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行业代表纷纷为中国畜牧的痛点建言献策。这些今天的痛点,谁攻克了,明天的你就是台面上的代表了。各种建议摘要如下,供思考与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
过度追求规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一般来说,大型的养殖企业,在动物疫病防控、强调生物安全等方面都需要更加严格,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会非常大;但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中小型养殖业也将长期存在;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种养结合等形式也很重要。
禁抗减抗,不能光禁、光减,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提高养殖水平、疫病的诊疗水平,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还要研发抗菌药物的替代技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菌药物。
面对我国多元化发展的养殖业,未来需要一个完善且高效的基层兽医队伍,才能更好地提供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保障等卫生健康服务,并对未来降低动物健康问题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
建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养猪合作社模式,将生产、科教、经营等产业功能聚集起来,为中小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购买销售、金融保险等各项经营业务,既能让小农户充分获取增值收益,又能搭建产销协同共促的发展平台。
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化养猪;
加大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向无豆日粮进发;
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预计今年饲料用粮的价格不会像2022年一样大幅攀升,上涨趋势也不会再持续下去。
当前饲料节粮还存在一些障碍问题,一方面是饲料粮转化链条上,还存在一系列技术不足问题,比如育种基因编辑技术、饲料发酵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另一方面,在饲料科技联合攻关及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术及推广、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等,建议国家应对此加大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
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
加大饲草种植技术攻关,加大优质饲草种植支持力度,提升优质饲草自给率。增草就是“增粮”,从大粮食观的角度看,只有增加优质饲草料供给,增加单位载畜量的优质肉食和牛奶量的供给,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蛋白质。
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的中国猪品种数为118个,目前已灭绝10个、濒临灭绝8个、处于濒危状态21个,12个品种暂时处于无危险状态。
通过育种手段将地方猪种的优良基因结合,当国内猪种的经济价值和国外进口猪种相当时,自然也就解决了种源“卡脖子”的问题。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相关词汇。
“零添加”其实是商业上的一个噱头,最终会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据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目前正在修订中,拟明确规定食品标签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拟禁止标注“无添加”“零添加”。
山东省滨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恩明:
传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均为一年,但肉牛繁育周期却比较长,与贷款期限产生矛盾。往往是贷款到期了,饲养的肉牛还没有出售带来收入,导致养殖户没有能力还款。建议: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银监会出台肉牛养殖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政策期限为3—5年,鼓励支持银行业贷款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地方政府进行贷款再贴息,甚至是无息贷款,减少农民负担;三是中央、地方政府对养殖保险进行全额补贴,建议请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办理。
摘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委员沈建忠:关注人兽共患病,建议强化基层兽医队伍》;长城网 《百姓看联播·全国两会特别版 | 王代表话说“特种蛋”》;ZAKER《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强化对淡水养殖品种的选择!》;农民日报《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印遇龙院士:以科技助力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安在线《全国人大代表张莉:加快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河报《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自主育种是关键|助农团报两会》;第一财经《粮食涨价冲击养殖业,两会委员代表建议这样“开源节流”》;中国食品报网《两会|陈恩明: 给予肉牛养殖业贷款政策支持》
红星新闻《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食品标注“零添加”是误导消费者,建议整治涉食品顽固谣言》;农民日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艳:利用数字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中国食品安全报《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统筹推进农牧业国产种源与进口种源协调健康发展》;第一财经《专访赵皖平:中国的种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失衡问题》;金台资讯《严建兵委员: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浪财经《全国人大代表林其鑫:中国生猪“种源”过度依赖进口,要加强本土地方猪种保护|两会·最希望》,深表谢意,供参考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