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半年报冰火两重天:18家狂赚200亿,4家却栽了!

2025-09-04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22家上市猪企半年报收官:超八成盈利,两极分化创纪录
 
  (一)行业整体回暖:18家盈利,合计赚超200亿
 
  截至8月29日,22家上市猪企2025年半年报全部披露完毕,猪市半年度业绩状况得以呈现,行业内企业表现差异显著。其中18家企业实现盈利,盈利比例达81.8%,合计净利润达200.4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扭转了前几年的不利局面,行业整体呈现出回暖趋势。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海大集团三大行业龙头企业贡献了83%的利润,净利润分别为105.3亿、34.75亿、26.39亿,形成行业内利润分配不均的格局,即“少数巨头占据主要利润,多数企业获取少量利润”。牧原股份依托规模优势与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生猪出栏量持续稳定增长,成本不断降低,成为行业盈利的佼佼者;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成熟运营模式,使得产能得以稳定释放,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4家企业意外亏损:唐人神降幅达1386.75%
 
  在多数企业盈利的情况下,罗牛山(-671.71万元)、正虹科技(-800万元)、金新农(-2400万元)、唐人神(-6000万元)4家企业出现亏损。其中唐人神表现尤为突出,去年同期盈利500万元,今年却转为亏损,且利润降幅高达1386.75%,业绩下滑明显。经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猪价持续低迷,销售价格下降导致利润减少约1亿元;饲料业务受到行业收缩、下游养殖群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传统经销商模式失效,而新的转型尚未成功。罗牛山受房地产收入减少、计提预计负债等因素影响;正虹科技与金新农则在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导致亏损。
 
  二、盈利榜:牧原百亿领跑,温氏、海大紧随其后
 
  (一)牧原股份:半年赚105亿,成本优势碾压同行
 
  牧原股份在本次业绩表现中成绩斐然,上半年净利润高达105.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惊人,达到1169.77%,平均日盈利达5800万元。其强大的盈利表现得益于规模化养殖优势与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上半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达4691万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大规模出栏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有效摊薄了各项成本。屠宰量也达到1141万头,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尤为关键的是,牧原股份成功将完全成本降至12.1元/公斤,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元/公斤。在猪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下,这2元的成本差直接转化为利润。每出栏一头猪,牧原股份可比同行多盈利200元以上,凭借成本优势,牧原股份在行业竞争中掌握了绝对主动权,成为行业内当之无愧的“盈利王”。
 
  (二)温氏、海大:双主业驱动,逆势稳增
 
  温氏股份:温氏股份采用肉猪与肉鸡双主业驱动的运营模式,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4.75亿元,同比增长159%。肉猪出栏1661万头,由于精细化管理和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大幅降低至6.1元/斤,成功进入行业成本控制的第一梯队,肉猪上市率稳定在93%,保障了利润空间。尽管上半年肉鸡行业整体面临压力,毛鸡销售均价同比下降18.43%,但温氏股份凭借规模优势与成熟的养殖体系,销售肉鸡5.98亿只,同比增长9.16%,维持了业务稳定。屠宰业务收入增长16.26%,也为公司业绩增长做出了贡献,充分展现出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与业务韧性。
 
  海大集团:海大集团在“饲料+养殖”双赛道同时发力,成效显著。上半年饲料销量突破千万吨,达到1087万吨,同比增长明显,这得益于其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使得饲料产品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生猪养殖业务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26.39亿元,同比增长127%。通过采用轻资产、控风险的养殖模式,以及重视养殖团队能力建设,海大集团在养殖板块逐渐站稳脚跟,与饲料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成为行业内兼具饲料与养殖业务优势的企业,在两个领域均取得良好发展。
 
  (三)扭亏军团:新希望、正邦上演“逆袭”
 
  新希望(7.55亿元)结束连续3年半年度亏损,正邦科技(2.02亿元)从去年同期亏损1.27亿转变为盈利,傲农生物(3.61亿元)通过破产重整实现扭亏为盈,这些企业均通过成本管控与产能优化实现了业绩反转。新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与调整,聚焦主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生猪行情回暖,成功摆脱连续亏损局面,实现净利润7.55亿元。正邦科技通过破产重整,引入双胞胎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在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获得支持,产能逐步恢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生猪养殖业务量价齐升,实现盈利2.02亿元。傲农生物通过破产重整,优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上半年盈利3.61亿元,成功摆脱亏损困境,重回发展正轨。
 
  三、亏损“黑榜”:成本高企、产能失衡成主因
 
  (一)唐人神:扩张过猛导致“量增利亏”
 
  唐人神是上半年唯一亏损过千万的企业,其上半年生猪出栏259万头,同比增长37.75%,表面看成绩尚可,但实际存在问题。其养殖成本高达15元/公斤,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2元/公斤。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频繁,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企业自身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费用摊薄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唐人神的饲料与养殖业务均面临压力。饲料业务受行业竞争加剧、下游养殖结构调整影响,销量与价格双双下滑;养殖业务虽出栏量增加,但高成本吞噬利润,出现“量增利亏”的情况,最终营收增长15%,净利润却转为亏损,成为亏损企业的典型案例,凸显出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成本控制与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性。
 
  (二)罗牛山、正虹科技:小规模养殖难抗周期
 
  罗牛山:罗牛山营收下降44.25%,生猪出栏仅12万头,在行业中占比较小。海南独特的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限制较多,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导致单位养殖成本大幅上升。加上海南本地市场容量有限,向外拓展市场面临运输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在猪价低迷的情况下,罗牛山难以抵御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冲击,业绩大幅下滑。
 
