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库存是把双刃剑

2017-03-23来源:大众日报文章编辑:灵儿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玉米库存过高,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但也为我国农业发展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提供了难得的红利和契机。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势头,高位护盘取得新突破,对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丰产之后暗含隐忧,粮食供需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近期以来,玉米高库存问题较为突出,出现了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矛盾现象,亟需进行政策调整。

  要保障粮食安全,一定规模的粮食产量或供给量是不可回旋的。但我们也要及时更新传统视角下的粮食安全思维,相对于当前的有效需求而言,剩余数量过多是另外一种不安全状态,库存过高致使财政负担加重。当前之急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仓库中的余粮,根除病根,并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首先,应理性看待玉米“高库存”这把双刃剑。

  现库存玉米规模2.3亿吨,超过全年消费量(1.9亿吨)。过高的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购粮负担,同时也付出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每吨库存粮食保管成本超过250元,全年维护玉米库存支出近600亿元,的确带来了很大的财政效率损失。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过剩都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对于粮食这样的大宗战略性产品,市场过剩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面对玉米高库存所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所带来的红利和契机。一是提供了更多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回旋余地,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国内粮食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高点,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加工需求和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可能有所减弱,农业生产保数量的压力有所缓解,有利于小宗、特色农产品焕发生机。二是随着玉米去库存的持续推进,给深加工产业链带来复苏机会。2016年国家通过市场行政“两手发力”,一方面通过“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玉米价格逐步回归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主产区地方政府对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收购企业所在地的新产玉米给予补贴,中央政府恢复了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这些政策激活了加工企业的内生需求。藉此契机,大型玉米加工企业要加快突破生物材料、糖酶制剂、合成生物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细分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开发的组合方案,创造技术领先优势,引领产业形态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促进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升级发展,具有巨大市场空间。三是提高过腹转化能力,带动畜牧业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在农业内部的比重不足30%,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都比较高,美国畜牧业产值比重为48%,英国畜牧业产值比重超过60%,畜牧业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非常有利于东北地区打造“过腹经济”。在主产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就地实现种植、养殖一体化经营,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和促进整个产业增值,推动可持续生态农业建设。

  其次,要有效疏解存量,为玉米深加工把薪助火,促进库存余粮转化增值。

  一般情况下,工业用量约占玉米总消费量的30%。由于前两年,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敞开收购,大量粮源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很多加工企业不能以真实市场价格采购玉米,基本上是通过参与临储拍卖获得玉米来维持加工,不得不减产、停产,形成了总体供需宽松、有效供给不足并存。2016年,玉米工业用量5200万吨,消费比重回升到30.8%。尤其是有些库存玉米存储期限已经超过三年,不宜再用做食品原料或饲料产品,但可以大胆地投入工业中使用。当然,玉米深加工项目也不能盲目上马,要防止消化完当期库存后,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与闲置,最好是在目前加工阶段向下延伸,做精深加工。据统计,玉米经过一次加工可增值1-2倍,经过二次加工可增值2-5倍,经过三次加工可增值10倍以上。生物质新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多元醇、生物纤维等产品在美国已经投入生产,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目前的塑料薄膜作为包装材料,经济环保效果强;还可提炼用于纺织工业的乙二醇(玉米纤维)等多元醇或化工醇替代聚酯,以及丙二醇、季戊四醇、三羟基丙烷等产品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这些产品都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玉米产业链条长,开发产品多,在化工、建材等领域需求前景看好。

  最后,要有序调控总量,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注重生产需求进口三元平衡。

  我国粮食市场已高度开放,进口数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进口不仅仅局限于发挥品种调剂和余缺调节之功效,而是供给的重要来源,这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过去常讲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丰年略有盈余”、“供需处于紧平衡”,都是从两个维度平衡的角度来说的。开放条件下,实现粮食总量平衡要有新视野、新角度、新思维。除了保证必要的国内产能外,粮食安全有保障,必须系统考虑需求、生产、进口以及进口与国内生产的相互影响。化解库存“堰塞湖”,一方面扎实有效推进流通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购销主体,打破粮食库存过高过低的循环往复怪圈,治愈收储企业的“政策依赖”症状,形成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控制好进口规模和节奏,对玉米贸易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确保贸易调控规模适度、方式适当、时候适时。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抓手,调控粮食进口总体规模和分品种数量,这些直接关乎我国能否有效保障粮农增收不掉队、粮食产能不降低、库存规模不高企。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