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周周评:周内猪价先强后弱 周度均价环比继续上涨
本周生猪价格为18.96元/千克,较上周上涨1.55%;猪肉价格为24.88元/千克,较上周上涨1.51%;仔猪价格45.09元/千克,较上周下跌4.61%;二元母猪价格为3137.36元/头,较上周上涨1.47%。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7月第2周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4.05元/公斤,环比上周上涨1.26%。
生猪价格:生猪价格环比集体上涨
本周生猪价格环比大部上涨,吉林在9.23-9.53元/斤,较上周上涨0.17元/斤,辽宁在9.27-9.47元/斤,较上周上涨0.19元/斤。北京在9.60-9.90元/斤,较上周上涨0.13元/斤。浙江在9.38-9.68元/斤,较上周上涨0.16元/斤。新疆在8.59-8.89元/斤,较上周上涨0.03元/斤。四川涨至8.87-9.17元/斤,河北涨至9.43-9.73元/斤,山东涨至9.24-9.54元/斤,河南涨至8.86-9.16元/斤,广东涨至9.97-10.27元/斤。
猪肉价格:商务部监测2024年7月第2周白条猪批发价格环比继续上涨。虽需求依旧呈现疲软态势,批发市场白条走货一般,但受毛猪价格上涨提振,白条肉价格也呈现上涨行情。
仔猪价格: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上周仔猪价格环下跌0.30%,较去年同期上涨34.10%,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均价为43.91元/千克。据本网统计本周三元仔猪价格45.09元/千克,仔猪价格仍旧高位,补栏成本较高,养殖端补栏相对谨慎,周内仔猪价格持续偏弱震荡,周度均价环比继续下跌。
猪粮比价:本周猪粮比为7.85,较上周上涨0.16。玉米价格为2.44元/斤,较上周偏弱运行,本周自繁自养盈利518元/头。国内主产区仍以消化余粮为主,南方部分零星春玉米上市,饲用稻谷拍卖传言增加,供给压力预期较大,叠加受期价连日下跌,贸易商出货积极性增强,下游采购维持刚需,市场购销情绪低迷,现货价格继续走弱。7月份,中国陈化玉米库存量将继续下降,养殖及饲料生产需求端玉米及玉米替代原料月度消耗总量环比将继续增长,但生猪月度综合养殖量继续下降将继续限制玉米消耗量增幅,总体上7月份期间国内玉米及玉米替代产品合计供应总量总体依旧充足但玉米供应将进一步趋紧的大趋势不变,理论上供应端及需求端对价格均存明显的利多支撑。另一方面,近期北方产区降雨利于作物生长期价持续走跌拖累现货,夏季高温高湿玉米储存难度增加贸易商售粮积极性提高,深加工生产淡季对玉米需求减弱都利空现货价格。
行情汇总:本周生猪价格环比继续上涨。持续性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局部生猪出栏受阻;加上去年长期生猪产能去化影响,目前理论标猪供应减少,叠加饲料成本低位,养殖端压栏惜售心态较强。同时市场二次育肥现象不断,多因素叠加市场“缺猪”现象明显,屠企被迫提价收猪。多重利好支撑,支撑猪价持续上涨。不过消费持续疲软,批发市场白条走货一般,屠企压价采购意愿增强,同时养殖端出栏也有增加迹象。周内猪价先强后弱,周度均价环比继续上涨。短期猪价或有一个小幅回调过程,但底部支撑较强,价格回调空间或有限。总体上预计7月后期出栏大猪价格或总体偏强震荡走势为主,8月-12月份期间猪价总体逐月上涨的几率依旧偏高。我们同时坚持认为,如果7-8月期间猪价过快过高上涨,则9-1月份期间被整个养殖端寄予厚望的猪价涨势将大打折扣甚至不排除不涨反跌的可能。因为出栏大猪供应紧张并不代表猪肉供应紧张,过于高估及夸大猪源猪供应紧张存在风险,整个养殖端对后市预期的高度一致性本身也意味着极大风险。
一夜突变,猪价上涨“如火如荼”!
7月渐入下旬,在国内生猪市场,近期,国内猪价延续了“易涨难跌”的局面,此前,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冲高19.16元/公斤,虽然,受养殖端短时间内挺价情绪松动,消费掣肘压力凸显,猪价承压下跌,但是,由于市场基本面偏强,行情一夜突变,猪价上涨“如火如荼”,短期内,市场或将维持震荡走高的局面!
据数据分析,受屠企调价收猪,2024年7月20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生猪价格出栏均价在18.95元/公斤,环比昨日上涨0.06元,南北地区,猪价全面止跌,主流地区屠企报价上涨,涨幅在0.05~0.25元/公斤,猪价呈现逆势反弹的走势!
