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现状:量增价跌下的全产业链承压
(一)上市猪企的“规模陷阱”
2025年9月,生猪行业呈现出极为特殊的态势。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猪企出栏量实现显著增长,同比增幅处于11%-32%区间,表面上看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以牧原为例,9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2.88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30.94%。价格的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企业销售收入普遍下滑15%-23%。尽管销量攀升,但收入却大幅减少,猪企陷入了“规模陷阱”,即出栏量越大,亏损越严重。
追溯至2024年,仔猪补栏量的急剧增加为当前困境埋下了隐患。彼时,市场预期较为乐观,养殖户纷纷加大补栏力度,导致如今仔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迅速饱和。加之9月正值传统消费淡季,需求端表现疲软,供过于求的矛盾被极度放大,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空间遭到严重压缩。
(二)散户亏损加剧:从“赚多赚少”到“少亏即赢”
相较于大型猪企,中小养殖户在当前价格波动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河南周口一家养殖场负责人表示,由于去年冬季仔猪价格较高,补栏成本大幅增加,现阶段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可达200-300元。资金链紧张,猪场现金流仅能勉强维持3个月,随时可能断裂。
从宏观数据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月10日全国生猪均价已降至12.5元/公斤,与2024年底相比,跌幅超过20%。猪粮比价低至5.8:1,这表明超过60%的中小散户已深陷深度亏损状态。曾经养猪以盈利为目标,如今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减少亏损已成为一种奢望。
二、深层矛盾:供需错配与成本高企双重绞杀
(一)产能去化滞后:能繁母猪存栏仍超警戒线
尽管行业已处于亏损周期,但产能去化的进程较为缓慢。数据显示,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43万头,较正常保有量超出3.7%。格林大华期货张晓君指出,2024年行业盲目扩产的影响仍在持续,预计2025年四季度产能去化率需达到8%-10%,才可能缓解当前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
在2024年,生猪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猪价持续上涨,养殖户看到了较大的利润空间,纷纷加大产能投入。以牧原股份为例,其2024年产能扩张幅度达20%,新希望、温氏股份等企业也积极跟进,大量补栏仔猪。这种盲目扩产行为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升。而这些新增产能在2025年集中释放,导致市场生猪供应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当前庞大的产能犹如高悬的“堰塞湖”,给猪价反弹带来极大困难,行业陷入“越亏越养,越养越亏”的恶性循环,难以摆脱困境。
(二)成本高企挤压利润空间
除产能过剩外,饲料原料价格的高位运行也给养殖企业带来沉重压力。2025年,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进口成本同比上涨15%,致使不少猪场完全成本飙升至14元/公斤以上。
以玉米为例,受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其价格持续走高。豆粕作为大豆加工后的主要副产品,大豆进口成本的上升直接传导至豆粕价格。以一家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中型养殖场为例,由于饲料成本增加,每月养殖成本增加50万元。在猪价低迷的情况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生猪期货盘面也提前反映出市场的悲观预期。10月上旬,主力合约两日累计下跌8%,市场普遍预计短期猪价难以突破13元/公斤。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养殖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生存面临巨大挑战。
三、破局之路:养殖端自救与政策托底双线发力
(一)养殖端的“生存之战”
面对行业困境,养殖端积极采取“自救模式”,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调整出栏策略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举措,从过去追求高体重出栏的“养大猪”模式,逐步转变为注重资金周转的“快周转”模式。
牧原、正邦等行业龙头率先推行“减重出栏”策略,将生猪出栏体重从以往的130公斤降至115公斤,育肥周期相应缩短10-15天。这一调整看似细微,却能使单头猪饲料成本减少80-100元。在利润微薄的当下,每一分成本的节省都至关重要。中小散户也积极跟进,普遍采用“逢高出栏”策略,密切关注市场价格波动,一旦价格稍有回升,便迅速出栏,避免因压栏导致亏损进一步加剧。
除出栏策略调整外,成本管控的精细化成为养殖端破局的关键。在饲料配方方面,大型猪企凭借规模优势,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锁定低价原料,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部分企业大胆创新,将豆粕添加比例从20%降至16%,同时引入杂粕、发酵饲料等替代方案。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饲料营养结构,还成功将单吨饲料成本降低150-200元,在保障生猪营养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
在母猪管理方面,淘汰低效母猪成为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优化母猪选育标准,精准识别并淘汰年产仔数低于22头的母猪,使能繁母猪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4头提升至26头。这一微小提升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2头断奶仔猪,变相摊薄了养殖成本,为企业在困境中赢得了更多生存空间。
(二)政策组合拳:收储托底与产能调控并行
在养殖端积极自救的同时,政策层面迅速响应,出台一系列措施,为生猪市场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自8月起,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收储规模超过3.5万吨。虽然短期内对现货市场价格的直接拉动作用有限,但在稳定市场情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遏制了养殖户的恐慌性抛售行为。发改委明确表示,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将持续开展收储行动,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为市场注入信心。这一举措使养殖户看到政策的决心和力度,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除收储托底外,产能调控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部出台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能繁母猪存栏量需压减至4000万头以内,重点淘汰年产仔数低于22头的低效母猪。在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纷纷响应,率先调减产能。牧原作为行业龙头,9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1.2%,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跟进,整个行业产能结构逐步优化,为市场供需平衡奠定基础。
