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价旺季“哑火”:8月鸡蛋市场震荡探底与触底契机解析

2025-08-24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8月中上旬蛋价走势:旺季不旺的异常震荡
 
  (一)价格波动显著:先大幅下跌后缓慢回升,低于市场预期水平
 
  8月通常为鸡蛋市场传统需求旺季,然而今年行情走势较为异常,众多从业者表示难以把握。月初,蛋价急剧下滑,主产区鸡蛋均价由3.12元/斤在短短一周内降至2.86元/斤,跌幅达8.33%,这使养殖户面临较大压力。原本期待旺季获取良好收益,如今希望破灭,养殖户普遍产生焦虑情绪,急于出售库存鸡蛋以规避风险。
 
  随后,市场行情出现转变,蛋价触底反弹,逐步进入缓慢上涨阶段。截至19日,鸡蛋均价最高涨至3.21元/斤。但与往年旺季相比,涨幅明显不足,低15%-20%。这种价格表现致使整个行业弥漫悲观情绪,市场参与者对旺季不旺的现象深感困惑。
 
  从市场数据来看,8月前两周,代表销区的鸡蛋销量环比下降4.67%,表明终端消费者对高价鸡蛋接受度较低,市场处于供需双方博弈的僵持状态。价格降低时,消费者未出现抢购现象;价格稍有上涨,消费者便认为价格偏高而减少购买。这给经销商带来较大经营困扰,进货过多担心滞销,进货过少又忧虑错失盈利机会。
 
  (二)南北市场分化加剧,产区与销区博弈激烈
 
  在蛋价波动过程中,南北市场差异愈发明显,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博弈达到白热化程度。
 
  北方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8月天气闷热,鸡蛋存储面临严峻挑战。高温高湿环境下,鸡蛋损耗率大幅上升,达到3%-5%。即每100斤鸡蛋中,可能有3-5斤因保存不当变质而无法正常销售。贸易商出于降低损失考虑,不敢大量囤货,只能采取“随采随销”策略,当日进货尽量当日销售完毕。
 
  南方销区同样面临困境。广东、浙江等地梅雨季持续时间较长,潮湿环境导致鲜蛋质量问题频发。超市中鸡蛋下架率增加20%,许多鸡蛋因出现黑斑、散黄等问题被消费者拒绝购买,只能作下架处理。为满足市场需求,部分商家不得不采购冻蛋替代鲜蛋。
 
  南北供需不平衡导致鸡蛋价格出现显著地域差异,南北价差一度扩大至0.5元/斤。当山东蛋价为2.9元/斤时,广东批发价已涨至3.4元/斤。理论上巨大的差价可吸引商家跨区域运输鸡蛋获利,但实际物流成本过高,占价格10%以上。加上运费、保鲜费等费用,中间环节利润微薄,许多商家只能放弃跨区域运输。
 
  二、供需失衡:压制蛋价的“双重枷锁”
 
  (一)供应端: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且产能集中释放
 
  供应端方面,今年鸡蛋市场面临较大压力。7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56亿只,较2024年同期增长6.2%,创下近5年新高,反映出产能过度扩张。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鸡苗销量同比增长23.79%,大量鸡苗补栏后,如今已长成产蛋鸡。8月新增开产蛋鸡超过1亿只,鸡蛋日均产量环比增长2%。
 
  与此同时,老鸡淘汰进度缓慢,淘汰日龄维持在503天,造成市场大码鸡蛋供应严重过剩,而商超和食品厂偏好采购的中码蛋占比不足40%。这种结构性矛盾加剧市场供需失衡,许多养殖户仓库中积压大量大码鸡蛋却难以找到销路。
 
  此外,冷库蛋集中出库也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2024年冬季囤储的冷库蛋,因上半年鸡蛋价格持续低迷,8月开始集中投放市场,日均出库量达1500吨,相当于全国日消费量的5%。河北、河南等地冷库蛋批发价比鲜蛋低0.3元/斤,迫使鲜蛋价格下跌,形成“旧蛋砸盘、新蛋难涨”的恶性循环。经销商为加快出货,不断压低价格,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二)需求端:受高温淡季与替代消费的双重制约
 