  正虹科技:正虹科技出栏量仅1.7万头,连续5个季度亏损,经营状况不佳。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营,自身盈利能力不足。在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的当下,正虹科技小规模养殖模式效率低下,成本难以降低,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面对猪价起伏,缺乏应对能力,凸显出规模化劣势,在行业竞争中处境艰难。
 
  (三)金新农:费用高企拖垮利润
 
  金新农上半年净利润为-2400万元,处于亏损状态。其饲料业务与养殖业务产生的利润无法覆盖高昂的研发、财务费用。一季度财务费用高达3610万元,占净利润的150%,这一比例过高。成本方面,金新农达到14.15元/公斤,而同期猪价仅13.7元/公斤,每出栏一头猪就要亏损超40元。在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金新农利润被严重削弱,即便行业整体回暖,也难以摆脱亏损困境,凸显出企业在费用管控与成本优化方面的紧迫性。
 
  四、业绩分化背后:规模化与成本管控的“生死战”
 
  (一)龙头优势:规模效应+全产业链加持
 
  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庞大的养殖规模与全产业链布局,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以牧原股份为例,其独创的“自繁自养+屠宰加工”一体化模式,从种猪育种、仔猪繁育,到育肥猪养殖,再到最后的屠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在此模式下,牧原股份能够对养殖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控,有效降低成本。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占行业35%,凭借规模优势,在采购饲料等原材料时能够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单位养殖成本比行业平均低2-3元/公斤,成功将生猪养殖成本控制在行业前20%,利润率高达20%以上。即便猪价出现短期波动,牧原股份也能凭借成本优势与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保持盈利,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二)亏损根源:高成本、低效率、单一业务
 
  反观亏损企业,高成本、低效率与单一业务模式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完全成本普遍超过14元/公斤,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元以上。以罗牛山为例,在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环保政策限制下,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头猪上较高,完全成本达到14.5元/公斤。且罗牛山依赖单一生猪养殖业务,缺乏多元化营收来源,一旦猪价下跌,便难以应对。东瑞股份同样如此,成本高达15元/公斤,远超牧原等龙头企业,在售价16.58元/公斤的情况下,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亏损。这些企业出栏量不足50万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急需转型升级。
 
  (三)行业拐点:从“猪周期”到“价值分化”
 
  中金公司研究表明,后非瘟时代,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率超过60%,传统猪周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过去,猪价的大幅涨跌主导企业盈利状况,如今随着规模化的推进,企业盈利更多地依赖成本管控与运营效率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利润率达18%,而后5家平均亏损5%,行业价值分化已成为常态。在这一趋势下,企业只有不断降本增效,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那些成本高、效率低的企业,若不及时变革,终将被市场淘汰,行业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强者更强,弱者愈弱。
 
  五、未来展望:龙头加速集中,亏损企业“生死时速”
 
  (一)龙头策略:降本、扩量、延链
 
  展望未来,行业龙头企业已明确发展战略,降本增效、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成为核心策略。牧原股份计划在2025年将成本降至12元/公斤,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升级育种技术,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预计下半年出栏量将再增加500万头,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3个百分点。温氏股份积极推进“肉猪+食品”深加工战略,加大在肉制品研发、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海大集团发力高端饲料领域,打造“海芯”高端品牌,投入研发资源,满足养殖户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全产业链布局上持续深入发展,实现产业协同效应。
 
  (二)亏损企业突围:要么转型,要么出清
 
  亏损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抉择,转型与出清成为摆脱困境的两条途径。唐人神宣布收缩养殖规模,削减低效产能,聚焦饲料与肉品核心业务。加大研发投入,推出高附加值饲料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在肉品业务上,打造特色品牌,开发预制菜等新产品,提升市场份额。金新农积极寻求国资入股,降低负债,缓解资金压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反刍、禽料等新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罗牛山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尝试跨境冷链物流,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打通跨境贸易通道,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但业内专家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本降不到13元以下,企业难以摆脱生存危机。”这些亏损企业唯有全力转型,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机会。
 
  (三)行业警示:规模不等于盈利,效率才是王道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分化,给整个行业带来重要启示:规模并非盈利的保障,效率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面对13-14元/公斤的猪价,牧原股份单头盈利200元,金新农却亏损40元,这一巨大差距源于育种、饲料、防疫等全环节的精细化运营。牧原股份在育种上投入大量资源,培育出优质种猪,提高仔猪成活率与育肥效率;饲料配方精准定制,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营养均衡;防疫体系严密,有效抵御疫病侵袭。而金新农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育种技术落后,饲料成本高,防疫存在漏洞,导致养殖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未来,企业必须摒弃盲目扩张的思维,将重点放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猪企进入“硬核竞争”时代
 
  2025年上半年,猪企半年报展现出行业变革的态势。过去,猪周期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猪价的涨跌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状况。如今,规模化发展趋势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依赖周期盈利转变为依靠效率盈利,这是一场深刻的行业转型。
 
  在这场转型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成本、规模与全产业链优势,发展态势良好,成为行业的支柱力量。而那些陷入亏损的企业,如唐人神、罗牛山等,在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中艰难挣扎,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展望未来,猪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龙头企业将继续巩固自身优势,通过降本增效、拓展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亏损企业则需全力转型,否则将在行业整合过程中被吞并。这是一个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的时代,也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阶段。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