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年,他养鸡无数;半辈子里,他与鸡相伴。过去,他养鸡致富;如今,他养鸡已然成为习惯。65岁的老养鸡户,27年的养鸡情缘,新牧网带您走进这位老养鸡户——东叔的养鸡人生。
东叔,原名何建东,周围的人都习惯叫他东叔,亲切而温暖。东叔身材高瘦,一件灰衬衫,袖子习惯性卷起,为人谦和。说到养鸡,颇显健谈。早年间,东叔烧过砖瓦,割过柴草,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1986年,偶然接触养鸡,从此一发不可收。
“我养这么多年鸡,没有得过什么流行性的病,鸡只生长非常好。”东叔笑着说。当很多地方有鸡瘟、禽流感等鸡病发生时,27年来,东叔的鸡群却从未感染过,他养鸡的成活率多年都保持在97%以上。他认为除了鸡群保健做得好外,与这里山清水秀的环境也有关。
从大路拐进去,沿着狭窄的水泥路向前弯曲,一路茂林修竹、稻田菜地,青山叠嶂。约莫五六里的样子,东叔的鸡棚就隐匿在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
东叔起初在自己屋旁建起了一百多平米的鸡栏,后来逐渐扩大到附近的地方,三个鸡棚,每个鸡棚养几千只,一共养了一万只。如今都是东叔一个人在“伺候”这些“小家伙”。
“从山脚引山泉水,接上鸡棚里的水线,鸡群可以自动喝水。”东叔介绍道。以前他一担担地从山里挑水来喂鸡,很辛苦,现在拉上一条管子,水就到家了。“每隔几天,水线要洗一洗,否则山泉水有沉淀,影响鸡群健康。”东叔补充道。
“一年养三批,快大类的养两批,再养一批慢速的土鸡。”他说,本来一年大概就是两批半,现在快大的搭配土鸡,一年刚好能养三批。每批一万的规模。
“小鸡阶段,一定要配小料,一天喂三餐,中鸡喂两餐,到了大鸡阶段,再加喂一餐。”东叔对于养鸡有着自己的经验,“转段特别容易引起鸡群肠炎,一方面要混料铺垫一段时间,另外要喂一些预防的药物。”
东叔坦言,养鸡和养小孩是一样的,天冷,你要给小孩加衣服,鸡群也要“加衣”——在鸡棚内搭保温架,小鸡阶段保温尤其重要,保证34-35摄氏度,小鸡生长较好。天热时,要防暑降温,东叔的方法就是用电风扇放在鸡棚里吹,然后鸡棚地面洒洒水。此外,鸡棚之外有一小块运动场,运动场栽种了些许绿树,午后的太阳最热,鸡群就藏在树底下悠然乘凉。
“一定要让它们舒服了!”东叔笑说,鸡群在鸡棚里过得不舒服,就不会顺利生长。一方面会导致耗料大,另一面也会引起疾病。
东叔经常给鸡喂中药,熬中药水、磨中药粉。“鸡吃中药保健,和人一样,中西结合,鸡群的疾病就会少。”
很多人养鸡喜欢放收音机,但是东叔的鸡棚几乎不放任何声音。“不怕鸡群会出现应激么?”记者问道,“不用担心,这里比较安静,火车从这里经过,鸡群都习惯了,就是在过年鞭炮厉害的时候,才提前放收音机,让鸡群适应。”
“小鸡阶段,要注意白痢,20天的时候阉鸡,一旦发现鸡只有气管炎,不能阉了,等治疗好了再阉。养鸡就是这样,要细心,养熟悉了,就顺手。”
几十年的光阴,东叔养鸡无数,喂鸡手脚熟稔,一个小时,三栋鸡舍,手握料瓢,刷刷……,一万只鸡的早餐料三下五除二就喂完了。东叔说,如今铲鸡粪的活叫别人做了,现在就是喂鸡,早上5点半起身,就开始喂鸡,然后洗漱吃早餐,再去村委坐坐班,傍晚回家再喂一次。这就是目前东叔的退休生活,他觉得养鸡权当身体锻炼。
东叔自从养鸡后,生活明显改善,比起种田来,养鸡的收入要划算得多。80年代,东叔早就跨过了万元户的标准,1989年,东叔花了五万元建了两层小楼。
“当时想建高一点,父亲不让建,因为村里习俗,建房不能高过后面的房子。”东叔谈起用养鸡赚来的钱建房时的想法,这样也有利于邻里和睦。
东叔养大了四个儿女,最大的女儿已经四十岁了,膝下儿孙满堂,一大家子没有分家,逢年过节,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汇聚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儿女们也劝他别养鸡了,到城里去想享清福,可他不乐意,他喜欢养鸡,也习惯了养鸡,养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舍不得离开这里。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