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细最实用的养鸡日常管理

2021-12-08来源:互联网文章编辑:灵儿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养鸡日常管理包括九项内容:相对稳定的温度,适宜的湿度,通风换气,定时定量给料,适当的光照,不间断饮水,卫生防疫与用药,观察鸡群,饲养记录。这些细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饲养成绩。

  其中前七项硬件工作就是为鸡群提供一个最优越的生长环境,让其吃好、喝好、休息好、不生病,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就是努力减少各种应激给鸡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就是温度不能忽高忽低,湿度不能太干或太湿,通风不能忽大忽小,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这些内容是互相关联的,仅仅满足一项指标很容易,要同时满足这些因素都符合标准是很难的。这就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期、鸡舍性能等因素,分析那个是主要矛盾,那个是次要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得充分认识它们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相对稳定的温度:温度是指冷热的程度。成年鸡的体温是41℃左右,初生雏鸡的体温大约比成鸡低3℃,直到十日龄以后接近成年鸡。我们说的温度高或低,都是指的相对高低,即:室内的温度与当日龄的标准温度相比较而言的。

  温度对肉鸡的影响及解决的方法:对于快速增长的肉鸡,温度太高、太低或温度突变都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尤其现在更新换代后的肉鸡,对温度突变更为敏感。只有鸡舍提供相对稳定的温度,维持其自身必需的能量,肉鸡才能快速健康的生长。育雏期由于雏鸡体温低,全身长得是绒毛,不能起保温作用,很难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既怕冷、又怕热,因而育雏温度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雏鸡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饲料转化率。

  育雏前十天的温度最好能保持标准温度,昼夜温差不要超过±1℃。如果温度过低,会造成卵黄吸收不好,消化不良(过料),引起呼吸道疾病,增加胸腿病;温度过高且湿度低时,会饮水过多,造成拉稀,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漫。

  如果长期处在高温下养殖,会造成抗寒能力差,抗病能力弱,易患呼吸道疾病。因此冬季养殖时,三周以后舍内的温度最好不要高于标准温度,也不要低于标准温度5℃。温度太低时,饲料转换率会降低。在饲养中期(18~35日龄),对温度也很敏感,特别是换羽时期。这期间既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又要保证有足够的通风量,所以很可能因为把握不好通风量大小,造成温差过大,引起拉稀或呼吸道疾病。这是整个养鸡过程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一定要根据季节、天气、地理位置、鸡舍性能、辅助设施等情况,处理好温度与通风之间的矛盾。

  在升温的情况下通风,在通风时注意保温,控制温差不超过3℃。在饲养后期,尤其是出栅前的两天,要根据季节情况,尽量保持室内的温度和外界的温度相对一致,即:外界环境温度高,室内温度略高,外界环境温度低,室内温度略低。这样可以减少交鸡途中应激造成的死亡损失。总之,环境温度、通风量以及湿度等控制着室内的温度,温度对鸡的健康快速生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温度的突变会造成应激,引起多种疾病。温度的高低决定着饲料的转换率和抗病能力:即温度高饲料转换率高但抗病能力差;温度低饲料转化率低但抗病能力强。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度”,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选择最佳的温度,处理好温度与料肉比之间的矛盾关系,让鸡快速健康的生长。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天气的变化,所以一定要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要把一周的天气情况通过天气预报牢记在心。

  2、适宜的湿度:湿度是相对湿度的简称,它是指空气中含水分的多少,不是指地面的潮湿程度。湿度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通风有关。

  当通风量一定时,地面有充足水分的情况下,温度升高水分蒸发,空气湿度会增高;地面没有充足水分的情况下,温度升高,空气湿度会降低。温度高不代表湿度就高,温度低不代表湿度就低。比如:在夏季的早晨虽然温度较低,但人们感觉空气很潮湿。是由于夜间温度降低时在地面上凝结成了小水珠,当太阳升起,温度逐渐升高时,这些小水珠逐渐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加;但到中午温度高时湿度反而会下降,是由于地面的水分不足的缘故。