具体来看,在东北地区,黑吉辽地区,生猪报价涨至18.5~18.8元/公斤,华北地区,山西以河北地区报价在18.7~19元/公斤,在京津地区报价在19.2元/公斤,在西北地区,陕甘报价在18.7~18.85元/公斤!在南方市场,西南地区,川渝报价在18.25元/公斤,云贵报价在18.4~18.6元/公斤,在华东地区,山东、安徽报价在19.1元/公斤,江浙报价在19.2~19.6元,华中地区,河南报价在18.95元/公斤,两湖地区报价在19~19.25元/公斤,华南地区,两广地区生猪报价在19.25~20.2元/公斤!
由此来看,7月20日,猪价一夜突变,市场止步连跌,价格重心小幅提升,目前,市场多空交织,虽然,从消费端了解,目前,国内样本屠企开工率在23.34%,屠企开工率连创新低,猪肉销量不佳,尤其是,家庭消费缺乏利好,居民替代消费现象增多,而集团消费跟进不畅,贸易商接货积极性减弱,主流屠企多以订单开工为主,对于猪源需求减量,掣肘猪价上涨的态势凸显!
但是,生猪市场维持偏强的基本面,可见,供应端存在较为明显挺价的操作!从基层反馈了解,在生猪供应方面,目前,散户猪场认卖积极性不高,由于母猪存栏去化的影响,阶段性生猪出栏压力偏弱,适重标猪流通减少,部分集团猪企出栏难度偏弱,规模猪企有明显缩量拉涨的情绪!
尤其是,近期,二次育肥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受标猪涨价,二育补栏成本上升,部分二育采购仔猪现象增多,但是,由于母猪存栏去化,仔猪供应偏紧,部分二育仍以90~110公斤标猪需求为主!
因此,受情绪引导,在二次育肥补栏标猪以及养殖端缩量挺价支撑下,猪价呈现逆势上涨的走势,个人认为,短期内,猪价重心仍将偏强为主,尤其是,7月进入下旬,集团猪企出栏计划逐步减少,缩量拉涨的情绪或将较强,而市场二育心态尚存,受猪场养殖密度较低,疫病风险偏弱,市场基本面仍将以偏强为主!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变化以及屠企开工率的变化!
生猪价格再度刷新年内新高,本轮“猪周期”还能走多远?
生猪价格(指全国生猪均价,下同)上涨的步伐似乎停不下来。
2024年7月17日,生猪价格报19.31元/公斤,较上一日(7月16日)的19.13元/公斤上涨了0.18元/公斤,并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高纪录。7月份以来,生猪价格的涨幅已达9.03%。
更进一步的数据显示,生猪价格是在1月12日探底13.77元/公斤后企稳反弹的,其后围绕15.00元/公斤上下震荡,而这一价格区间亦是一众行业龙头如温氏股份的成本区间。5月中旬,生猪价格成功向上突破这一区间,并开始走出加速上扬趋势,在6月12日创出年内阶段性高点19.14元/公斤后略作调整,7月份再度快速上升,并在7月17日刷新年内新高。
至此,生猪价格经过连续6个月的走高后,价格上涨了5.54元/公斤,涨幅为40.23%。与此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生猪期货主连合约年内的最大涨幅亦高达39.81%。期、现联袂走强的背后,新一轮生猪价格上涨周期似乎已然来临。
涨价是把“双刃剑”
随着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一众生猪养殖企业迎来了春天。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类,A股市场上生猪养殖的上市公司共10家,包括温氏股份、东瑞股份等。截至7月15日,上述10家企业均发布了中报预喜公告(5家扭亏为盈、5家大幅减亏),其中,温氏股份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将达到24.86亿元至27.36亿元。
“生猪价格在今年1月份达到最低点后便开始持续上涨,上市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除了猪价景气向上以外,还和大宗农产品原材料下降带动养殖成本均有显著下降有关。”南方基金权益研究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目前是猪价高景气的时候,判断能持续到年底。
猪价将近半年的持续上涨固然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利润,但也开始使得部分消费者吃不消。7月16日晚上9点左右,在深圳市大鹏新区石葵路一家钱大妈门店里,仍然有不少的街坊正排队等待埋单。据店员介绍,他们不卖隔夜肉,所以晚上9点后商品都会半价出售;此前一般都是一些老人选择9点后来捡漏,但自7月份以来选择这个时点来买肉的人明显增多了,而且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刚刚买了好几盒猪肉走出商店的林先生对记者表示,选择这个时候来购物确实与近期价格涨得太快有关。“不是吃不起高价肉,只是不划算。你看,这个优鲜梅头肉上个月还不到50元/公斤,现在都涨到57.60元/公斤了。按这个趋势下去,猪肉都快要跟牛肉一样的价格了,有点离谱,估计下半年应该不会再涨价了吧?”他反问道。
下半年猪价还能涨吗?