  需求端来看,今年8月市场需求面临严峻挑战。全国迎来史上第二热的夏季,40℃以上高温日数比常年增加30%。高温天气下,家庭烹饪频次大幅下降,鸡蛋日均消费量降至10.2亿枚,同比减少8%。消费者倾向选择清爽凉拌菜或外出就餐,导致鸡蛋消费减少。
 
  餐饮行业虽在暑期旅游带动下有短暂提振,但团膳采购量仅增加5%,远低于预期。学校提前放假,开学季备货推迟至8月下旬。前两周食品厂采购量环比仅增加3%,与往年15%的增幅差距明显,原本期望餐饮和学校采购拉动鸡蛋需求的目标未能实现。
 
  除高温因素外,蔬菜低价替代效应显著。8月全国蔬菜均价为2.5元/斤,较去年同期低12%。黄瓜、番茄等时令蔬菜大量上市,价格低廉且新鲜,对鸡蛋的替代率提升至30%。农贸市场调研显示,许多家庭主妇采购习惯发生改变,以往每周买3次鸡蛋,现在变为2次蔬菜+1次鸡蛋。终端摊商鸡蛋销量同比减少20%,部分摊位日销量不足50斤,鸡蛋市场份额被蔬菜不断挤压,需求端压力日益增大。
 
  三、8月下旬转机:三大信号预示触底反弹
 
  (一)需求端季节性回暖趋势显现
 
  进入8月下旬,鸡蛋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需求端呈现明显季节性回暖迹象,为市场注入信心。
 
  中秋佳节临近,月饼、糕点等传统中秋美食制作进入高峰期,相关企业集中采购鸡蛋,需求急剧增加。8月20日后,这些企业日均鸡蛋采购量环比增长15%-20%。山东、河南等地食品厂订单量每周增长30%。山东一家大型糕点厂负责人表示:“近期每天采购50吨鸡蛋,比上月多近20吨,为确保中秋产品供应,已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
 
  同时,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团膳市场鸡蛋需求随之上升。学校食堂作为重要消费场所,集中补货影响较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校食堂备货量达500吨/日,销区批发市场走货速度提升25%。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一位鸡蛋批发商称:“学校开学后鸡蛋销量明显增加,每日多卖100多箱,价格也有所上涨,市场回暖态势明显。”
 
  此外,气温下降对鸡蛋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北方地区8月下旬气温回落至30℃以下,鸡蛋存储周期从5天延长至10天,贸易商囤货意愿增强,库存天数从3天增至5-7天。南方湿热天气缓解,商超鲜蛋上架率恢复至90%,家庭一次性采购量从10枚/户增至15枚/户。终端消费改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广州一家大型超市内鸡蛋货架前顾客增多,有市民表示:“天气转凉,鸡蛋不易变质,多买些备用。”
 
  (二)供应端压力边际缓解
 
  需求端回暖的同时,供应端压力也出现边际缓解迹象,为鸡蛋市场复苏提供支撑。
 
  首先,老鸡淘汰速度加快。由于养殖端持续微亏,每只鸡利润为-7元,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加快老鸡淘汰。8月第三周淘汰鸡出栏量环比增长3%,淘汰日龄缩短至495天。大量老鸡淘汰后,大码蛋(≥60g/枚)占比从45%降至40%,中码蛋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带动整体蛋价重心上移。卓创资讯监测显示,8月21日中码蛋与大码蛋价差扩大至0.15元/斤,养殖端惜售情绪增强。河南一位养殖户表示:“中码蛋价格高,先观望,可能还会上涨。”
 
  其次,新增产能增速放缓。6-7月鸡苗补栏量环比下降18%,主要因现货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至近三年最低,种蛋利用率下滑至50%,预示9月后新增开产蛋鸡量将减少,供应过剩压力有望缓解。河北一家种鸡场负责人称:“行情不佳,养殖户补栏谨慎,种蛋销量减少,只能减产避免亏损。”
 
