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猪产业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广东省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模式推动产能优化,江西省则通过补贴政策调整传递产能优化信号!面对猪业“产能去化”的艰巨任务,未来或有更多省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速去产能。
猪业产能过剩,养猪大省出手调控
8月2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召集头部猪企、屠宰企业及专家召开产销形势分析座谈会,明确提出适度调减生猪产能的精准调控措施;9月1日,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随即发布产能调控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主动应对供应过剩压力。
无独有偶,江西省也在《2025年全省畜牧业发展项目调整方案》中,将能繁母猪补贴任务数从11.6万头下调至10.89万头,通过补贴政策杠杆引导产能优化。而两省相继行动的背后,是生猪行业深陷内卷泥潭的严峻现实。
实际上,当前全国生猪产能调控正陷入“政策号召与市场惯性”的拉锯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减少1万头至4042万头。但不同监测机构的数据呈现明显分化:卓创资讯监测到规模场母猪存栏环比减少1.36%,而涌益咨询的样本数据却显示存栏环比微增0.14%,钢联监测的123家规模养殖场存栏更是微涨0.01%。
这种矛盾态势揭示出行业去产能的复杂性——牧原等头部企业虽连续两个季度缩减能繁母猪存栏,但部分企业仍在逆势扩张,导致7月规模场母猪淘汰量环比仅增2.1%,远不足以扭转供应过剩格局。
从行情来看,尽管9月初猪价出现小幅回暖,但产能释放的滞后效应将在秋冬季节集中显现。由于4-5月仔猪出生量同比增加,机构预测9-11月商品猪理论供应量将维持增长态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8月底生猪出栏均重达到127.83公斤,较去年同期增加1.1公斤,其中散户出栏体重因短期价格回升而持续上行。随着天气转冷,市场对大体重猪的需求回暖,集团企业继续降重的动力减弱,肥标价差扩大预示着四季度猪肉供应量仍将缓慢增加,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显而易见,当前生猪产能持续过剩引发的恶性竞争,一方面极大地挤压了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也倒逼大猪企持续“高压降本”,最终将内卷压力传导至产业链上游,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兽药品质下降,受伤的还是散户?
近期,农业农村部最新通报的2025年第二季度兽药质量抽检结果显示,33批兽药因效力不足、含量不达标、追溯二维码缺失等问题被判不合格,另有两家企业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虽然这些不合格产品并非全部用于生猪养殖,但猪业内卷对动保行业的冲击已显而易见。为应对价格战,部分动保企业被迫在原料采购和生产环节“降本增效”,而另一些企业则转向其他兽药品类开发,不仅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而且也将内卷竞争的战火蔓延至禽类、反刍类用药领域,引发全行业质量风险积聚。
实际上,动保产品品质出现问题,最受影响的还是中小散户。这部分群体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议价权,需要以更高价格购买动保产品,一方面还缺少品质监测能力,面对品质缩水的产品也无从查证,出了事也难以维权。
所以说,猪业内卷,卷到最后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养殖户。正因如此,猪业“去产能、破内卷”才更加迫不及待,不能让本就煎熬的养殖户遭遇“雪上加霜”。广东、江西的政策调整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但要从根本上破解内卷,还需要更多省份加大力度推动企业去产能,并且尤其要防止部分企业“趁机扩张”!

总的来说,这场关乎千万从业者的产业变革,正处在关键的政策窗口期——国家政策引导的大方向已明确,接下来要看各省如何落实,各企业何时响应。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阻力,因此更需要各方重视和努力。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