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深跌:从“金九银十”到历史低位的过山车行情
(一)价格崩塌:10.72元/公斤创近四年新低
2025年,猪肉市场呈现出“旺季不旺”的态势。截至10月13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降至10.72元/公斤,与1月初的16.36元/公斤相比,跌幅达到34.5%,刷新了自202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0月第三周生猪价格环比再度下跌14.41%,批发市场五花肉价格跌破18元/公斤,部分商超促销价低至7元/斤,消费者普遍反映实现了“猪肉自由”。
(二)供需失衡:出栏量与存栏量双高承压
供给端表现出“量增质升”的特点。在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达到52992万头,同比增长1.8%,猪肉产量为4368万吨,增幅为3.0%;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43680万头,同比增长2.3%。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0.7%,但PSY(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量)提升至28头,实际供应能力并未降低反而有所上升,形成了“量减质升”的供给悖论。
二、深度解析:三大主因掀翻猪肉价格“稳定器”
(一)产能释放:能繁母猪高位对应的出栏洪峰
2024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78万头的周期高位,对应2025年三季度商品猪出栏高峰。卓创资讯分析指出,9-10月生猪理论出栏量较上半年增长10.57%,同时规模场加速出栏(如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1-9月出栏量同比增长25%),市场周度生猪供应量突破600万吨,远超当前消费承载能力。
(二)需求疲软:消费旺季“哑火”与替代效应
传统消费旺季的表现不尽如人意,10月屠宰量与9月持平,南方腌腊季启动延迟,终端白条肉走货速度同比下降12%。与此同时,禽肉、牛肉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白羽肉鸡均价9元/公斤),分流了约15%的猪肉需求,餐饮企业猪肉采购量下降20%,进一步限制了价格反弹的空间。
(三)市场情绪:压栏失败引发的恐慌性抛售
7-9月猪价未如预期上涨,养殖端由压栏惜售转变为恐慌出栏。9月生猪出栏均重从125公斤骤降至118公斤,10月散户周度出栏量环比增长35%,规模场为完成年度计划加速出栏,形成了“散户追卖、集团冲刺”的踩踏效应,单月生猪价格跌幅达22%。
三、多面冲击:从养殖户到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一)养殖端深度亏损与产能去化加速
自繁自养头均亏损扩大至200元,中小散户亏损面达70%。10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再次下降0.2%,散户退出速度加快(存栏占比从58%降至44%)。然而,规模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牧原完全成本降至13元/公斤),产能占比提升至55%,行业正加速向“巨头主导”的方向转型。
(二)产业链传导:屠宰与加工企业的冰火两重天
屠宰企业面临“量增利减”的困境,头部企业开工率提升至65%,但净利润率降至3%;下游加工企业受益于成本下降,火腿、香肠等制品毛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趁机扩大产能,预制菜相关猪肉原料采购量增长18%,成为低迷市场中的亮点。
(三)宏观影响:CPI承压与政策调控预期升温
猪肉价格环比下跌3.4%,拉低CPI约0.05个百分点。政府启动年内第二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计划收购5万吨。市场预期后续可能出台能繁母猪补贴、养殖贷款贴息等政策,以缓解行业流动性压力。
四、后市展望:短期反弹难改长期承压格局
(一)短期:二育入场与消费回暖支撑弱反弹
11月,北方灌肠、南方腌腊需求预计拉动猪肉消费增长10%,叠加二育户逢低补栏(华北地区二育入场比例达25%),生猪价格有望反弹至12-13元/公斤。但规模场12月出栏计划增长15%,对反弹空间形成压制,预计月度均价环比上涨5%-8%,难以突破14元/公斤关口。
(二)长期:产能去化与周期重构的漫长博弈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2026年生猪出栏量仍将增长5%,供强需弱格局延续,猪价或将在11-13元/公斤区间震荡。行业转折点取决于两大变量: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能否月均去化1%以上(当前仅0.2%),二是消费复苏强度(预计2026年猪肉消费增长2%)。机构普遍认为,本轮周期底部将持续至2026年二季度,随后进入温和去化阶段。
结语:在产能过剩中寻找周期平衡点
2025年猪肉价格的暴跌,本质上是“产能惯性释放”与“消费理性回归”的必然结果。对于养殖户而言,需警惕盲目压栏,密切关注政策托底信号;对于消费者而言,低价猪肉带来了短期红利,但需留意未来产能去化后的价格修复。这场周期震荡不仅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更是中国生猪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的必经之路。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升消费韧性,才能真正破解“价跌伤农、价涨伤民”的周期性困局。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