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家庭农场”:温氏集团的新探索

2013-12-19来源:南方农村报文章编辑:岛岛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公司+家庭农场”:温氏集团的新探索

  一、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工业化新阶段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它既有效承接了新的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也尊重了人的发展规律,最根本的是发展了生产力。中国的家庭农场在规模上不会很大,可以兼顾小农经济的优点和现代农业的长处,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家庭农场和传统农户虽然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家庭农场经营的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而传统农户基本延续以经验为主进行生产经营,靠父辈的“言传身教”和“干中学”从事农业生产,与外部进行生产要素和信息交流较少,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落后,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要求。家庭农场意味着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生产成本(平均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摩擦减少),这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强化了农户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兴趣,真正确立农户农业投资的主体地位。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传统农户转变为现代家庭农场。因此,家庭农场是对传统农户改造与完善的理想模式和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素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落后要素进行替代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可以说,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之一。

  二、温氏食品集团“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提出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温氏集团)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10多家一体化公司。长期以来,温氏集团实行的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与养殖户是相互合作关系,双方通过资金、场地、技术、管理、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畜牧业(养鸡、养鸭、养猪等)的生产过程中,公司负责饲料的生产和采购,药物、种苗的研制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产品的验收和销售等工作,农户负责饲养工作的全过程,一个农户相当于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温氏集团实行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温氏模式”也成为理论界长期研究的焦点。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模式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近两年来合作农户的收入增长速度趋于放缓。近年来全国各地“用工荒”愈演愈烈,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进城务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虽然农户收入在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并不高。”(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受生产资金、劳动用工、科技装备的制约,合作农户的生产规模、效率难以进一步发展,近3年来农户的收入增长愈发缓慢。“假如在未来5年内,农户户均年收入不能超过5万元,那么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将会萎缩, ‘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会陷入困境。”(温氏集团副总裁陈峰)

  图l显示了自1988年以来温氏集团合作农户的年平均获利的增长速度,如果不考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年份,合作农户的平均年收入增长率在10%上下。合作农户的年收入不能够稳步增长,将来农户可能会退出合作而从事其他的行业。

  第二,传统的养殖业对于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事传统养殖业苦、脏、累,以养鸡为例,大部分优质肉鸡饲养都是采用传统的人工饲养模式、人工喂料、人工清粪、人工免疫,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劳动生产率低,一个人一般只能饲养3000-5000只鸡,对于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去城市工作和生活。

  第三,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恶臭及其他有害物质可通过空气、土壤和水源等给人畜健康、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造成各种危害,因此,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将养猪列为主要污染源,对养猪加以限制甚至禁止。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温氏集团将原有的“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即通过提高农户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传统的养殖过程发生质的转变,使小规模农户向环境友好型的家庭农场转变,扩大养殖规模,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温氏集团“公司+家庭农场”的新探索

  (一)以信息技术实现农户养殖的标准化

  要改变传统农户散养式、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传统生产方式,必须实现养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一,在标准化饲养方面,温氏致力建立肉鸡现代养殖社区,统一规划各养殖基地,并制定社区的基础设施及管理标准,使各社区最终实现统一进苗、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防疫消毒、统一产品上市的“五统一”规范化管理。饲料由温氏集团的分饲料厂统一生产,然后再统一提供给养殖农户;各种疫苗和药物,则由集团下属的动物保健品公司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方面,技术服务部门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以3天一次的频率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主要包括通风保温、饲养密度、饲养周期、药物配比、免疫接种等;对于鸡苗,则是温氏集团下属的育种公司,根据全国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进行品种选育,各分公司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饲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第二,借助信息技术对整个养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由于合作农户的分散性,养殖过程变数多、随意性大等特点,养殖业一般被认为难以像工业领域那样实行标准化大生产。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过程的标准化成为可能。早在1991年,只有90万资产的温氏集团就投资17万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每一个养殖农户养殖行为的准确掌握——每一个养殖农户领取一次鸡苗、饲料、疫苗等都会在电脑上进行完整的记录。现在,在对养殖农户的管理上,农户养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员现场使用PDA手持终端进行实时信息化管理,如果技术员在现场发现了不符合养殖标准的地方,即可用PDA拍照上传,用于对农户养殖水平的打分评估,并直接与农户利益相联系。此外,温氏集团在每一个鸡舍(猪舍)内都安装了RFID芯片。RFID与PDA的结合应用,使得技术服务人员可以监督和支持养殖农户,解决了大规模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农户所饲养的每一批肉猪、肉鸡都建立了完整的数据档案,每一批肉鸡(肉猪)的饲料领取时间、喂养食量、出栏时间、疫苗时间等信息都全部上收至总部;在上下游产业链管控上,温氏集团建设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应用软件系统:全面实现了生产经营核心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同步一致,实时反馈并有效监控所有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此外,温氏集团高标准建设的企业数据中心,实现了对所有分支机构生产经营数据的集中管理。

  通过信息化建设,工业企业标准化的大生产模式被移植过来,促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有组织、有技术、抗风险的高效现代农业转变。10年前,合作农户的养鸡规模为5000-10000只,现在已扩大到了2万-3万只,农户自身在合作中也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二)以现代生物科技实现农户养殖技术创新

