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农”之声

2013-03-18来源:本网采编文章编辑:小琳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聚焦两会】中国梦——现代农业最大的红利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2013年3月3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开幕,数千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大事。两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民众目光的汇聚,更在于民生吁求的集中表达、民生困局的次第破解和民生福祉的一一落实。为此,中国农资传媒特派全国两会驻会记者奔赴两会最前沿,全程关注2013年全国两会,用高端视野,行业视角,全方位为您阐释两会风云。

  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农业产业注入信心、带来福音。在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的指导思想。

  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

  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3亿元。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累计提高41.7%到86.7%。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大力兴修水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保持在18.2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并逐年增加。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5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033万户,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无电区445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

  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田成平:

  农业发展应注重建设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设生态农业。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国民需求,需要大量使用淡水灌溉,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的70%以上。同时,由于连年灌溉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地区土壤开始板结。同时,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使土壤中化学物的残留不断增加,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研究出新的途径,改变大量依靠使用化肥、农药技术措施获得粮食增产的模式,建设生态农业,使粮食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相统一。这主要要依靠农业科技发展,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应建立依靠科技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制,实现农作物产量的增产,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正邦集团总裁 林印孙:

  发展家庭农场   走现代农业道路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对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传统的小家庭式经营将跟不上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央一号文件也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作为一项突出内容,所以发展家庭农场,走现代农业道路,要求农民从过去的种田能手转变为经营管理能手,对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当农户的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要考虑种什么才能赚钱,如何通过节约成本或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在农产品收获后,还要考虑销售渠道能否打通,市场信息是否准确。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政府、企业和农民应适应这种转型,合力孵化更多的“开心农场”,不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对食品安全也将形成更有力的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银香:

  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可从四方面做起:一是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应当列入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及考核内容,在项目申报、资金融通、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重点扶持。二是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小区,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大力提倡生物发电,用农作物秸秆、林木枝丫、树叶以及农村柴草堆、垃圾堆、粪堆,进行生物发电和沼气建设,使这些废物变可再生能源。四是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关键词:农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薛 亮:

  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多方面着手

  现代农业种植的发展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目前,很多地区化肥施用过量,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我们提倡使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也有多种措施,比如种植绿肥,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例如,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绿肥的种植、解决有机肥的堆置问题等。其次,提倡科学施肥,按需供应。虽然我们提倡使用有机肥,但使用化肥还是必须的,这就需要农业部门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了解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求,有针对性地施肥,实现科学施肥。再次,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农药的施用量过大,会导致作物的农药残留比较高。目前我国已经禁止了若干种高毒农药的使用,并且提倡用更多的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生物农药的应用和研发还要有一个过程,在使用上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再次,重视节水灌溉的推广。提倡科学灌溉对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节水灌溉不仅对北方缺水的地区重要,在南方一些雨量充沛的地方也需要。南方虽然雨水多,但是土壤渗透很快,同样需要灌溉,所以科学灌溉在南方也有普遍意义。目前新疆推广的膜下滴灌已经体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南方的企业参观后都非常感兴趣,未来,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农业企业需抓住的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连步:

  我国土壤酸化严重应引起重视

  由于土壤酸化,农民种植作物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业内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酸化,再过30年,我国黄淮海地区土壤将严重影响小麦、玉米的生产。

  我国农业生产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加之酸雨的发生和大量的氮肥投入,我国土壤酸化问题尤为突出,治理难度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相对落后,基础地力不足、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等问题突出,建议加强耕地质量立法,加大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投入。

  二是对酸化土壤改良政策支持不够。酸化土壤改良周期长,见效慢,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酸化土壤改良政策倾斜不够,投入资金不足,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工作,从根本上遏制不断恶化的状况。

  三是缺乏酸化耕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我国酸化面积大,各地酸化程度不同,改良技术难度高,各地不断探索改良酸化土壤的技术规范,但是技术集成度不高,适宜性不强,缺乏改良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制定酸化耕地土壤改良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指导各地开展酸化土壤改良,评价改良效果。

  四是对新型肥料的生产、推广使用扶持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肥料使用过量,但利用率低,是导致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加大缓控释肥、碱性肥料等产品生产和推广的扶持。

