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球虫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多个国家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论述了鸡球虫病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药物防治研究进展,以及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关键词:鸡球虫病;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1 鸡球虫
1.1 鸡球虫的种类
鸡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球虫所引起的,对养鸡业有严重危害的寄生虫类疾病,能够导致鸡只患病的艾美耳球虫有7种,包括柔嫩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早熟艾美耳球虫。艾美耳球虫寄生在鸡的肠道内,但不同种的球虫所寄生的部位也不相同,布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下段和直肠,堆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
1.2 球虫的生长与繁殖
球虫在鸡只肠道内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较为复杂,首先鸡误食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后会经口腔感染。卵囊进入到胃中后会在胃的蠕动和收缩作用下发生破裂,进而释放出孢子囊。随后,孢子囊进入小肠,在胆汁与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脱囊,紧接着会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到达小肠上皮细胞后,会形成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并进行孢子生殖,污染环境,感染健康鸡群,由此形成新一轮的感染。通过对球虫生长繁殖的研究可以看出来,预防鸡球虫病的关键是消灭环境中的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鸡球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十分广泛,这也是多年来球虫病难以清除的主要原因。球虫卵囊的外壁对其有保护作用,普通的驱虫剂不能够将其消灭。同时球虫的繁殖力较强,例如一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能够繁殖出80万个后代卵囊。
2 鸡球虫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2.1 抗球虫药物的研究
Levine在1993年首次发现了磺胺类药物能够治疗鸡球虫病,Grumbles在1948年发现磺胺类药物可以预防鸡球虫病,自此之后,使用化学药物防控鸡球虫病成为了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手段。随着药学研究的发展,呋喃类、生物碱类、离子载体类等药物被陆续发现,目前能够在养殖中使用的药物有20余种。
1)离子载体类药物
离子载体类药物的作用原理相类似,主要是通过跟碱性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机制,辅助虫体的细胞膜离子加速运转,从而实现生物膜两侧的阳离子出现阶梯性变化,包括Mg、Ca、K以及Na元素等多种阳离子,最终引起虫体细胞膜功能失调、虫体死亡,起到有效的抗虫作用。离子载体类药物现阶段有拉沙里菌素、海南霉素、盐霉素、马杜拉霉素以及莫能霉素等,不仅抗虫性能极佳,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球虫药物。
2)化学合成类药物
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药物有二硝托胺、地克珠利、氨丙啉、氯苯胍、常山酮、尼卡巴嗪、氯羟吡啶、磺胺间氧嘧啶、磺胺喹噁啉以及磺胺对甲氧嘧啶等药物,化学合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明显不同。例如,地克珠利是通过影响球虫体内嘧啶,造成DNA合成受阻从而灭杀球虫;磺胺类药物是通过阻断叶酸的合成,造成球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引发球虫死亡;氨丙啉通过抑制球虫对硫胺的摄入量,造成球虫机体内的硫胺大量匮乏,致使球虫的基础糖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球虫的正常发育。化学合成类药物不仅会对球虫造成影响,若使用剂量不当,还会造成过量药物残留,进一步导致居民在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我国,对于危害性较大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尼卡巴嗪以及氯羟吡啶等多种药物被列为禽类出口禁用药物。
3)药物的临床应用
由于治疗球虫的药物种类具有多样化特点,并且作用原理差异大,以及应用效果差异明显,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雏鸡阶段,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相对较差,因此患病后可以选择使用柔嫩艾美耳球虫较为敏感的药物;随着鸡只的生长发育,大鸡可以选择毒害艾美耳球虫敏感药物;成年鸡只由于饲养时间长,常见球虫病发病为多种球虫感染,形成复合型感染,因此应该选用对多种球虫有影响效果的药物。