  冬季育雏时提高鸡舍湿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提高湿度就必须升高温度让地面的水分蒸发,但水分蒸发又要吸收大量的热能,舍内的温度会降低。只有用很好的取暖设备耗费大量的能源才能既保证湿度又保证温度。所以湿度和温度是一对矛盾。在湿度无法达到理想湿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一点温度来做补偿。在冬、春季育雏预温时,人们为了节省燃煤,往往只注意温度而不管湿度,把鸡舍烧得干热,这样育出的小鸡大多数会拉稀,而且死亡率高。原因就是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在干燥的季节一定要注意湿度。

  湿度对肉鸡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虽然鸡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不像对温度那样严格,但是在湿度过高、过低的极端情况下,同样会对鸡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育雏期前三天,如果鸡舍的相对湿度过低(达不到30%)时,由于孵化厂的相对湿度很高(75%),雏鸡很难一下适应,常常出现往饮水器里钻的“洗澡”现象。这是因为相对湿度过低,再加上育雏的温度很高,雏鸡皮肤的水分很快就被蒸干,且体内的水分随呼吸大量散发,很快会缺水。

  为了补充身体的水分就要争着多喝水,往潮湿地方钻。这种“洗澡”现象说明相对湿度太低,是很危险的。轻则会因抢水造成部分鸡只压死、淹死、挤死。重则造成拉稀、消化不良,甚至脱水。若连续一周内相对湿度不够,会使腿趾皮肤皱巴干燥、无光泽,体弱,卵黄吸收不良,或因饮水过多发生下痢,死亡率明显增高。这些死亡的雏鸡往往比正常鸡要小很多,鸡爪紧缩干巴无光泽,粘肛。提高鸡舍湿度较好的办法是用加湿暧风炉或用锅炉蒸气。用喷雾气喷热水是一种较好的应急办法。

  但在秋天雨季育雏时要适当控制湿度,湿度过高会使雏鸡羽毛生长不良,脏乱,食欲差,病菌和寄生虫易繁殖而导致发病。如果饲养后期由于秋天雨季或通风不好造成湿度过高,会使病菌大量繁殖,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造成传染性疾病,如球虫病等。降低湿度的办法:一是控制地面的水分,二是在保温的情况下加大通风量。在温度一定时,通风和湿度也是一对矛盾关系:通风量大湿度降低;通风量小湿度增加。总之,湿度在育雏的第一周特别重要,对鸡有很大的影响。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指标,而是一项不可缺省的硬指标。

  3、通风换气:氧气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通风换气的目的就是及时排除鸡舍内的污浊废气,引进室外的新鲜空气,保持鸡舍规定的氧气含量,同时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新鲜的标准是氧气>20%,氨气<20立方厘米/立方米,相对湿度<70%。

  由于室内的含氧量不能像温度那样很方便的测量,所以通风换气量的把握就显得很难。通风换气总的原则是:“鸡耗多少氧,就要补充多少氧;有进风必须有出风;有出风必须有进风;室内耗氧多少,决定换气大小;风大风小影响换气快慢;冷、热不决定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能调节冷热”。但人们往往以室内温度的高低作为换气量的参考,即温度高换气量加大,温度低换气量减少,这种通风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很不科学的。在夏季它们不是矛盾,而在冬季就存在矛盾。

  缺氧的原因:由于肉鸡的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旺盛,饲养密度高,在很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使舍内空气污浊,如不及时排除,将导致鸡舍内缺氧。另外由于肉鸡需要的温度很高,尤其是在冬季,用传统的火炉升温时,将耗掉大量的氧气,也将导致缺氧。假设鸡舍的密封是绝对理想的,5000只鸡舍的含氧量大约是500公斤,燃烧400公斤的煤将把氧气全部耗尽,燃烧20公斤的煤会使氧气的浓度由原来的21%下降到20%。

