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鸡舍温差综合调控解析~(实践应用版)

2021-12-25来源:现代养殖技术最前沿文章编辑:灵儿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在实践生产当中,温度、湿度、通风,这三项是鸡场管理的要点。尤其是温度,不同季节、天气、鸡舍设计保温、锅炉供暖设备,饲养模式,饲养密度,笼体结构会造成一定鸡舍温差。同时鸡舍的进风口调整不当,进风风速,负压不合理,进风落点影响等因素也会造成鸡舍温差加大。温差过大鸡群易感冒受凉诱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造成雏鸡卵黄吸收不良,同时影响免疫功能,降低抗体生成抑制体液免疫,导致鸡群免疫抑制,造成鸡群抗病能力下降,疫病多发。

  温差包括:自然季节气候温差,昼夜温差,接鸡温差,日龄温差,腹部脊背温差,密度温差,扩群温差,笼内外温差,舍内外温差,进风口温差,天气温差,笼层温差,鸡舍前后温差,左右温差,舍中温差,风速体感温差,湿度体感温差,光照体感温差,饥饿体感温差等。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调控鸡舍温差呢?

  1、自然季节气候温差

  季节交替就会出现温差,应根据不同季节外界温度和气候特点合理调整鸡舍供暖,及通风降温,减小因季节和气候温差对鸡舍内部环境温度的影响。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外界气温在零度以下,鸡舍需要锅炉供暖来保障各日龄鸡群温度和通风换气需求,通风以最小通风为主。夏季外界温度高于鸡舍所需温度,需要采取纵向通风水帘降温等降低鸡舍温度防止鸡群受热。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应采取锅炉供暖结合风机降温,来保持鸡舍环境相对稳定,通风以最小通风结合过渡通风为主。

  2、昼夜温差

  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需要不断调整供暖设备和通风设备,才能有效降低舍内温差。最明显的四个阶段:上午7:00—11:00,升温阶段,通风量应平稳增加,切忌一步到位防止鸡群受凉。下午13:00—17:00,高温阶段,注意通风降温,确保鸡群体感舒适,并将舍内的粉尘,污浊空气等排出。晚18:00—23:00,降温阶段,逐渐降低通风量,保温同时要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凌晨1:00—5:00,低温阶段,采取间歇式定时通风换气,在保障鸡舍空气质量和含氧量的基础上,减小通风,防止鸡群在此时间段受到冷应激。

  养殖管理者要根据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灵活调控鸡舍供暖和鸡舍降温。

  3、接鸡温差

  这是指在鸡苗进舍前,舍内温度过高,与鸡苗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差。一般运雏车温度为25摄氏度左右。鸡苗进舍前,建议提前4小时(地面饲养6小时)升高温度至35度,以后缓慢降至27-30度。来鸡后先将鸡平放在网面或地面上,揭开纸箱盖子,防止小鸡受热,待雏鸡放入笼内缓慢升温至33-35度。

  4、日龄温差

  这里涉及到鸡只的生理特点,通常小鸡怕冷,大鸡怕热。1—21日龄小鸡,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达不到自身调节温度的要求,加之此阶段小鸡皮薄,脂肪少,羽毛细短覆盖率低,保温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所以此阶段对温度要求很严格。需要锅炉供暖和风机通风来合理调节鸡舍温度,保障鸡群体感温度舒适。【无论春夏秋冬】四季都应如此。

  35日龄后大鸡,由于羽毛覆盖全和体重大,鸡只代谢旺盛,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此阶段鸡群最怕闷热通风不良,鸡舍应以通风为主,保温为辅。同时不同日龄鸡只的风冷系数不同,日龄越小风冷系数越大,日龄越大反之越小。所以应根据不同日龄体感温度,合理制定鸡舍目标温度及鸡舍通风换气量。

  5、腹部脊背温差

  主要是指笼养鸡,临床上很多温度表都挂在鸡背的高度,而鸡最脆弱,最怕受凉的是腹部。温度表及温度探头,悬挂的高度不同,所测的鸡舍温度不同(悬挂位置越高,温度越高)。在秋冬季节必须将探头放在网面以下5公分处。笼养鸡宜在上两层育雏,待换毛结束后再移到最下面的一层,因此建议温度探头的位置应该在第二层下5公分处。这里应强调的是鸡舍育温笼底温度的重要性

  6、密度温差

  密度决定了鸡群的产热和散热,鸡正常的体温是41度左右,控制密度温差的一个原则是不让鸡相互拥抱取暖。一般鸡场饲养密度,地面饲养为一平米不超过10只,网上饲养的也一般一平米不超过13只;笼养不超16只。冬季如果通风设备不是很理想,要避免盲目扩大密度,以免诱发气囊炎、大肠杆菌、腹水等疾病。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合理控制鸡舍密度,及时分笼扩群。注意不是饲养密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应合理掌握饲养密度保障鸡群健康,发挥最大生产性能。

  7、扩群温差

  临床上15%的鸡呼吸道病与扩群有一定关系。那扩群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扩群前,对即将要扩的位置育温,不低于鸡舍内现有温度,这里应注意笼层温差和密度温差影响, 扩群前,适当提高鸡舍内温度(可以提高到30—40%张口呼吸的鸡),并持续到扩群后24小时以上,逐渐下降至正常温度。

