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维持震荡态势

2025-11-14来源:《期货日报》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11月初,中国重启美国大豆进口的消息推动CBOT大豆走高,国内豆粕也跟随外盘迅速回升。由于内外盘基本面存在差异,叠加当前豆类供需格局偏弱,短期内豆粕市场大概率以震荡运行为主。

  南美大豆种植顺利

  近两周南美天气条件良好,大豆种植工作顺利推进。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预测,2025/2026年度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将延续扩张趋势,同比增幅在3.5%以上。截至11月8日,该国大豆播种进度已达58.4%,较上周的47.1%显著提升;预计总产量约1.77亿吨,较上一年度的1.69亿吨增长4.7%。另据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9月12日发布的报告,阿根廷2025/2026年度大豆种植面积预计降至1760万公顷,较上一作物年度的1839万公顷减少79万公顷,同比下降4.3%。截至11月5日,其大豆种植进度为4.4%,较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预计总产量约0.49亿吨。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大豆产量合计占全球总产量的52.48%,若未来三个月不出现极端天气,全球大豆丰产格局将难以改变。

  进口美豆数量难达预期

  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202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1.12亿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9568万吨,剩余进口量为1632万吨。按照粮油商务网预估,今年11月、12月大豆到港量分别为955万吨、830万吨,合计1785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年度大豆进口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后续到港大豆仅为前期已签订合同的到货量,而本年度巴西对华可出口大豆仅余400万吨,难以覆盖国内每月800万~900万吨的压榨需求,那么中国大豆进口仍将存在缺口,此时进口美国大豆可弥补这一需求。不过,即便中国下调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其关税仍比巴西大豆高出10%。同时巴西大豆对美国大豆存在1美元/蒲式耳的贴水优势。从性价比来看,11—12月进口1200万吨美国大豆的目标难以完成。

  根据2025年10月30日中美釜山会晤达成的协议及白宫后续声明,中国明确承诺在2026年、2027年、2028年三个自然年度内,每年进口美国大豆不低于2500万吨,三年累计采购量不少于7500万吨。该协议首次明确“每年至少2500万吨”的最低采购阈值,区别于此前的“框架性意向”,且未设置与价格波动挂钩的弹性调整条款,预示本次承诺的履约具有较高确定性。从我国过去四年美国大豆进口实绩来看,2022年进口2953万吨、2023年进口2417万吨、2024年进口2213万吨,结合国内市场需求与进口潜力,中国未来三年完成美国大豆进口承诺具备较强可行性。

  年底下游需求不旺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后,市场原本预期国内大豆供给将趋紧,进而加速采购巴西大豆;同时阿根廷短暂实施的大豆出口免税政策,也为国内增加大豆进口提供了契机。受此影响,国内大豆库存逐步回升,5月以来港口大豆库存显著增加,截至11月7日已达1033万吨,远高于去年同期的690万吨,创下近四年来新高;油厂豆粕库存则为87.8万吨,同样刷新近四年高点,反映出当前市场供给充足,季节性库存进程有所延迟。

  从下游生猪养殖端来看,当前生猪与禽类养殖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挫。尽管存栏量仍维持高位,但行业去产能节奏已正式启动。长期来看,低蛋白饲料政策持续推进,豆粕在猪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已降至13%,需求增长空间被长期压制,国内豆粕需求增速将继续放缓。

  美国农业部(USDA)将于本周五公布供需报告,市场预期报告将下调美国大豆产量、上调美国大豆出口量,而南美大豆产量调整幅度预计有限,报告利多概率较大。CBOT大豆若上涨,预计将给国内豆粕带来一定支撑,但受国内外豆类基本面存在差异、国内库存充足及下游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豆粕表现大概率弱于外盘大豆。中期来看,南美大豆生长状况将成为关键变量,若巴西大豆延续丰产态势,全球大豆供大于需的格局将难以改变。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