  (三)成本支撑与政策预期奠定价格基础
 
  除供需两端变化外,成本支撑和政策预期也为鸡蛋价格稳定提供保障。
 
  成本方面,受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影响,饲料原料(玉米、豆粕)价格居高不下。8月蛋鸡养殖成本达2.9元/斤,当前主产区均价为3.1元/斤,每斤鸡蛋利润仅0.2元,远低于正常0.5元/斤的盈利水平。在此情况下,养殖端抗价心态增强,低价抛售意愿降低。山东一位养殖户表示:“不能亏本销售,需保住成本,等待价格回升。”
 
  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重申稳定禽业生产政策,市场预期相关部门可能启动临时收储以夯实价格底部。这一政策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业内普遍认为政策实施将对鸡蛋价格起到支撑作用。
 
  四、后市展望:窄幅反弹后仍需警惕产能过剩
 
  (一)短期(8月底-9月初):触底反弹但幅度受限
 
  展望8月底到9月初鸡蛋市场,价格走势仍具不确定性。虽市场出现积极信号,但整体反弹幅度可能有限。
 
  需求端,中秋佳节临近和学校开学带来利好,月饼、糕点制作对鸡蛋需求大增,各大糕点厂采购量环比增长15%-20%。学校食堂集中补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校食堂备货量达500吨/日,销区批发市场走货速度提升25%,为蛋价反弹提供支撑。
 
  然而,供应端压力仍不容忽视。冷库蛋库存高达30万吨,随着气温下降出库速度可能加快,冲击鲜蛋市场。南方销区梅雨残留影响仍在,鲜蛋流通存在困难,限制蛋价反弹空间。
 
  综合供需两端情况,预计蛋价将从当前3.2元/斤反弹至3.4-3.5元/斤,但涨幅有限。卓创资讯建议贸易商在此阶段保持谨慎,逢低补货,控制库存周期在7天以内,避免追高风险,因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供应端变化可能导致蛋价再次下跌。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周期走向
 
  中长期来看,鸡蛋市场走势取决于产能去化速度和程度。若9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能降至13.3亿只以下,月均去化达到1%,将是积极信号。存栏量下降将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加之四季度为传统消费旺季,蛋价有望在10月突破4元/斤,行业迎来转机。
 
  但若产能去化速度不及预期,高存栏量将继续压制价格,行业可能进入“微利-亏损-被动去产能”循环,给整个行业带来挑战。养殖户将面临更大压力,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为应对此情况,养殖户需加快淘汰500日龄以上老鸡,优化存栏结构,同时密切关注饲料成本波动,利用期货工具对冲玉米、豆粕价格风险,通过合理风险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给从业者的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鸡蛋市场,不同环节从业者需采取不同策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养殖端应趁价格反弹淘汰低效老鸡(产蛋率<80%),降低养殖成本,优化鸡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中码蛋占比高的养殖场可与食品厂签订定向供应合同,锁定利润,稳定销售渠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贸易端应采取灵活采购策略,“小批量、高频次”采购可降低库存风险,利用南北价差跨区域调运增加利润。关注电商渠道发展,开发鲜蛋礼盒对接中秋礼品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终端零售可推出“开学特惠装”(15枚/盒)和“中秋家庭装”(30枚/盒)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搭配蔬菜、肉类进行组合促销,提升客单价和周转率,增加销售额,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8月鸡蛋市场“旺季不旺”现象为行业敲响警钟,产能过剩与需求分化矛盾促使产业链从“规模扩张”向“效率竞争”转变。短期触底反弹是市场自我调节结果,长期健康发展需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协同配合。
 
  从业者应精准把握季节性需求节点,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在“鸡蛋周期”波动中占据优势。长期来看,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高品质、功能性鸡蛋市场需求有望增长。开发富硒、低胆固醇等特色鸡蛋产品,拓展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将为行业开辟新增长空间。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鸡蛋市场参与者需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