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肉,还要受制于外国?40年来的垄断,打破了!
2021-12-06来源:农视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众所周知,中国一日无芯,就是一把利剑悬于头顶。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可白羽肉鸡之“芯”却阵痛40多年之久。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超市里随处可见的鸡肉,居然也能被国外制约。可现实的确是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禽类消费国,但白羽肉鸡育种却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
有人会疑惑,难道我们国内就没有自己的肉鸡品种吗?为什么鸡肉要去纠结于进口品种?
我们的确有自己的本土肉鸡品种黄羽肉鸡,像“三黄鸡”“文昌鸡”等,说的就是黄羽肉鸡。黄羽肉鸡当然有它的优点,比如它对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抗应激能力、抗病能力都比其它品种要强。而且黄羽肉鸡不一定拘泥于规模化养殖的形式,它还可以采用果园放养、山地放养等生态化的养殖模式。
但是,黄羽肉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它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来说,黄羽肉鸡需要80~120日龄才能出栏,加上栏舍消毒的时间,黄羽肉鸡的一个生产周期就需要90~125天。这样的效率,很难满足当下市场对鸡肉的大量需求。
而白羽肉鸡恰恰在生产效率上有着天然优势。和黄羽肉鸡不同,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吃得多、长得快,并且这种肉鸡品种是公认的“造肉效率”最高的动物之一,每吃不到两斤的饲料就能长1斤肉。也正是因为这个,即便它肉质一般,也深受养殖户的欢迎。
然而,白羽肉鸡的成本可不便宜,鸡苗的价格、供应量都把持在国外企业的手里。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进以来,每只白羽肉鸡鸡苗的价格,已经由最初的5美金上涨到了37美金。而且,这些引进的原种鸡还经常携带多种种源性疾病,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培育我国自己的白羽肉鸡品种,已经是势在必行。

农业农村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在谈到白羽肉鸡育种时,提到了三个词:项目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这场翻身仗,已经迫在眉睫!
白羽肉鸡最早起源于1888年的美国白洛克鸡,经过百年时间,欧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通过“遗传算法”不断优选而来。而巨头公司们预见到了白羽肉鸡所隐含的商业价值,为了封锁育种机密,它们为鸡种创建了庞大纷乱的杂交体系,其复杂的家谱让看到的人瞠目结舌。
而中国肉鸡育种起步就晚了一百年,重重技术壁垒,追赶甚是艰辛!
这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除了原种鸡、曾祖代鸡是纯基因,白羽肉鸡的商品鸡、父母代鸡、祖代鸡都是杂交基因,都不能进行无限繁殖,多次繁殖会导致基因分离,导致后代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生产能力下降、抵抗力不足等情况,无法达到正常养殖鸡苗的要求,所以需要定期引进原种鸡。

2014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育成2~3个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时光荏苒,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自主研发的“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在日前最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我国肉鸡市场将拥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
据介绍,这3个白羽肉鸡品种生产性能的特点是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适合生产分割鸡肉,方便制作快餐、团餐及深加工制品,这将丰富国内肉鸡市场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生活多样化需求。
这更是一个里程牌式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长期垄断,推动白羽肉鸡饲养成本下降,进而让老百姓的“鸡肉自由”更进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种业发展仍面临不少短板与挑战。
丨一是种质资源问题,如瘦肉型猪和白羽肉鸡商业化程度低,大豆、油用豆大量依赖进口。
丨二是生物编谱技术专利问题,在生物编谱技术储备上与先发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商业化进程缓慢。
丨三是分子育种关键设备和试剂耗材问题,关键设备和试剂耗材基本依赖进口,导致科研成本高,制约品种创新效率。

虽然中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许多种源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精准鉴定挖掘不够。打好种业翻身仗,关键要解决好资源保护利用、自主创新、完善体系、做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丨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加快资源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推动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强化规模化精准鉴定评价,创新开发利用机制,做到应保尽保、有序开发。
丨强化自主创新。开展种源技术攻关,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质,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企业发展,推动提升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现代化水平,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
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
种业这块“芯片”
关乎百姓的食品安全
关乎农民的的增产增收
我们期望让更多种业
装上“中国芯”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 | 新华社、人民资讯、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第一财经、光明网
免责声明: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