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贵州贵阳乌当水田镇三江村土鸡养殖户张跃平新出栏的1200余只成鸡又卖脱了单。这让他对将于今年8月份开始实施的众筹养殖模式充满了期待。
把大量客户吸纳为“众筹股东”,以“只”为单位收取部分预交资金,基地按照规程把土鸡养殖出栏后与客户按既定价格称重结算,补齐剩余的购鸡款。张跃平说,这种由传统的“养殖—销售”模式到“收取筹金—按需养殖—定向销售”模式的转变,不仅让养殖场的销售终端更趋稳定,还将有效解决近3年来他一直谋求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
三年前,张跃平的同创养殖基地正式开业,如今基地土鸡的年出栏量从最初的2万只小幅度上升到3万只。与养殖规模的缓慢扩大不相应的是,市场上对土鸡的需求量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上个月,基地的土鸡出栏量只有1000余只,而接到的订单却达到了5000余只。”张跃平说,像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几乎在每个月出栏售鸡时都会遇到。
然而,一只土鸡从育雏到出栏的成本是40元,张跃平的养殖基地每扩大一万只的养殖规模,就需要提前投入40万元资金。对于一个起步不久的山村养殖户来说,这巨额的前期投入成了一时难以逾越的坎。
如何能尽快回笼资金成了张跃平的烦心事。今年3月份,三江村驻村工作组在走访村民时了解到同创养殖基地面临的窘况,提出把众筹模式复制到张跃平的养殖基地中。“让客户在土鸡养殖前就预付定金40元,土鸡出栏并收到货后再补差价。养殖基地相当于用客户的钱为客户养殖土鸡再收取服务费。”三江村驻村干部王泽学说。
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基地的养殖成本在养殖工作开展之前便可得到回收,扩大养殖规模所需的资金也将不再是问题。张跃平在今年8月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后,养殖基地的土鸡出栏量能扩大到5万只。
而在驻村干部王泽学看来,众筹养殖模式的开展除了有助于缓解养殖基地的资金压力外,也为处于转型期的三江村建立了一种可复制的生态发展模式。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三江村曾是小作坊、小企业的天下,村头村尾矗立着近十家炼铁厂、黄磷厂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从2006年开始,由于环保审批不过关,三江村的老厂子先后走到了关停、倒闭的境地。一度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因失去活路而成为闲散劳动力。
基于此,“工业入园—富村、农业上山—富民、旅游下河—美寨”成为近年来该村盘活经济的发展新思路。而决心试水众筹养殖模式的张跃平成了农业上山的示范者和先行者。
据统计,三江村现有林地、草坡等逾万亩,抛荒地800余亩,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展立体农业的前景广阔。目前,在驻村干部的多方协调沟通下,三江村已有6户农户确定加入张跃平的众筹养殖,预计到年底,采用众筹模式的同创养殖基地将带动30户农户走上创业、就业路。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