  五是是对酸性土壤改良剂生产企业扶持不够。我国酸性土壤改良剂产量较少,不能满足改良酸化土壤的需要,建议给予生产企业优惠政策促进扩大产量,满足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王海波:

  加大对缓控释肥研究和推广的支持

  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形势下,缓控释肥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缓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较长,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在缓控释肥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首先,缓控释肥研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相应的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这对进一步推广缓控释肥是一个障碍。缓控释肥很大的意义在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环境,这部分环保的成本不能让农民承担,建议国家增加对缓控释肥的补贴,特别是考虑到承担环境保护的支出,从而为农民创造一定的利润空间。其次,缓控释肥还应有更多的创新内容,现在缓控释肥品种还比较单一,创新程度不足,国家应支持企业研究更新型的缓控释肥。再次,在施肥技术方面,主张水肥一体化。真正的缓控释肥要与农作物需求吻合,水肥一体化,投入灌溉设施,可以使作物在需要养分的时候,做到灌溉和施肥一起,通过“少食多餐”来减少肥料的浪费,科学提高肥效以及作物对水的吸收。

  关键词: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柄生:

  落实一号文件需加大投入和创新

  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如何把一号文件落实到位,需要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第一,切实严格保护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把新的项目放到荒地、沟坡上去。这样做短期建设成本会高一些,但是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第二,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市场经济体制下,一项政策能够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入。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政府出钱,扶持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各种直接补贴政策和市场保护政策等;二是政府出钱,直接为农民或企业办事,包括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市场信息、食品安全检验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入的强度。

  第三,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科技。没有现代科技,产量无法提高,质量无法改善,安全无法保证。希望今后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当前,国家已经有计划提供专项支持,如在中国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提供稳定、经常性的研究资助,这十分有必要,建议也在省级农科院和农业院校设立类似专项。同时要大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使其成为上连接科研院所,下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大户和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关键枢纽。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 吴 鸿:

  农业科技创新需加大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在政策和投入方面,对支持农业的发展都是一种红利,而对于科技来说,虽然农业科技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发展现代农业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来说还是较弱。这有几方面原因:第一,农业研究项目的公益性很强,例如,科研单位研究出新的品种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但新品种进入后,农民买一次种子就行了,不能为科研成果带来长期效益。第二,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科研效益不够明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第三,项目管理不够合理,目前国家对农业的科研项目要求与工业一致,但事实上,农业从立项到出成果,可能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第四,科研成果在基层推广困难较大,务农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待遇也跟不上,因此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面对这些问题,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符合农业研究的规律来设置政策和项目的管理方式。

  两会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站长、党支部书记秦光蔚:当前,在耕地保护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补充的往往是复垦或新开垦的中低产耕地,虽然耕地总量没减,但综合质量却下降了,应尽快制订耕地质量保护法,切实维护耕地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政协郑州市副主席朱专兴:为提高土地质量,当务之急是把土地质量安全标准进行量化,并实行土地保有数量与质量同步管理,将其写入《土地法》。同时在农业补贴中增设土地质量涵养费专项补贴,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及时办理土地把“数量占补平衡”和“质量占补平衡”同步进行,建立土地生态质量档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现代农业科技应该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微电子、精密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现在单纯的“农”字产业定位,难以整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产业,由于新技术、新产业的人才资源、资本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因此有必要依托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农业科技集聚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会东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种子站站长李旭:要提高种植收入,更多还要靠种植经济作物、良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等,或者有企业推行规模化种植,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有信心、负责任地说,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

  提问人

  王天戈委员 台盟吉林省委主委

  郭凤莲代表 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

  梁丽娜代表 广西陆川县陆河村党总支书记

  我国粮食生产在“九连增”后能否继续增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明天谁来种地?带着代表委员们的问题,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十连增”能实现吗?

  粮食安全有保障,力争实现“十连丰”

  王天戈委员很关心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两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增幅很大,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问题?粮食生产能够实现‘十连增’吗?”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我想先说两句话:一是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第二句话是,我们可以有信心、负责任地说,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甫一落座,韩长赋就表明了观点。

  那为何粮食进口量增加了?韩长赋表示对此要做具体分析。2012年,我国进口小麦、玉米、大米三种主粮200亿斤,主要是满足国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剂。另一个原因是价格因素,以大米为例,越南大米进口到我国,加上运费等成本还比国内便宜10%以上。

  “此外,有几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韩长赋告诉记者,2012年三大主粮进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0多亿斤,但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的库存同期却增加了几百亿斤。国际上保障供给的标准是人均粮食超过400公斤,我国去年达到人均435公斤。再来看粮食自给率,201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自给率为98%,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1万亿斤的新台阶上,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实现了粮食总量平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有保障的。

  尽管如此,韩长赋表示,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把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今年的目标是‘两增一稳’,就是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努力实现‘十连丰’!”

