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洞察:进口下行与出口上扬,贸易格局显著变迁
(一)顺差初显:从 “逆差常态化” 迈向 “顺差突破”
2025 年 7 月,中国鸡肉进口量为 5.16 万吨,环比大幅下降 38.43%;出口量达 9.90 万吨,环比急剧增长 15.51%,单月贸易顺差达到 4.74 万吨 ,顺差规模超过 2024 年全年总和(3.2 万吨)。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中国鸡肉产业在全球市场地位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中国鸡肉市场在进口与出口之间艰难维持平衡,多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依赖国外供应以满足国内部分需求。而 7 月的这一成绩,宛如一声惊雷,打破了以往的格局,表明中国鸡肉产业已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全球鸡肉市场的 “买家”,更是崛起的 “卖家”。
(二)品类分化:进口 “全面承压” 与出口 “多元增长”
进口端:仅冷、冻鸡肫同比增长 36.51%,其余品项环比均呈现下滑态势,冻鸡爪(-22.2%)、冻鸡翼(-47.99%)、带骨冻鸡块(-69.76%)降幅居前,低端副产品进口占比从 6 月的 75% 降至 62%。这表明,中国国内鸡肉市场的供应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往依赖进口的品类逐渐被国产产品所替代,消费者对于进口鸡肉的需求也随着国内产能提升与消费升级而持续调整。
出口端:冻鸡块(4.91 万吨,+29.38%)、鸡胸肉(1.57 万吨,+6.10%)等主力品类实现量价齐升,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65%,单价较 2024 年同期上涨 18%。中国鸡肉出口正凭借优质的产品与不断提升的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更在价格与产品结构上取得突破,从传统的低价、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
(三)国别结构重塑:巴西 “供应骤减” 与新兴市场崛起
进口:巴西进口量环比暴跌 63.78%,占比从 6 月的 62% 骤降至 37%;俄罗斯(+7.72%)、泰国(+10.51%)成为进口新主力,合计占比近 50%。巴西作为中国传统的鸡肉进口大国,其供应量的大幅下降促使中国迅速调整进口策略,转向其他国家寻求稳定供应。俄罗斯与泰国的崛起,不仅填补了部分供应缺口,更预示着中国鸡肉进口市场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出口:出口市场 “一带一路” 效应显著,马来西亚(+63.09%)、吉尔吉斯斯坦(+73.41%)呈现爆发式增长,日本、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均超 10%)。“一带一路” 倡议为中国鸡肉出口开辟了广阔的新市场,沿线国家对中国鸡肉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与传统市场的稳定增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鸡肉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构建起更为广泛、多元的出口版图。
二、进口 “下行”:三大压力重塑全球供应链
(一)巴西 “供应中断” 引发供应链动荡
作为中国前三大鸡肉进口来源国(2024 年占比 58%),巴西 7 月因国内疫情、养殖成本急剧攀升及出口政策波动,对华供应骤降至 1.90 万吨,较 6 月减少 63.78%。叠加海关总署强化进口质量监管,冻鸡爪、冻鸡翼等副产品通关标准提高,部分不符合新规的产品被限制入境,直接导致进口量大幅下降。巴西的供应危机,如同推倒了全球鸡肉供应链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市场迅速感受到供应短缺的压力,价格波动加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促使中国加快寻求替代供应源,推动全球鸡肉供应链的重构,为其他供应国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契机。
(二)国产产能崛起挤压进口空间
随着白羽鸡养殖技术取得突破(饲料转化率 1.6:1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及规模化养殖的普及(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 50%),2025 年上半年国内鸡肉产量同比增长 4.8%,鸡胸肉、鸡腿肉自给率超 90%。以带骨冻鸡块为例,国内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12%,性价比优势明显,7 月进口量仅 0.25 万吨,环比暴跌 69.76%,基本实现自给。国产鸡肉产能的崛起,是中国鸡肉产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先进的养殖技术与规模化生产,不仅提升了产量,更降低了成本,使国产鸡肉在价格与品质上具备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实力。这不仅挤压了进口鸡肉的市场空间,也增强了中国鸡肉市场的自主性与稳定性,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三)消费升级推动品类结构调整
国内餐饮及家庭消费从 “性价比导向” 转向 “品质化需求”,冻鸡爪、冻鸡杂碎等低价副产品需求萎缩,7 月进口量环比分别下降 22.2%、46.54%;而鸡肫等精细化品项因高端餐饮及家庭餐桌需求增长,成为唯一同比正增长品类(+36.51%),反映进口结构从 “量的增长” 转向 “质的提升”。消费升级的趋势正深刻影响着中国鸡肉进口市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价的鸡肉副产品,对品质、安全与营养的追求促使进口品类结构发生调整。这一变化不仅对进口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国内鸡肉产业加快产品升级,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三、出口 “上扬”: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全球拓展
(一)技术实力赢得国际市场认可
山东、辽宁等主产区依托 “48 小时冷鲜直达” 物流网(损耗率≤1.5%)、AI 分拣系统(精度 ±0.5 毫米)及微生物控制技术(菌落总数≤100CFU/g,达到欧盟标准),成功进入日本 7-11、美国 Costco 等高端渠道。7 月 “其他冻鸡块” 出口 4.91 万吨,环比增长 29.38%,技术驱动下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 40%。技术创新是中国鸡肉出口崛起的核心动力。先进的物流技术确保了鸡肉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AI 分拣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精度,微生物控制技术满足了国际高端市场的严格标准。这些技术优势使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不仅打开了高端渠道的大门,更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二)政策支持激发 “一带一路” 市场活力
