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钟,冯平抱出堆放在储藏室里的青菜叶放在粉碎机里打碎,并撒在鸡舍外的食槽里。“饲养两千只乌骨鸡,每天要准备400斤青菜叶和玉米,包括清扫鸡舍、捡拾鸡蛋,经常要忙上4个钟头。”说起这些,冯平的脸上挂满笑容,似乎又回到两年前创业成功时的状态。
冯平是贵州贵阳乌当区高新社区新添村的一名创业农民,眼下这两千只乌骨鸡便是他的创业成果。从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转变为乌当区唯一的乌骨鸡养殖户,冯平说这一路走的并不平坦。
2011年,像新添村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当时的冯平靠自家种下的4亩时令蔬菜营生。“村子离城区近,种上几亩蔬菜挑到城区卖,一年也就收入2万元,仅够换回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冯平说。
做点什么营生赚钱,成为冯平那些年最常思考的问题。而朋友介绍,在贵阳市,兼具药用与食用功效的乌骨鸡养殖这是一个空白。得知这一信息的冯平开始留意贵阳市的活禽交易场所。从青云路、大营坡,到老客车东站、威清门,那一年冯平把贵阳市的菜市场几乎逛了一遍,得出的结论便是,在贵阳养乌骨鸡有得赚头。
动了心的冯平,当年便携带数千元到云南引种。“刚开始饲养时,用的是云南当地土鸡的饲养方法,几个月下来鸡苗的存活率只有20%。”冯平说,失败的教训让他认识到学好养殖技术的重要性。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教畜牧专家,有了技术基础的冯平再次到云南引种,在花了五六万元后,终于在2013年6月饲养成功。
目前,冯平的乌骨鸡养殖基地已达5亩,散养的乌骨鸡有2000只,基地还添置了专业化的孵化机和饲料粉碎机。“仅去年一年,养鸡场就收入了20多万元,抵得上过去10年的收入了。”冯平说。
对于养殖场今后的发展,冯平又有了更多的思考。由于养鸡场目前所处位置在南明河附近,按政策不能再扩大规模。经过多方考察,他准备把养殖场搬到新堡乡,在那里租用一块面积达40余亩的放养林地。
“林地里的青草和虫子会是乌骨鸡的天然饲料,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养的乌骨鸡,不管是肉质还是鸡蛋,品质都会非常好。”冯平说。在他看来,养鸡场搬到新堡乡后,最重要的是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商标,走一个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将来,他要把自己的乌骨鸡推向贵阳市的大酒店,给这些餐饮场所做上档次的菜肴。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