  明天谁来种地?

  劳动力总量富余,要培育新型农民

  郭凤莲代表问:“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他们大多不愿回乡务农。现在种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明天谁来种地?”

  “明天谁来种地,确实是个新问题。从中国国情来看,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韩长赋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量还是富余的,但结构上存在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老人、妇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户兼业化、副业化趋势明显。

  韩长赋表示,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的挑战,必须在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还要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领域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智。

  如何力争农民增收“十连快”?

  对“三农”加强扶持,促增收四轮驱动

  来自农村的梁丽娜代表最关心农民收入,“目前,农民收入已实现‘九连快’,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如何保证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力争‘十连快’”?

  “收入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韩长赋高兴地谈起3个数据:农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两位数,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3年下降。

  韩长赋说,“要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对农民的支持、对农村的倾斜。”韩长赋说,“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等。”

  谈到农民增收,韩长赋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农民收入比作一辆汽车的话,那我们就要四轮驱动促增收。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一个轮子,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是一个轮子,这俩是主轮子。还有两个轮子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目前占的比重还不大。只有四轮一起驱动,农民增收才能跑得快一些、远一些,遇到困难和沟坎的时候劲儿能大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杨佳鹏:修改养殖用药安全规范

  “根除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要从修改政府规定入手。”四川省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佳鹏代表一见面还来不及寒暄,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份复印文件。那是一份12年前国家农业部出台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其中第二段开头一句话被重重地划上了一道黑线:凡农业部批准的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时间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其产品批准文号须用“药添字”。

  “这句话,成了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尚方宝剑’。”杨佳鹏说。他向笔者透露,“药鸡门”事件发生后,他深入当地养殖企业调查,然而面对质疑,养殖户拿出一份由国家农业部出台的红头文件并振振有词地说:“按国家规定办的,怪不得我们。”

  为此,杨佳鹏代表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快修改养殖业中用药安全规范的建议》,提出将抗生素从动物饲料药物添加剂中剔除。“抗生素不能作为预防用药长期使用,这是一个常识。”他说。

  杨佳鹏的建议也得到了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代表的响应。耿福能认为,要改变当前我国抗生素监管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改革监管体制,明确责任主体。目前我国抗生素管理分成两块,人用抗生素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而兽用的则归农业部管理。实际上是应该统一管理的。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规范的饲料认证制度,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去年向50家饲料生产企业颁发了中国首批饲料认证证书,今后我国还将逐步建立饲料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推动饲料安全工程的开展。


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爱:建设区域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迫在眉睫

  近日,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爱的提案《关于加快建设区域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确保养殖和食品安全的建议》显得格外突出和紧迫。作为业内人士,陈瑞爱对我国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有着深入的调查了解,她认为必须建设区域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害动物尸体的处理问题,确保养殖和食品安全。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动物饲养量不断增加,由此也产生大量病害动物尸体。根据资料,我国畜禽传染病有200多种,每年因各类疾病引起猪的死亡率为8%~12%,家禽的死亡率约12%~20%,牛死亡率约2%~5%,羊死亡率7%~9%,其它家畜死亡率2%以上。其中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的占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因动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以上。陈瑞爱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的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必须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处置。如果病死畜禽处理不规范,将成为动物疫情发生的根源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

  但是,当前我国动物尸体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陈瑞爱代表寝食难安。她说,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的相关法律来惩处和约束乱丢病死畜禽的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去管,但力不从心、监管不力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的现象。同时处理动物尸体的场地落实难,无害化处理场地的选择要求高,要考虑与周围的居民区远近、水源、水位、风向等。选择无害化处理场地难,县级以下动物防疫部门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没有设立病死动物处理场所。加上养殖户对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和处理病死动物成本偏高、国家补贴政策不到位等,使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成为纸上谈兵。