四、期货与资本:情绪波动中的周期底部研判
(一)期货盘面反映供需宽松格局
在生猪市场的动态变化中,期货盘面能够直观反映市场对未来供需格局的预期。2025年10月,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511走势备受关注,其价格持续贴水现货,一度跌至11500元/吨,与现货价格相比,贴水幅度达10%。这一明显的贴水情况并非偶然,深刻反映出市场对远期供需宽松局面的担忧。
正信期货李晓东分析指出,当前期货价格已充分考虑能繁母猪去化3%的预期。这表明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已将未来产能可能的缩减情况纳入考量。然而,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若四季度能繁母猪去化速度超出预期,盘面极有可能提前迎来反弹行情。回顾2024年,期货市场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当时市场对未来猪价走势存在分歧,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出现较大偏差,但随着后续供需关系逐渐明朗,期货价格最终回归与现货价格相匹配的水平,这为理解当前期货盘面波动提供了参考。
(二)资本加速洗牌:现金流决定生存能力
从资本角度分析生猪行业,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行业内部正在经历深刻变革。Wind数据表明,整个生猪养殖板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45%,直观反映出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资金压力。然而,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凭借150-200亿元的巨额现金储备,在行业困境中仍具备逆周期扩张实力。
牧原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不仅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定流入,还通过合理资金调配加大对新产能建设的投入。温氏股份则凭借多元化业务布局,在禽业和养猪业之间实现现金流有效互补,进一步增强资金韧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在资本博弈中处境艰难。由于缺乏足够资金储备和稳定融资渠道,他们面临银行抽贷的巨大压力。据业内人士预测,四季度中小散户退出比例可能高达15%-20%。这意味着大量中小养殖户将被迫退出行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
五、周期展望:磨底期的机遇与挑战
(一)短期:震荡磨底,春节前或迎阶段性反弹
展望2025年四季度,生猪市场仍将在震荡中艰难前行。业内专家普遍预计,猪价将在12-13元/公斤区间震荡,处于磨底阶段。但市场存在变数,若能繁母猪去产能速度加快,月均去化达到1.5%以上,再加上春节前传统腌腊需求的强劲拉动,猪价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价格可能攀升至14-15元/公斤。
不过,这波反弹面临诸多挑战,二育入场节奏和冻肉库存消化速度成为关键变量。若二育养殖户大量涌入市场抢购仔猪进行二次育肥,短期内将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推动价格上涨,但后期集中出栏又会加剧市场供应压力,导致价格下跌。冻肉库存消化情况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冻肉库存处于高位,若春节前无法有效消化,集中投放市场将对猪价反弹形成较大阻力。
(二)中长期:穿越周期的关键变量
成本控制能力:未来三年,生猪养殖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据行业数据预测,完全成本低于12元/公斤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积累,整个行业成本线有望进一步降低,向11.5元/公斤靠拢。牧原股份通过智能化养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为行业树立成本控制标杆。中小养殖户应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产业链协同:为应对猪周期剧烈波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牧原、新希望等行业巨头纷纷加速布局屠宰端,通过“养殖+屠宰”一体化模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联动。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企业附加值,还能通过屠宰端调节作用平抑猪价波动对养殖环节的影响。当猪价下跌时,屠宰端可加大收购量,消化过剩产能;当猪价上涨时,能及时将猪肉投放市场,满足需求。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扩张规模并非明智选择,向“专精特”方向转型或许是更好路径。聚焦地方特色品种,挖掘独特市场价值,开展有机养殖,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
政策敏感度:生猪产能调控政策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把握收储、补贴等政策窗口,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当猪价过低时,政府往往启动收储政策,企业应抓住机会积极配合,减少市场供应压力,稳定猪价。对于符合补贴条件的项目,企业应及时申报,争取政策支持,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结语:周期寒冬中的生存法则
2025年,生猪行业深陷“去产能”困境,面临严峻挑战,但这也孕育着新的产业格局。对于养殖企业而言,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考验着现金流稳定性与成本控制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需保持冷静与耐心,等待能繁母猪去化彻底完成、消费市场回暖的双重信号确认,方可做出明智投资决策。
一位资深养殖户表示:“猪周期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没有永远的低谷,也没有永远的高峰。熬过去的关键在于——手里有粮,账户有钱,心里有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在猪周期寒冬中生存的关键。手里有粮,意味着企业要有足够物资储备,以应对饲料短缺、疫病爆发等突发情况;账户有钱,强调了现金流的重要性,只有资金链不断裂,企业才能在困境中坚持;心里有底,则是对自身养殖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洞察力的自信,有了这份自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从容应对。
当行业完成产能出清,那些在寒冬中坚守、在困境中蜕变的企业将迎来下一轮周期的曙光。届时,市场供需将重新平衡,猪价将回归合理区间,整个生猪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个生猪行业从业者所期待的未来。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