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如此迅猛,人们不禁要问,2007~2008年的那场粮食危机会重演吗?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IFPRI近期发布的报告《反思全球粮食危机》(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 Food Crisis)指出,引发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需求不断增加造成的,而是由于能源价格上升、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美元贬值、出口限制、恐慌性抢购及不利的天气等原因。
在樊胜根看来,尽管目前一些全球粮食主产区遭遇了气候灾害,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粮食生产和储备还是很充足的,而且作为亚洲人的主食,大米的国际价格上涨幅度并没有三年前那么大。
虽然目前中国华北地区的干旱可能导致中国小麦减产,但樊胜根认为,这并不会迅速推高粮食价格。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主任张舰也指出:“中国的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6左右,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高度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2010年中国进口了约120万吨小麦,仅占中国小麦产量的1%左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大约年产量一半的小麦粮食储备。”
瑞银证券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近日也撰文称,2011年粮价不太可能对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和政策构成严重威胁。他认为新兴市场粮食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虽然过去几年中国作为粮食净出口国的地位有所减弱,但2010年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安德森指出,与油价不同,粮价对新兴市场外贸或国际收支走势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新兴市场中,能源进口国外贸逆差占GDP的百分比平均接近 6%,而农产品进口国平均仅把1.8%的GDP用于粮食进口上,而且整个新兴市场中,粮食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数量大致相当,平均而言还有小幅顺差。
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也认为,将目前世界粮食短缺归咎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但他认为新一轮国际粮食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过去30年从事农业的回报率偏低,直接导致了目前各种农产品供应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短缺。但如果粮价上涨,回归其正常价值,反而有助于粮食供应回升,并改善全球农产品供需失衡。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