  所以炉火在室内的耗氧量极大,在育雏的前三天,它的耗氧量大约是雏鸡耗氧量的4倍。当然任何鸡舍都不会密封太好,总有进风的地方,同时由于炉火消耗了氧气,室内形成了负压,外界的空气很容易补充进来,只不过是密封好的房子容易导致缺氧。

  21日龄至38日龄期间,随着采食量增大,耗氧量随之也增大,加之代谢物增多,粪便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多。此期间如不注意“保温通风”,及时选用优质药物预防,很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引发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使病情急剧恶化。35日龄后,采食量是21日龄前的一倍左右,耗氧量将大大增加,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通风量,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出栏时死亡率极高。在保温的前提下,通风换气量越大越好,但过量时,往往由于通风换气过大造成温差太大间接地产生影响。

  通风换气原理与方法:通风换气主要靠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配合进行。自然通风是通过地窗、天窗、侧窗,利用空气对流、空气动力、负压原理形成空气自然流动进行的通风;机械通风是利用机械装置将舍内的空气排出舍外形成负压,强迫空气流动进行通风。在无风或风小时,地窗主要以进风为主,只有极小部分热气通过热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形式排出舍外。

  天窗主要以排舍内的热气为主,在风向不固定或排风筒不够高度时会有少量的室外空气进入。侧窗(包括大窗户)一般设置在鸡舍的中上部,在无风时,上面大约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向外排热气,下面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是进气。大门的上面大约三分之一向外排热气,下面的大约三分之二进冷气。

  饲养前期的通风换气:第一周主要以自然通风换气为主。从接雏开始适当开启天窗作为排气口,以隔断间的预热空气作为进气口。这样可以减小环境温度对舍温的影响,既节省能源又好控制,只要根据日龄不同逐步加大进、出口,就能达到很好的通风效果。但一定要让空气从隔断间底部进入。因为隔断间底部外面空气的温度比育雏间的温度低,根据气体压强原理,外面的新鲜空气很容易进入。

  另外,从隔断间底部进入的冷空气由于比育雏间的热空气重,冷空气始终在最底层沿着地表面向中央扩散,只有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密度慢慢变小,才会逐步升高到达鸡网,这样通风既能及时补充氧气,又不会马上使鸡网上的雏鸡感受太大的温差。当用鸡网以上高度的位置作为进风口时,进来的冷空气,由于密度大,比育雏间的热空气重,会很快向斜下方直接吹向鸡网,使雏鸡着凉。根据这一原理,在育雏的第一周,无论任何季节,都绝对禁止用侧窗作为进风口或排风口进行通风。用新材料建的鸡舍,由于密封性能好,进、排风口要适当加大,最好在非育雏间的远端阳面开1-2个地窗用于补充空气。

  育雏期第一周的通风换气和季节关系不大,大约一周后就要根据四季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通过打开育雏间的地窗作为进气补充,夏季可稍早一点,冬季可适当晚一点、小一点(不是因为冷,是由于风大)。

  饲养中期的通风换气:二周后至五周前,主要以地窗作为进气口,进行自然通风换气。用地窗进气和用隔断门帘进气的通风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用地窗作为进风口时,要受到室外气候的影响,比较难把控。要根据日龄长短、天气情况,用天窗和地窗配合开大开小去控制。冬、春季通风时,天窗适当开小一些,有利于保温。

  地窗开口总体积的大小和天窗开口总体积的大小应相当,地窗数量应是天窗的3倍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速,使地窗附近的风速和温差不会太大,不会局部缺氧。随着日龄的增长,天窗要逐渐开大,地窗也随之相应的开大。天气变化时,要根据有风、无风和天气冷、暖进行调整。当天气冷而有风时,地窗要适当关小一点,天窗也适当关小一点。这是因为:室外空气温度低、风速快时,同样时间内和正常天气相比,进的冷空气多,排出的热废气也多。