  经过多年调查和研究,陈瑞爱代表建议,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一要建立动物饲养登记制度和动物死亡报告举报制度。要将养殖场饲养的动物、农民散养的动物全部造册登记,实行户籍制度。建立死亡动物报告制度。要求动物主人饲养的动物死亡后,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否则,动物主人要被依法追究其动物尸体去向不明的责任。鼓励知情人举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二要设立病死动物尸体处理的专门机构,建立县级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动物无害化处理厂配备专职人员和密封运输车等,无偿为养殖户(场)处理病死动物,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村级病死畜禽处理池,有畜禽饲养的行政村都要建立病死畜禽处理池。三要建立动物尸体收购补偿制度。建议政府把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补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对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的畜主,应按照动物市场价格的80%进行合理补偿,尽量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确保动物尸体全面得到规范处理。四要建立健全动物尸体收集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动物尸体收集和监管工作,对于私自掩埋的情况,一经发现要坚决制止并依法处理。对于无主动物的尸体,应该有专人负责收集和运输。五要落实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所需费用。各级政府应将此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六要加强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技术培训。加强对养殖从业人员、兽医从业人员、动物卫生执法人员、畜产品经营从业人员、屠宰从业人员的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王斌:支持发展环保健康的“家庭式养猪场”

  在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了70%,猪肉质量牵动着老百姓的心。如何让“舌尖上的猪肉”更放心?一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斌建议,要在武陵山片区试点建立环保健康的“家庭式养猪场”,全链条“环保”养猪,既生产出优质的猪肉,又做到助农增收。

  2012年,在湖南省怀化市生猪大县溆浦县,由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试点成立了4个养猪专业村,建立了397个“家庭式养猪场”,每个猪场养殖规模控制在50头~100头。在王斌看来,这种“家庭式养猪场”与中央1号文件鼓励创办“家庭农场”的政策相契合,因此,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在武陵山片区试

  建5000个“家庭式养猪场”的建议。

  对于这种新型的“家庭式养猪场”养殖模式,不少专家和农户认为,这种养殖模式主要优点在于生态环保和能减轻农民养猪风险。据介绍,一方面,生猪排泄物可以通过沼气处理,直接用于种树、种菜、种果,是最佳的有机肥料,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与影响。另一方面,可

  充分利用家庭的农业资源来进行环保养猪,如利用自家种养的农作物这种天然的饲料来作为喂养补充,而不仅仅依赖饲料。

  对农户来说,养猪的风险主要在于疫病的发生和猪肉价格的波动。为了减轻农民风险,大康牧业公司对“家庭式养猪场”提供技术、防疫、销售全过程服务,并为农户提供喂养补贴,从而确保了农户养猪的稳定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我国家庭农场会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以后,“家庭农场”成为“三农”热词之一,“两会”期间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据了解,农业部去年确定了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目前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现家庭农场经营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名经营大型农业机械的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又是怎样看待家庭农场的前景,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呢?

  “。我们应抓住机遇,早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然而,目前家庭农场快速发展遇到的主要难题,是土地集中规模小和缺乏职业农民。”姜卫东说。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必须首先实现土地大规模的集中化,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自由流转、集中。在把土地规模集中起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姜卫东说,山东代表团里一个农民代表在本村承包了几十亩地,但是村民不让除去地块之间的地界,这样,大型的机器还是运作不起来。他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生产农机的企业,应专门研发生产大型农用机器,像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等。

  “另一个难题是,我国极其缺少职业化农民。”姜卫东无奈地说,这几年,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农民的整体年龄越来越大,未来10年、20年,很多人不会种地或从事养殖业了。现在农村极其缺乏素质高、技术精、会生产、善经营的职业化农民,满足不了未来家庭农场发展的需求。比如五征集团的援疆农场,在新疆聘用了几十个农民,公司还要特派一些专业人员经营农场。国家应大力培养各层次的职业农民,出台优惠政策,也让毕业大学生真正扎根农村,服务于“三农”。

  姜卫东对记者说,家庭农场的前景很好,但不会是一举成功的,应该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考虑分析,并分阶段分步骤地规划实施。从宏观上讲,要考虑食品安全、农产品需要、南北气候等因素,全局规划家庭农场分布;微观上,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际操作上遇到问题时,应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针对性解决问题。

