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针对我国玉米库存高企,但前2月累计进口仍同比增长3.3倍的情况,农业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司长唐珂回应称,玉米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提高,增加了对国际低价玉米的需求。“不过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再加上在收购期结束后国家将投放储备,大量进口既缺乏价差动力,也没有供给缺口因素,预计全年进口量有望低于去年水平。”
唐珂介绍,目前农业部等部委正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从目前情况看,东北玉米市场购销平稳有序,初步形成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机制,激活了加工、流通、贸易等产业链各环节,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期相关部门还在积极组织专家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行系统评估。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玉米库存较为充足,但过度的收购还是让市场出现了流通量过小的结果,并造成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路上行,造成近期国内进口商及大中型饲料企业从国际市场订购玉米及其替代品的数量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粮食局此前公布的数据,业内预测,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新产玉米的数量有望达1亿吨以上,但收购的大部分玉米进入了中粮、中储粮等粮食储备仓库,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收购的玉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入了大中型深加工企业的原料仓库。
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始终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过剩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办公室原副主任陈锡文曾指出,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与需求大致相当,但去年玉米总库存达到2.3亿吨,其中20%供于食用,剩下的 80%中绝大部分用于制作饲料,还有一部分是制药工业、纺织工业等原料。有专家指出,在库存严重过剩的背景下,要维持国内玉米产量与价格的稳定,过高的进口量必须得到遏制,但前两个月的数据并未出现明显好转。
“在库存充裕的背景下,我国还大量进口玉米,原因就在于政府对于国内玉米定价明显过高”,陈锡文直言,导致经营者和消费者宁愿购买国际上的低价玉米,而非国内的高价玉米。
对此,陈锡文建议,完成玉米去库存,不仅要创造新需求,推行玉米深加工,另一方面,也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今年我国就将力争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4000 万亩。而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看来,为提高国内库存粮食同进口玉米的竞争力,国内玉米的质量也需提升,玉米深加工项目不能盲目上马,有些库存玉米存储期限已经超过三年,不宜再用做食品原料或饲料产品,但可以大胆地投入工业中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帮助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种植技术,使用现代化机械手段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在提高玉米种植质量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以便使的市场对玉米进行价格调整的同时,不影响农民的收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