由于在实际使用球虫病药物的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频率增高,会导致球虫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严重影响了药物的正常效果。不同药物的耐药性速度也具有差异,氯羟吡啶与喹啉类的耐药性产生速度快,居中的是磺胺类、氨丙啉、氯苯胍、二硝托胺以及尼卡巴嗪等,其中抗药性产生最慢的是聚醚类抗生素,因此在使用药物进行球虫病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多种药物交替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从而导致球虫病的治疗达不到理想效果。
4)中草药对球虫病的作用
中草药防治球虫病是国内特有的研究,相比较常规药物而言,中草药对于鸡只机体的毒副作用小,长期使用不会造成鸡产品品质下滑,或者出现药物残留等问题。不仅可以有效治疗鸡球虫病,还可以提高鸡只的基础免疫力,促进鸡只生长,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针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可以使用苦参、青蒿、柴胡、常山、白茅根以及地榆炭按剂量配比使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除针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治疗方法外,还有多种中药配比可以将抗球虫指数提升至194.3,保护率高达100%。但是中草药对于鸡球虫病的防治工作,仍旧停留于临床实验阶段,中草药治疗的作用机理仍处于分析阶段。同时由于针对不同球虫病的中草药配比有差异,不易在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推广,因此在应用方面需要技术指导。
3 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目前,在国内外防治球虫病的疫苗有强毒苗、弱毒苗和球虫基因工程苗等。
3.1 强毒苗
强毒苗是由自然发病的鸡体内以及粪便中所分离出的虫株所制备的,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传代过程在实验室内完成,未接触过抗球虫类药物,因此对药物具有敏感性。该种疫苗的免疫原理是:在免疫接种后,鸡群处于低水平感染状态。此时不会发病,但是球虫的卵囊会随着粪便排出,鸡只接触后再次获得免疫,通过这样的三次循环,可以使鸡群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3.2 弱毒苗
弱毒苗的研发是为了弥补,强毒苗免疫剂量不准确,容易引起球虫病暴发的弊端,自20世纪七十年代首次进行弱毒苗的研究后,目前已获得了一系列可用于生产实践的弱毒虫株。得到弱毒苗的致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卵囊进行冷却、加热、离子辐射或超声等物理处理,使其减毒,这一方法可能是杀灭了部分卵囊,使得接种的卵囊数量降低,因此,不属于真正意义上降低球虫致病性的致弱方法。
2)通过鸡胚进行传代致弱,将球虫的子孢子接种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中,培养并连续传代后可以得到对鸡只致病力较低的球虫,这样的病原仍能很好的保持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能够应用此方法进行致弱的病原仅限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其余的5种球虫无法在鸡胚内完成内生性发育。
3)利用早熟选育减毒。所有的鸡球虫都有比较规律的发育周期,经过多次选择最早熟的卵囊并反复传代后,发育周期会逐渐缩短,变为更加早熟的虫株,这样的虫株致病力下降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而且经由早熟选育减毒的毒株通常在反复传代后没有返毒的现象,这是由于它的早熟特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但弱毒疫苗中的卵囊常常需要通过鸡只获得,这使得制作疫苗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接种的剂量和毒株的致病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难以把控,活疫苗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返毒风险,因此降低成本并寻找更加稳定的疫苗成为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3.3 球虫基因工程苗
基因工程苗是在基因重组技术下所生产的重组抗原,目前可用于预防鸡球虫病的基因工程苗有10余种。基因工程疫苗又可以分为母源亚单位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其中母源亚单位疫苗已经有商品化的疫苗上市,可用于鸡只养殖环节中球虫病的预防工作。
4 小结
鸡球虫病的危害严重,对于该病应该以预防大于治疗为原则,严格进行防控。在过去的发展中,抗球虫药物的使用会出现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性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养禽业中,研究新的球虫病防控策略是发展趋势。但在兽药的研发中,研究成本巨大、研究周期长,所以目前还没有新型的抗球虫药物。为了实现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的双重目标,还需通过调整用药策略以及使用免疫接种进行预防。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