  据了解,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没公布以前,敏感的企业家已经嗅到了“家庭农场”的前景。两年前,湖北春晖集团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开创了“龙岗模式”的合作社,去年,合作社农户每亩纯收入同比增加11%。农民还可在合作社工作或外出打工,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村集体两年从合作社收益13万元。一些大学生村官也体验过“家庭农场”的“雏形”,如江苏省徐州市房村镇尚王村的村官刘尊龙,已有两个合作社形式、产业化经营的养牛场,并带动不少村民致富。

  姜卫东说,一些部门领导提出,家庭农场的实质与家庭承包经营差别不大,只是由个体承包变为合作社集体承包,承包亩数量由几亩变为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农业部门也已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扶持政策,家庭农场的发展将步上“快车道”。 


农业部称当前粮价上涨合理

  3月11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记者提问: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同时价格也在走高,请问陈部长,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到底怎么样?在今年您有没有信心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

  陈晓华回答称:民以食为天,粮食"九连增"后,大家仍然对粮食安全的问题给予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这些年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们国家的粮食获得连续九年增产的好成绩。去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不仅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什么粮食增产了,进口还在增加,而且价格也在上升?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粮食的需求增长得比较快,除了人口增长要增加口粮以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饲料用粮也在不断增长,而且粮食的工业用途也在拓展,所以粮食的消费这几年一直是刚性增长。

  除此之外,由于品种调剂的原因,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再加上国际上粮食价格因素的传导,使得这些年进口有所增加,粮食价格也有所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进口的数量是有限的,粮食价格的增长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九连增"以后,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讲,我国粮食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谷物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8%左右,我们进口的粮食也仅相当于我们产量的2%。所以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人民网)

  农业部: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自给率约98%(中国新闻网)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11日在此间表示,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8%左右,进口的粮食仅相当于2%。

  当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陈晓华就"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陈晓华介绍,中国粮食已连续9年增产。去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产量连年增加,粮价为何还不断上涨?陈晓华解释,中国粮食需求增长较快,除了人口增长要增加口粮以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饲料用粮也在不断增长,同时粮食的工业用途也在拓展。"所以粮食的消费这几年一直是刚性增长。"

  此前披露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外界有声音质疑中国粮食生产是否更加依赖进口?

  陈晓华称,由于品种调剂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外加国际粮食价格因素的传导,使得这些年进口有所增加,粮食价格也有所上升。

  但他表示,"进口的数量是有限的,粮食价格的增长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农业部副部长: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98%左右(观察者)

  昨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参加了主题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新闻发布会,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等提问。

  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98%左右

  当记者问及中国粮食产量的安全状况时,陈晓华部长说,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粮食获得连续九年增产的好成绩。去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九连增"以后,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讲,我国粮食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谷物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8%左右,我们进口的粮食也仅相当于我们产量的2%。所以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为什么粮食增产了,进口还在增加,而且价格也在上升?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粮食的需求增长得比较快,除了人口增长要增加口粮以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饲料用粮也在不断增长,而且粮食的工业用途也在拓展,所以粮食的消费这几年一直是刚性增长。

  除此之外,由于品种调剂的原因,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再加上国际上粮食价格因素的传导,使得这些年进口有所增加,粮食价格也有所上升。

  但是从总体上看,进口的数量是有限的,粮食价格的增长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们今年确定的目标是粮食产量要达到10500亿斤,我们要使夏粮能够增产,早稻要能够增产,秋粮要能够稳产。这些年粮食增产80%是因为提高单产的结果,所以这个潜力很大。

  现在正是春耕大忙的时候,从在田作物来看,面积是增加的,苗情的长势也好于往年;从农民的种植意向调查来看,今年的春播面积还会增加,农资的供应也是有保障的。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对夺取今年粮食的丰收还是有信心的。"陈晓华表示。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陈晓华说,总的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基本稳定,逐步向好。从每年进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来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认为哪怕只有1%的问题也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这包括非法添加的问题,滥用药物的问题,残留超标的问题,这里面既有我们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有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处罚不到位的问题。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下更大的力气和下更大的决心来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强化执法监管,不能给违法犯罪的行为留下余地,坚持露头就打。


