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产业的“第二次现代化”:在供给饱和时代重塑价值链

2025-10-26来源:中国食品工业会客厅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过去二十年,中国肉类产业以“量的奇迹”书写了现代农业的壮丽篇章。          
从生猪规模化养殖、禽类全产业链整合,到牛羊冷链体系完善——这场被称为“第一次现代化”的产业革命,让中国从“吃得上肉”迈入“肉类供应大国”的时代。工业化与集约化的力量,使肉类产能成倍增长、供应体系高效运转,支撑了中国居民从饱腹到丰盈的餐桌变迁。然而,当产量的曲线触顶,市场却陷入新的困境:
价格周期钝化、库存积压、消费疲软、品牌同质

肉并不再稀缺,但好肉、健康肉、有情感连接的肉却依然稀少。在一个供给过剩、消费分化的时代,旧的增长逻辑正在失效。

第二次现代化,它不只是一次技术升级或产业重组,而是一次以价值链重塑为核心的系统革命: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从效率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从产业链条走向产业生态。          
这场变革的内核,是重建肉类产业的文化、健康与价值体系,让中国肉业从供给饱和走向价值丰盈。

本文将从产业全景、消费结构、价值链迁移三大维度出发,          
系统梳理中国肉类在“第二次现代化”背景下的再出发逻辑:从生猪的周期突围,到牛羊的高端塑造,再到禽类的场景创新,再结合未来的五大价值重构方向,深入解析在“供给饱和时代”下,中国肉业如何重启增长引擎,如何从“产业效率的胜利”,走向“价值文明的胜利”。

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迁”:中国肉类产业进入再出发的十字路口


过去二十年,中国肉类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即以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的生产革命。          
从生猪的规模养殖、屠宰标准化,到牛羊肉冷链体系的普及、禽类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肉类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然而,当总量增长接近天花板,消费增速放缓、价格波动加剧、同质竞争蔓延,肉类行业的红利逻辑正在悄然改变。

今天的肉业,不再是“缺肉”的时代,而是“肉太多、但价值不够”的时代。          
产业从“满足吃饱”走向“吃好、吃懂、吃健康”,从供给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这意味着,肉类产业正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一个从量到质、从效率到价值、从链条到生态的系统重塑周期。

“第二次现代化”的关键词,不再是扩产降本,而是重塑价值链。

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从供给饱和到结构重构

)供给全面饱和:从“紧缺”到“过剩”的历史拐点

截至2024年,中国肉类总产量约为9,400万吨,其中生猪占比60%以上。禽类产量持续增长,牛羊肉稳定提升。          
供给端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

1.结构性过剩:猪肉阶段性过剩成为常态,价格周期拉长、波动减弱。

2. 区域产能集中化:龙头企业掌控上游产能,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3. 竞争下沉化:中小养殖主体被迫卷入价格竞争,缺乏品牌与差异化。

市场饱和的背后,是消费者结构、餐饮结构与分销渠道全面转型的时代冲击。

)消费趋稳但结构分化:年轻人“吃肉逻辑”重写市场格局

在整体肉类消费趋稳的同时,结构分化极为明显。

Z世代肉食观念的多元化:他们更看重“健康感”“低脂高蛋白”“情绪体验”,而非传统的饱腹逻辑。

高端肉品快速扩容:如和牛、生态散养猪、草饲羊、冷鲜鸡等增速远超平均。

家庭消费被餐饮即厨房取代:预制菜、简餐肉、即食肉零食快速渗透。

肉类消费的主导权,正在从厨房主妇转向健康青年和便利白领新需求的本质,是“健康、品质、便利、体验、情绪”的复合升级。

)产业利润重心转移:从上游生产走向中游加工与下游品牌

以往,肉类产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养殖与屠宰环节;如今利润的杠杆,正在转移到品牌端+供应链端+终端产品

例如:

正大食品、双汇、圣农等企业的增长点已不在养殖,而在餐饮联名品牌预制菜。

安井、味知香、绝味、周黑鸭等企业,通过肉类再造食品切入新消费场景。

餐饮B端、商超C端、线上新零售形成多元分销新格局。

因此,产业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产能,而是价值整合力

三、生猪产业:从“周期逻辑”走向“品牌逻辑”的进化

)价格周期不再是主旋律:产业链抗周期能力成关键

猪周期的短频快趋势日益明显,行业已进入理性生产与精细管理时代。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成本控制与期货金融工具,正在构筑抗风险体系。

但更关键的是:仅靠产能规模已经无法创造竞争力。市场对安全品质可溯源的需求,正在倒逼养殖环节从效率导向走向品牌化养殖。

)高端猪肉品牌化加速:从猪肉到猪的故事

黑猪生态猪无抗猪有机猪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品牌背后,不仅是品种差异,更是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再造

三元食品推出“原生态黑猪”,主打“非工业味”;

新希望六和发展“有机生态猪”体系;