  温氏集团十分重视养殖技术的研发,积极引进新品种,探索新技术,提高了农户养殖的技术含量。

  第一,不断开发和引进畜牧新品种。温氏积极培育和引进抗病力强、易于饲养,适合于我国各地区规模养殖发展的畜牧品种,育成了20多个优质肉鸡新品种和8个肉猪新品种,相关研究技术70多项。第二,在疫病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温氏集团研发的多项禽畜疫病防治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如,家禽的禽流感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囊病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喉气管炎综合防治技术、马立克氏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肉猪的各原种疾病净化技术,各生产环节消毒技术、隔离技术、免疫接种技术和预防性投药技术,以及各种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消毒和免疫效果的监测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猪的重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其中,口蹄疫综合防治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研究和完善饲料配方。温氏集团长期坚持营养体系建设,以满足优质肉鸡和优质肉猪养殖需要。如评定了各种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开发了优质鸡全价饲料配合技术、饲料添加剂配合技术、优质鸡营养与配合饲料技术,根据各品种肉鸡在不同日粮能量水准下后期的生长规律变化特征,完善了肉鸡养殖的营养系统,建立了理想的肉鸡上市日龄的预测模型。在肉猪的养殖方面,温氏根据大、中肉猪不同的营养需要,修订配方设计标准,优化饲料配方结构,结合新型饲料添加剂配合技术,成功研制出温氏中猪饲料和大猪饲料,在稳定肉猪生产成绩的同时大幅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第四,研究和推广新的养殖技术。仍以养鸡为例,温氏集团通过扩建鸡舍或建育雏舍,加大每批投苗量并加快鸡舍周转效率,从而增加年饲养量,获取更多的养殖效益。传统的养鸡模式从雏鸡到成品鸡均在同一鸡舍饲养,鸡舍使用效率不高,雏鸡养护困难。为提高鸡舍使用效率,减少雏鸡养护成本和雏鸡死亡率,温氏公司着力推进分段饲养模式。一方面公司建立雏鸡饲养场,专门饲养30日龄以下鸡苗,育成后向合作农户分发,可大大缩短农户的饲养时间。另一方面,扶持农户自建雏鸡舍,引导农户采用分段饲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原有鸡舍的使用率。推广分段饲养模式,养户每年能多饲养1--2批鸡,可以提高收益30%以上。

  (三)以自动化设备推动农户养殖过程机械化

  早在1989年,温氏集团的前身——筋竹鸡场就对自营的鸡舍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每幢鸡舍都安装了链带式自动送料机和配备了自动饮水器,实现群鸡饮水、食料的自动化。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价格等因素,机械化的尝试只是停留在温氏集团自营鸡场,并未在合作农户中使用,当时的机械化水平和国外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械设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不仅可行,而且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推广先进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养鸡为例,美国农户使用自动供料、自动清粪、环境自动控制等一系列机械自动化系统,养鸡的平均规模是10万只,而温氏合作农户每年鸡只的出栏量平均不到3万只,这意味着合作农户的养殖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集团公司通过招标定价、统一采购的方式,帮助部分大养户安装相应的自动化设备,把养户从繁忙的养鸡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一个5000只左右的普通鸡舍为例,采用传统人工喂料方式,每天饲喂3次通常要6小时,而自动喂料机只需18分钟,效率提高20倍。此外,集团公司组织分公司和技术中心相关科室,结合生产实际,自主创新,经过不断摸索终于研发出简易式半自动清粪机,目前己在生产中使用,大大减轻铲鸡粪的劳动强度,这种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养户的欢迎和认可。

  (四)以环保新技术实现农户养殖的“零排放”温氏集团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针对农户养殖过程的特点研制和开发了新的环保技术,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养殖业中禽畜粪便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有些地区将某些养殖业列为环境污染源加以限制和禁止,广东省东莞市就曾经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为了降低养殖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温氏集团早在2008年就开始研究环保新技术,设计了节水环保型猪舍,通过沼气池、湿地、鱼塘等相结合对粪便污水进行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发展有机肥项目,从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零排放”。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亩农田一年可“消化吸收”五六头商品猪的畜禽粪便。100亩至150亩左右的稻田,可以配建养殖规模在300头左右的养猪场,一年可出栏商品猪700头至1000头。养猪场每天的污水和干粪被搜集起来,经过发酵等处理后再施放在周边匹配的水稻或蔬菜田里。这使得养猪场的废弃物不再需要贴钱处理,种植业的有机肥料也可免费获得。

  在温氏这个大平台的带动下,合作农户从小生产到专业化大生产的演变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以养鸡为例,十多年前户均的饲养规模是几百只,后来逐渐上升到上千只、几千只、上万只,2009年,养鸡户的平均养殖规模已经达到7500只/批,算是具有相当规模了。按照温氏集团发展的规划,预计合作的养鸡户将在4至5年后达到户均饲养1.5万只/批,可使年收入达到7.5万元。收入上去了,养殖方式升级了,许多农户将变成一个小农场主。届时温氏集团将最终完成“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向“公司十家庭农场”的转变。

  四、温氏集团“公司+家庭农场”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对于温氏集团来说,“公司+家庭农场”是“公司+农户”模式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自然演变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户家庭的规模经营。这两种规模经营都离不开人员素质、管理素质和技术设备,但也受资源察赋的刚性制约。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农户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只负责生产过程的管理工作;温氏全程参与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过程,二者结合,使得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成聚合规模经济的有效形式。对于以小农户为生产经营基础的中国农村, “公司+农户”在小农经营的既有现实基础上,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相对有效地解决了小农经营的内部规模不经济问题(靳相木,1998)。根据生产力乘数原理,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养殖过程的生产力,只有两个途径:其一,优化农业投入要素的组合;其二,进行养殖技术创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温氏对于养殖过程的发展主要着力于引进新品种,提高养殖技术,而农户养殖过程投入要素的组合,并无多大变化,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这主要是由当时的资源禀赋状况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的。早年劳动力价格低,农户的缺少资金,主要矛盾是如何让农户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大量使用劳动是在当时技术条件和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选择,这种要素组合方式在客观上也就决定了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会很大,农户内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