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
1、温度是育雏阶段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断方法有:一是把温度计悬挂在与鸡同一高度处测温,秋冬季育雏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据鸡的反应,这也是养殖户最应该[阅读全文]
要想把鸡养好,就需要有健康的鸡苗、全价的营养、适宜的环境、健康的机体,四者缺一不可。 首先,鸡苗健康是最重要的,直接决定效益。鸡苗不健康是后天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因此,在选择鸡苗的时候要慎重,同时也要明白鸡苗的价格决定其整体品质;其次,目前饲料的问题也[阅读全文]
肉鸡舍冬季和初春如何科学应用PVC通风管通风
安装 PVC通风管通风的保温鸡舍在沧州地区很常见,针对PVC通风管类型的肉鸡鸡舍的通风,合理科学的应用通风管很重要!!!
冬季与初春通风目的:1、提供肉鸡需要的氧气(全程)2、降低湿度(育雏七天后)与减少灰尘(全程[阅读全文]
1. 高生产性能潜力的发挥与饲料低成本方案(难以消化的原料组合)的矛盾 目前的肉鸡料行业,随着全球育种领域飞速的进步,商品肉鸡有了更大生产性能提高潜力。为了追求更得的经济效益,往往要求尽量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因此,在肉鸡内脏(尤其消化器官)没有充分发[阅读全文]
现代肉鸡饲养专家研究发现,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肉鸡7日龄体重每相差1g,会导致肉鸡42日龄出栏体重相差6.7g。优秀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良好,预示着今后肉鸡会有较高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均匀度。因此,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对肉鸡饲养者能否获[阅读全文]
一 消毒 雏鸡进场前5天彻底清洗消毒,避免用火碱等有腐蚀性的消毒液,防止设备损坏,然后用甲醛熏蒸,并将门窗封严,24小时后开窗通风,此时进出鸡舍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消毒,以免破坏消毒效果,对料槽、饮水器清洗消毒,雏鸡到场后,每天清扫地面,减少灰尘和鸡绒毛对呼[阅读全文]
在肉鸡生产中人们往往忽视水的重要性,其实水是鸡保持健康和产蛋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直接关系到饲料转化率,甚至鸡群的生命。 一 饮水量的管理 1 水在鸡体内的含量、分布及来源 雏鸡体内含水分约70%,一周龄内的雏鸡体内含水85%,主要存在[阅读全文]
随着家禽饲养量的增加,饲养环境目益恶化。环境污染的加重,禽病发生和流行频繁,旧病不能消除、新病不断出现、病原变异、毒力增强、混合感染增加等,导致家禽死亡率提高,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据统计,每年因疾病造成的死亡率达15%~20%,因疾病造成的死亡加上防治[阅读全文]
2012年底的速生鸡事件和2013年春H7N9禽流感事件,对整个肉鸡养殖行业造成了重创。H7N9禽流感在肆虐两个月后,目前其影响日渐减弱,但留下的,却是人们心头一个巨大的阴影和千疮百孔的肉鸡产业链。在危机消退的背后,整个肉鸡产业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以应对未知的危机[阅读全文]
随着现代肉鸡遗传育种工作进展不断加快,肉鸡的生长速度也越来越快,饲料转化效率越来越高。美国科宝公司2012年发布的cpbb500肉鸡(公母混养)42日龄的出栏体重为2 7:32g,饲料转化率为1.70。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肉鸡每年都有40~45g的体重进展,饲料转化率每年有-0.02[阅读全文]
一 原因分析 1 养殖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鸡粪、病死鸡未正确处理。 2 临床兽医水平参差不齐,诊断失误,发病率高。 3 大量长期靠药养鸡,造成代谢紊乱,吃药不吃料现象普遍发生。 4 父母代种鸡源头有问题,造成雏鸡垂直传播,带菌带毒。 二 诊断思路 望、闻、问、切(剖[阅读全文]
根据肉鸡屠宰加工的生产流程,本人汇集了多家现代化肉鸡屠宰厂常见的问题,结合美国科宝公司全球屠宰技术服务专家Da-vid Beavers先生的技术观点,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措施,以期这些肉鸡屠宰广家能够生产出更高品质的鸡肉产品和最大程度地提高鸡肉产量。 一 肉鸡停[阅读全文]
作者:John R. Blakely,美国东部Aviagen公司技术经理;Gene Simpson 博士,美国奥本大学农业经济系。通风不良会影响肉鸡生长及其经济产量。作者集中阐述室内通风对肉鸡生长性能的重要性。 经过基因改良,肉鸡达到既定目标体重需要的时间已经减少。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阅读全文]
我们知道建造良好的鸡舍、选择优质的鸡苗和饲料,科学化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对温度、湿度、密度、通风、光照、饲喂科学化的掌控,是养殖成功的必备因素。但在饲养过程中,还有一点是决定养殖成败决定性的因素,并且在饲养过程中最难掌控的,也是诱发很多疾病的根源温差[阅读全文]
1、温度是育雏阶段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断方法有:一是把温度计悬挂在与鸡同一高度处测温,秋冬季育雏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据鸡的反应,这也是养殖户最应该[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