工序也从畜牧业中分离了出来,这一阶段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将使产业化组织中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所以,“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的组织形式将成为畜牧业产业化发 展的主导模式。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