借助 RCEP 关税减免(东南亚市场关税下降 15%)及 “农产品出口品牌培育计划”,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等新兴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 对马出口 0.57 万吨(环比 + 63.09%),对吉出口 0.53 万吨(环比 + 73.41%),均通过跨境电商实现 “端到端” 直供,物流成本下降 25%。俄罗斯市场因中欧班列运力提升,出口量达 0.94 万吨(环比 + 2.88%),形成 “生产 - 加工 - 出口” 全链条协同发展。政策的支持为中国鸡肉出口提供了强大助力。RCEP 的关税减免政策降低了出口成本,增强了产品价格竞争力;“农产品出口品牌培育计划” 提升了中国鸡肉的国际知名度与品牌形象。跨境电商与中欧班列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出口物流与销售渠道,实现了全链条协同发展,推动中国鸡肉在 “一带一路” 市场的快速扩张。
(三)便利化措施畅通出口通道
海关总署推行 “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通关一体化”,将出口通关时间压缩 40%,7 月出口企业平均通关时长仅 2.3 小时;农业农村部 “预制菜出口专项补贴” 覆盖 80% 的深加工企业,带动 “制作或保藏的鸡胸肉” 出口 1.57 万吨(环比 + 6.10%),毛利率达 32%,较初级加工品高 15 个百分点。便利化措施是中国鸡肉出口的重要保障。海关总署与农业农村部的一系列举措,简化了出口流程,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出口效率。同时,专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力。
四、深层逻辑:从 “加工大国” 到 “产业强国” 的质的飞跃
(一)种源自主突破 “卡脖子” 瓶颈
国产白羽鸡品种(如 “广明 2 号”)市场占比超 30%,繁殖性能(66 周龄产蛋数 190 枚)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从源头降低对外依存度,2025 年种鸡进口量同比下降 25%,种源安全系数提升至 85%。种源自主是中国鸡肉产业崛起的根基。长期以来,种鸡依赖进口一直是制约中国鸡肉产业发展的 “卡脖子” 问题。国产白羽鸡品种的成功培育与推广,不仅降低了对外依存度,提高了种源安全系数,更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源头掌控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
圣农发展、新希望六和等龙头企业构建 “饲料 - 养殖 - 屠宰 - 深加工” 闭环,冻鸡块生产成本降至 8.5 元 / 公斤,较 2020 年下降 22%,比巴西同类产品低 10%。全行业存货周转天数 51 天,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15%,形成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全产业链成本控制是中国鸡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全过程管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成本与高效的存货周转,使中国鸡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大的价格竞争力,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成本壁垒。
(三)标准与品牌双重输出
参与制定《ISO 3174:2025 冷冻禽肉微生物控制标准》,推动 32 家企业通过 BRC、IFS 国际认证,“中国加工” 标签在国际市场溢价率达 25%。7 月出口企业中,获国际认证企业的订单量占比超 70%,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标准与品牌输出是中国鸡肉产业迈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关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了中国鸡肉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国际认证的获取,证明了中国鸡肉产品的高品质与安全性,增强了国际市场对 “中国加工” 的信任度。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使中国鸡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溢价,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后市展望:顺差格局能否改写全球供应链?
(一)短期:巴西供应恢复与需求旺季叠加
若巴西 9 月产能恢复至疫情前的 60%,进口量或小幅反弹至 6-7 万吨 / 月,但冻鸡爪等副产品占比难超 50%,顺差格局仍将持续。叠加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出口量有望突破 10 万吨 / 月,短期市场态势较为乐观。在短期内,巴西产能的恢复将对中国鸡肉进口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难以改变整体的顺差格局。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与不断提升的出口能力,将继续支撑中国鸡肉市场的繁荣。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的备货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市场有望保持乐观态势。
(二)中长期:技术迭代催生增长新动能
随着细胞培养肉中试成本降至 80 元 / 公斤(2025 年底目标)、区块链溯源覆盖 90% 出口企业,中国鸡肉出口有望从 “量的增长” 转向 “价的提升”。机构测算,若 2025 年出口渗透率提升至 15%,相关企业营收增速可达 30%-40%,行业估值中枢或上移 20%。从中长期来看,技术迭代将为中国鸡肉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细胞培养肉技术的突破与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中国鸡肉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从 “量增” 到 “价增” 的转变。出口渗透率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企业营收增长,提升行业整体估值。
(三)风险提示
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如欧盟碳关税对冷链运输的潜在影响;
国内养殖成本波动:玉米、豆粕价格反弹压缩利润空间;
全球经济放缓导致肉类消费需求萎缩:
7 月的贸易数据不仅是一次简单的 “顺差” 突破,更是中国鸡肉产业从 “资源输入” 到 “价值输出” 的转折点。当全球肉类供应链面临重构,中国正凭借技术、成本、政策的三重优势,改写世界鸡肉贸易的版图 —— 这或许只是开始,属于中国鸡肉的 “全球时代” 正在拉开序幕。
尽管中国鸡肉产业前景光明,但也面临诸多风险。国际贸易壁垒的升级可能增加出口成本,削弱产品竞争力;国内养殖成本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全球经济放缓可能导致肉类消费需求下降,市场需求萎缩。因此,中国鸡肉产业需保持警惕,积极应对风险,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 ,确保在全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中国畜牧业协会、企业财报,分析仅供参考。)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