  当冷而无风时,地窗和天窗都不能关小,要和正常天气开启的大小相当。这是因为风速慢时,进的冷空气少,排出的热废气也少,天气冷时,室内炉火旺消耗的氧气多,含氧量会低。这时,只能用取暖设施想办法提高舍内温度,才能满足温度和通风的要求,千万不要因为天气冷而将天、地窗关小。在冬季养殖时,温度和通风是一对矛盾。既不能只通风不保温,也不能只保温不通风。加大通风量时,一定要升温后通风,通风时一定要注意保温。天气的冷热不是决定通风口大小的标准,而风大风小才是决定通风口大小的标准。日龄的大小决定通风的需要量,通风的大小会影响室内的温度高低。

  饲养后期的通风换气:五周龄后,通风量要逐渐加大。夏季通风时,夜间以自然通风为主,白天以机械通风为主。自然通风时,也要根据天气冷热程度和通风量大小选择横向通风或纵向通风。

  横向通风指的是:用侧窗、地窗和天窗在室内形成的空气对流。它既有地窗与侧窗、天窗之间形成的向上空气流动,也有相对侧窗之间形成的横向空气流动。横向通风的通风量比较大,风向定向性差。在运用时要防止冷天或夜间四、五点钟因通风量过大造成温度过低。纵向通风指的是:用纵向的大门或侧窗形成的空气对流。也就是俗称的“穿堂风”。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外界风的大小和方向。当室外的风速较大时,由于进风口旁边的墙挡住了风的去向,风速受阻变慢,而门或窗户的风速不变。根据风速快压强小、风速慢压强大的原理。

  在进风口会形成正压,即进风口风速加快。同理,在出风口会形成负压,出风会加快。这样就在室内形成纵向的空气对流。当风向与纵向同向时,室内风速快,当风向与纵向垂直时,室内风速小。用纵向通风时,由于两头的风速较大,大风天气或夜间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在用自然通风无法达到通风量要求或不好控制时,以及在炎热的夏季需要防署降温时,就要利用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利用负压通风原理进行的纵向通风。也就说,利用风机的叶片将风机附近的空气抽出舍外,使风机附近的空气变稀,压强减小,迫使室内远处的空气过来补充,这样就在纵向形成了空气快速流动。

  负压通风有两个好处:一是比正压通风(鼓风机吹风)效率高。二是能快速把舍内的热气和废气排出,并且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时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当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高时,虽然不能直接降温,但通过空气流动能促进鸡体热量的散发,间接地起到降温作用。使用时要灵活应用,当通风量需要很大时,要把近端的门窗关死,同时要把远端所有的进风口及大门打开,便于进气,否则会影响通风机效果。当通风量需要不大时,可以间歇开启或单个开启。

  4、定时定量给料:定时定量给料的目的就是保持肉鸡的旺盛食欲。肉鸡生长极快,即使短时间的食量减少,也会对出栏体重带来明显影响,因此自始至终保持肉鸡旺盛的食欲非常重要。饲喂时既不能从小到大一直喂长料,也不能无限度地长期限饲。要分阶段、看情况合理喂料。

  饲养前期的饲喂:管理正常情况下,肉鸡发育是否良好,死淘率是否超标,出栏体重是否达标,与饲养前期的饲喂方法有很大关系。育雏期如果不加以适当限饲:雏鸡会由于体重增长过快而骨骼发育缓慢造成骨骼发育不良,脚腿病发生率升高;由于内脏发育不健全而体重超标造成内脏发育不良,猝死症增多;由于各器官未发育健全而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心脏、肾脏衰竭,引发各种病症;由于前期发育不良而后期抗病力下降,严重影响出栏成绩。

  实践表明:合理限饲会使骨骼良好发育,各器官平衡发育,心脏、肾脏负荷明显减小,为饲养后期快速增重打下良好基础;能有效地减少死亡率、降低淘汰率、提高饲料利用率;能增加食欲,养成良好的饥饱节律。但现在新品种的这些矛盾已不是很突出,再加饲养周期越来越短。所以限饲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出栏体重。具体饲喂方法是:18日龄之前,通常把第二天日粮作为当天的饲料饲喂,按公司规定的标准既不加料也不减料。但要根据前期的死淘率和吃料情况稍作调整。