牧原股份探索从“肉源品牌”到“食品品牌”的延伸。

消费场景中,一块肉已不再是食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标签。从“卖猪肉”到“卖故事”,是猪肉产业第二次现代化的精神转折点。

)未来趋势判断

规模化继续巩固,但产业利润重心将进一步下移至加工与品牌端;

绿色养殖、低碳排放成为政策主线;

生猪产业的新增长点将来自生态化+品牌化+智能化的交叉创新。

四、牛羊产业:在稀缺与高端中寻找中国品牌的世界坐标

)牛羊肉高端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牛羊肉的消费量持续增长,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牛肉——中国人均消费量仅为8公斤/年,而美国超过25公斤。这意味着牛羊肉产业仍是肉类结构升级的主战场

)从资源稀缺到品牌塑造:中国高端牛肉的突围

牛肉产业的瓶颈并不在消费,而在种源与品牌体系。澳洲有和牛、日本有神户牛”而中国长期缺乏全国性高端品牌。但近几年,一批区域品牌正在崛起:

内蒙古的草原宏宝蒙牛肉业走生态路线;

甘肃、宁夏、青海推动牦牛肉品牌化;

东北发展冷鲜雪花牛肉供应链体系;

云南、贵州用山地放养牛羊切入中高端餐饮市场。

这些品牌背后,是中国肉类高端化的底层逻辑——差异化资源+文化符号化+冷链系统支撑。

)产业再造:牛羊产业“第二次现代化”是生态化、地理化与品牌化的融合

生态化:草地养殖、碳中和牧场、可持续溯源体系;

地理化:打造“原产地+文化符号”IP;

品牌化:通过全链营销、区域认同、餐饮联名,重构高端心智。

未来,牛羊产业的增长将不在量,而在认知价值——谁能率先让“吃中国牛”成为身份象征,谁就能定义新一代肉类高端品牌。

五、禽类产业:从价格导向走向生态导向的产业新周期

)禽类的价值回归:从低价肉到轻健康肉

禽肉因性价比高、脂肪低,被公认为“健康肉”。在供给端稳定的前提下,消费端结构开始分化:鸡肉成为功能性蛋白消费主角,尤其在健身、减脂、即食场景中快速增长;鸭肉通过区域特色(如南京盐水鸭、北京烤鸭、周黑鸭)实现情绪消费化;鹅肉、鹌鹑肉等小众禽类成为“新奇肉”品类增长点。禽类产业正在从量产思维转向品类创新。

)从屠宰型到食品型:禽类产业链的纵向升级

以往禽类产业以屠宰为核心,如今龙头企业正向下游延伸:

圣农发展成为“食品型肉类企业”代表,其预制菜、鸡排、鸡块覆盖餐饮和零售;

益生股份强化种源控制与冷链体系,构筑全链闭环;

新希望六和将禽类食品推入B端、C端双通道。

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从禽肉原料提供者转向蛋白消费品牌提供者。

)未来趋势:情绪+健康+场景的复合创新

未来的禽类产业创新将集中在三个方向:

1.情绪化品牌:如“鸡排哥”现象,用情绪供给撬动流量与认知;

2. 健康化产品:高蛋白低脂肪、功能型鸡胸肉、营养强化肉制品;

3. 场景化创新:校园餐饮、便利店即食、户外露营烧烤等新场景切入。

禽类产业的“第二次现代化”,是从产业效率到消费生态的转型。

六、产业共性重构:肉类价值链的五大新方向

)从生产导向到消费者导向

肉类企业要重新理解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不是买肉,而是买健康、买安心、买生活方式。消费驱动应引导生产设计,从市场卖什么转为消费者要什么

)从单一链条到生态链系统

肉类企业要实现从屠宰企业到食品企业的角色转型,通过与饲料、冷链、调味、餐饮、渠道、电商等共建生态闭环,形成跨链条协同的新型价值网络。

)从规模竞争到品牌竞争

品牌是第二次现代化的灵魂,没有品牌的肉企,未来只会沦为供应链附庸。品牌塑造不仅是包装和营销,更是品质认知、产地故事、文化价值的长期积累。

)从资源密集到数据智能

数字化、AI养殖、智能溯源、冷链可视化、智能加工正在改变传统肉类企业的成本与效率结构。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肉质的竞争,更是数据掌控力的竞争。

)从产业现代化到文明现代化

肉类产业不只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命题。环保、动物福利、碳排放、土地利用、粮食安全……这场现代化的第二幕,最终将走向生态平衡与社会责任的系统重塑。

七、结语:第二次现代化,不是速度之战,而是价值之战

第一次现代化中,中国肉业靠效率赢得世界;          
第二次现代化中,中国肉业必须靠价值赢得未来。

无论是猪、牛、羊,还是鸡、鸭、鹅,它们不再只是餐桌上的,而是承载中国食品工业升级、消费文化迭代、社会健康结构转型的载体。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不是多生产一点,而是让每一斤肉更有价值。当产业告别增量时代,唯有价值重塑者,才能穿越下一个周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行业传播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