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养蜂业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对记者说,养蜂业对人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农业生态的重要调节器,还是生物链的关键一环。爱因斯坦曾预言,没有蜜蜂,人类将只能存活4年。因为蜜蜂是和人类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昆虫,在人类所利用的1300多种植物当中,有1000多种需要它授粉,若蜜蜂消失了,农作物、草料将无法生长,家畜也会灭绝。

  养蜂业将农业生态要素有机连接,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心仿说:“蜜蜂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只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百花资源,就能产生极为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据统计,美国利用蜜蜂授粉获得的产值效益占到农业生产总产值的约4.7%~5.4%。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不少,但就是没有关于蜂业的补贴政策。“去年我申请的养蜂车绿色通道已经通过了,希望今后国家更重视这个行业。”宋心仿说。

  宋心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蜂人仍沿用100年以前的养蜂技术,养蜂业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低下,加之环境污染、农药泛滥、假蜜成灾、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养蜂条件严重恶化,养蜂难度越来越大,养蜂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我希望能改进养蜂环境。”宋心仿说,最近几年,一些生产者为追求农产品“速长速熟”乱用药,造成蜂蜜含有化学残留物,甚至造成蜜蜂中毒死亡。枣花蜜本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蜜种之一,现在某些种植者为使枣的个头大喷洒农药,使枣树只开花不流蜜,其结果是人们即将失去一种天然保健品。宋心仿建议,首先,国家在政策上应对养蜂业倾斜,制定更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蜂产品市场。其次,在财政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如适当对养蜂户、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机械等进行补贴,组织专家研究养蜂工具的改进。 


  全国人大代表林印孙建议设立规模化养猪专项产业基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林印孙在提交的提案中,除了涉及民营企业人才的提案外,他还将目光投向了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发展、促进肉食品安全供应领域。

  他表示,目前我国养猪业正在由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生产能力都在发生显著变化,但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原种较依赖进口、疫病严重、肉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

  为此,林印孙建议大力推进规模化生态养猪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原则,大力推广“猪—沼—林、猪—沼—果、猪—沼—电、猪—沼—粮”发展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猪种体系,摆脱种猪依赖进口局面;他强调,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化生态养猪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为规模化养猪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建议国家出台措施保护奶牛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副调研员谭志娟建议,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稳定奶业生产,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

  谭志娟代表介绍说,2012年乳业生产的基础原料——全脂粉的国际市场对华进口价格持续走低。全年进口全脂粉到岸价格平均仅为23000元/吨,而国内乳品企业就地收取奶农牛奶加工成全脂粉的成本高达34000元/吨,企业每用一吨自产全脂粉亏损近万元,于是一些乳品企业缩减采购国内奶源,转而使用低价的进口原料全脂粉,造成整个奶牛产业效益下滑,尤其上游养殖场(户)经营日益艰难。

  有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飞鹤、光明、完达山等知名乳品企业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奶国家出口中国的原料全脂奶价格冲击下,全脂粉因成本高企而大量积压,出现了收奶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使企业不得不减少鲜奶收购量,以消化库存,减少亏损。由于乳企减少了收奶量,许多散户因牛奶销路不畅,造成经营困难。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摇篮乳业因库存原料与进口原料价格倒挂严重,经营出现巨亏,虽然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将鲜奶外销到其他地区,但对当地奶牛产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恢复。

  谭志娟建议,奶农亟须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小型家庭牧场、奶牛合作社。同时,建议政府在当前原料市场低迷的形势下,继续对生鲜乳市场实行政府指导价,当市场上鲜奶收购价低到一定程度时,启动强制性的指导价,并加强监管,以保证奶农利益。

  同时,国家应扶持一家一户饲养为小型牧场规模饲养,鼓励生产企业建立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模式,重塑国产奶品牌形象,呵护民族乳业转型。在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广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建议国家为中国乳业发展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首先,对原料粉进口实施配额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议国家可根据一段时间国内对奶粉的消费量,对进口的洋奶粉实施配额,进行总量控制,并适当提高进口关税。其次,应参考国外乳品主产区的政策对奶牛养殖业实施补贴,调动养殖户积极性,主要是根据奶农交售鲜奶量予以相应补贴,同时对养牛投入品,如青贮玉米、苜蓿和其他饲料作物免费提供种子,刺激奶农种植、利用青贮饲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