  原则是:“少添勤喂,当日料当日吃完,每顿料必须提前吃完”。为方便记忆,通常把18日龄之前,即吃710期间作为限饲期。此期间的饲喂方法称为—限饲喂。饲养中期的饲喂:从19日龄后至35日龄前,由于各器官组织发育基本完成,骨骼和体重成比例生长,可以适当增加日粮。通过3~5天的过渡,日粮逐渐增加到标准量的26%左右。此期间主要培养肉鸡吃料的规律性、积极性、饥饱节律性;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原则是:“按时定量饲喂,当日料当日吃完,每顿料必须提前半小时吃完”。

  通常把19~35日龄之间,即吃711、511期间的饲喂方法称为—定时定量喂。饲养后期的饲喂:从36日龄后到出栏也称育肥期。主要以自由采食为主。36日龄到40日龄是过渡期还是以定时定量为主,可根据前一天的采食情况稍作调整。加料量以不剩料为准。41日龄后以自由采食为主。原则是:基本吃完再添料。但自由采食不是无限度的采食,也要定时定量饲喂,但可根据季节和采食情况调整喂料顿数和日料量。36日龄左右的肉鸡,由于个体大,吃料多,耗氧量大;羽毛不丰满,适应温差能力差,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饲喂不当会和其它应激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抗病能力差,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如果前期和中期限饲过量,突然变为自由采食,会因过度采食。造成消化不良、缺氧,引起呼吸道病症。

  按照定量计划定时饲喂,可以较准确地计划出饲料消耗量,估算出出栏体重。饲喂是一门科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不是鸡不会长,而是人不会喂;不是鸡想吃多少就喂多少,而是让它吃多少就喂多少;肉鸡长的好不好,就看喂料巧不巧,不能多不能少,肉鸡长势才能好。

  5、适当的光照:对于肉鸡来说,光照的目的就是延长采食时间,促进生长。光照强度的标准是以鸡能看见饲料为准。实践证明:前期适当亮一点,中期要用暗光。

  暗光饲养不会影响肉鸡的生长,反而能起到与限饲一样的效果。用二极管半波整流原理做一个明、暗开关,能很好地解决饲养各个阶段的照明问题。它有几个优点:一、只需开或关就能控制亮或暗,操作简便。二、只需一种瓦数的灯泡就能解决各阶段照明,省事省钱。三、本身费用小(几元钱),又能节电,节约开支。四。先暗后亮能减小应激。

  6、不间断饮水:水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却是鸡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使肉鸡能在较高的温度和吃高能量干饲料的条件下,争取快速增重,就需要供给充足的优质水源。

  饮水量与采食量有关,大约是采食量的1.5~2倍。它和饲料种类、采食量、环境温度、水温、鸡的体重、活动程度等有关。饮水量的改变可灵敏地反映出鸡群健康状态,例如在发生疫病或有应激的情况下,饮水量的下降往往比采食量的下降要早1~2天。这在日常管理中对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用药:在肉鸡饲养过程必须用药,它能有效地控制病原的潜在感染和发病。药不是万能的,但不喂药也是万万不能的。

  要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从减少发病根源上下功夫;以预防用药为主,把潜在病源消灭在萌芽状态下;以发病前期用药为主,控制在能治疗的范围内。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对症下药是用药的总原则。盲目用药只能加大开支,带来副作用。比如,在育雏前期雏鸡拉稀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雏鸡着凉了、有细菌了,努力使温度提高,多喂抗生素药物。可是在没有采取加湿措施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会越低,喝水会越多;抗生素药物喂的越多对消化系统的损伤会越大,拉稀会越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雏鸡刚出生时,体内的细菌很少,而且作为新生物,它的生命力极强,一般不会生病。只因我们提供的环境质量太差才导致生病。所以当遇到疾病时,一定要分析原因,找出真正的“元凶”,才能解决问题。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