  同时 扩群时尽量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免疫前后不扩群,鸡群在亚健康时慎重扩群。

  8、笼层温差

  通常自然环境下,鸡舍笼层会有温差,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在实践生产当中,笼层温差直接受鸡舍供暖方式影响,而不同。例如暖风炉暖风带供暖上下笼层温差最大,水暖暖风扇供暖笼层温差次之,地暖管供暖笼层温差最小【特别是现在好多现代鸡舍把地暖管铺设到各个笼层位置大大减小了笼层温差】

  9、天气温差

  阴、雨、雾、霜、雪、风,不利的天气对鸡场温度影响也很大,养殖管理者要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并及时调整:

  阴雨天要及时给鸡群采取供暖设施,防止外界温度下降引起鸡舍内温度的下降。

  北方雾霆严重,切不可紧闭鸡舍小窗过度保温,而要保证机械通风,并保证微风常通,不能捂棚。

  下霜时,往往白天热,晚上冷,尤其凌晨的1—5点要注意进风口要适当减小,同时要保证锅炉的正常供暖工作;

  下雪时, 下雪不冷化雪冷,雨雪天过后要及时给鸡舍房顶清雪,并适当提高舍温,尤其是化雪时候。

  10、舍内外温差

  舍内外温差主要是由季节气候温差,和昼夜温差等影响产生,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日龄不同时间段,舍内外温差,合理调整鸡舍通风量,供暖及降温设备,保障鸡舍内环境温度相对稳定。

  11、进风口温差

  在寒冷季节通常舍内外温差加大,进入舍内的冷空气需与舍内热空气混合预热以后下落,防止鸡群受凉,所以寒冷季节应注意合理使用可调节进风口,调整好进风面积进风口数量角度,保障鸡舍负压和进风风速及进风落点相对稳定,从而减小进风温差对鸡群的影响。同时做好鸡舍的密闭保温工作,防止贼风和漏风影响鸡舍温差进而影响鸡群健康。

  12、笼内外温差

  在生产当中笼内外温差经常容易被管理者忽视,通常我们温度表和探头测得的温度为鸡舍走道空气温度,并非鸡群笼内温度,特别是鸡群养殖后期,鸡只散热较大,且笼内空间减小,散热困难,所以鸡舍通风应考虑鸡群生理特点和实际体感温度合理制定鸡舍通风量,来保证鸡群体感舒适。

  13、鸡舍前后温差

  通常鸡舍前后温差是受鸡舍进出口及锅炉供暖设备影响产生的。寒冷季节应对鸡舍门,水帘缝隙,出粪口,及不用的风机进行封闭保温处理。

  对于供暖设备形成的鸡舍前后温差,可通过调整进风口位置大小,及鸡舍风速来缩小前后温差,【现代鸡舍水暖散热扇供暖通常分为前中后3个温区,单独加温控制,大大减小了鸡舍前后温差,再有地暖横向铺设的鸡舍也大大减小了鸡舍前后温差】。

  14、鸡舍左右温差和舍中温差

  鸡舍左右温差通常是受鸡舍建设布局和外界风向影响,及锅炉供暖布局,舍内风机开启位置等影响,例如朝阳面和背阴面会形成一定温差,迎风面和背风面同样会存在温差。所以做好鸡舍墙体保温,和进风口加设防风罩对减小鸡舍左右温差很关键。同时供暖设施不合理也会形成鸡舍左右温差,例如有些鸡舍把散热扇安装在鸡舍一侧。

  舍中温差,通常鸡舍中部温度会比较高,因为鸡舍中部相对密度最大,散热较困难,需调好进风口位置大小角度,进风风速风向,及鸡舍负压进风落点,以保证空气能有效到达鸡舍中部,保证舍内通风的均匀有效。减小鸡舍中部温差。

  15、风速体感温差,湿度体感温差

  鸡只的体感温度是受鸡舍风速和湿度直接影响的,鸡只日龄越小风冷效应越大,鸡舍风速越大风冷效应越大,空气温度越低风冷效应越大。鸡舍环境在18摄氏度以上时湿度越大鸡群体感温度越高。反之湿度越小体感温度越低,只有在温度下降到18度以下时才会产生湿冷效应。所以鸡舍通风换气应考虑风速和湿度对不同日龄鸡群体感温度的影响,做到因鸡通风,同时保持鸡舍内湿度的相对稳定。

  16、光照体感温差,饥饿体感温差

  光照在养殖管理当中是很关键的,光照直接影响鸡群活跃性,同时影响鸡群体感温度,所以关灯时间应注意适当提高鸡舍温度0.5度左右,以减小鸡群体感温度下降对鸡群产生的应激。

  再有鸡群在饱食,和饥饿的不同情况下,体感温度也是不同的,【用饥寒交迫形容比较贴切】所以控料时间尽量避开鸡舍温度最低时间段,同时单次控料时间不宜过长,以减少饥饿体感温差对鸡群产生应激反应。

  总结:只有合理有效的控制好鸡舍温差,才能有效减少温差给鸡群带来的应激反应,才能保障鸡群在舒适的鸡舍环境中健康生长,发挥最大生产效能。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