“我们预期,今年下半年的猪价肯定会比去年同期的要好。”7月16日,东瑞股份董秘处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迎接本轮猪周期的到来,公司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在上半年出栏35万头猪的基础上,下半年将把出栏量提高至45万头以上,而2025年的规划更是将达到150万头,比今年翻番。
照耀投资的研究员黄穗向记者指出,要预测未来猪价的走向,就必须要弄清楚生猪养殖行业的供求周期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猪周期。猪周期和其它行业的景气周期一样,都会经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扩大产能、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产能收缩——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循环过程,但不同的是,在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代表产能)、生猪存栏量(代表库存)、生猪出栏量(代表供应量)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而且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到生猪存栏量有着将近11个月的时间间隔(母猪怀胎产崽需5个月左右,崽猪生长至可出栏需6个月左右),而生猪存栏量和生猪出栏量之间则存在二次育肥等变量环节,因此,猪周期的价格传导机制远比其它行业复杂,需要综合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和生猪出栏量三个数据来分析,否则将失之偏颇。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前6个月的环比数据分别为-1.80%、-0.60%、-1.24%、-0.10%、0.20%、1.10%。对此,黄穗表示,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在5月份和6月份持续转正,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已经有扩张产能的迹象,对应11个月后的生猪价格会否出现拐点,则需要密切关注未来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变化,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当然,下半年甚至明年一季度,生猪价格维持上涨趋势仍将是大概率事件。”黄穗强调称。
华金期货投资咨询部的马园园7月16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其在7月份参加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组织的对湖南、河南地区(上述两省是我国主要的生猪流出区域)生猪产业的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和官方数据,马园园认为,今年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基本可以确定,整体市场供给相对偏紧,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区的规模化猪场大部分都提出了稳定的规模扩张计划。
至于对未来价格行情的看法,在马园园走访的8家企业中,有4家(包括养殖企业、饲料场)普遍对行情持谨慎乐观态度,2家屠宰企业则相对比较乐观,1家屠宰企业对行情维持中性态度,只有1家屠宰企业对行情比较悲观(上涨空间有限,但也不会大幅下跌)。
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温氏股份又是如何看待未来生猪价格走向的呢?7月16日,温氏股份的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根据历史统计数据,下半年往往是肉类消费旺季,因此初步预测今年下半年的猪价表现应该好于上半年。但过往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猪价出现较大的上涨,包括二次育肥参与者在内的社会资本就会大量涌入,从而或会对下半年猪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随着近几个月生猪价格的上涨,确实已经逐步覆盖温氏股份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公司成功扭亏为盈。但整体来看,目前实现盈利的时间尚短,公司将优先考虑偿还一定的有息债务,努力将资产负债率降至45%以下,从而保障公司运营安全。当产生的盈利能够有效弥补往期亏损后,公司再去考虑规模扩张。
上述温氏股份相关人员还表示,当下猪价有所上涨,行业养殖信心有所提升,在个别区域确实阶段性存在一些抢夺优质合作农户资源的现象,但总体而言,目前暂未发现行业参与者大幅扩张的行为。
“猪周期”会被熨平吗?
相对于对下半年猪价上涨的基本共识,据记者了解,行业内对猪周期的演变却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所谓的猪周期,其本质是供需关系的变化:由于需求端总体稳定,所以关键的变量在供给端,供给端的不稳定导致了生猪价格的波动性。
一轮完整的猪周期,一般经历会“猪价上涨——养殖户积极补栏——生猪供过于求——猪价下跌——淘汰能繁母猪——猪肉供应减少——猪价再次上涨”等阶段。其中,由于猪崽成长为能繁母猪需7个月左右,母猪怀胎产崽需5个月左右,仔猪生长至可出栏需6个月左右,二次育肥一般2个月左右(非必要阶段),合计从能繁母猪补栏到增加猪肉供应共需要20个月左右,再叠加产能从不足到过剩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往往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
记者根据2009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进行统计,发现自2009年5月份至2022年3月份,共出现了三轮明显的猪周期,其存续的时间分别是58个月(2009年至2014年)、49个月(2014年至2018年)、46个月(2018年至2022年),依次出现的周期高点分别是2011年9月份的19.80元/公斤、2016年5月份的20.90元/公斤、2020年2月份的37.40元/公斤。
如果按照4年左右一轮完整周期来推算,那么理论上下一个周期的时间应该在2022年至2026年之间,但实际上2022年2月份至2024年1月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闭环,从2024年1月份至今则是新一轮周期在运行中。如此一来,2022年2月份至2024年1月份的猪周期历时仅22个月,从而引发了市场关于猪周期为何大幅缩短甚至是否还存在的讨论。
对此,上述东瑞股份董秘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的养殖场越来越多了,散户养殖人则越来越少,这些规模化养殖场的一大特点就是抗风险能力比较高,从而稍微抹平了一些周期的迹象,比如周期时间缩短、周期的高点和低点也趋于平缓。
温氏股份相关人员亦向记者表示,长期来看,由于大型企业资金充足且融资渠道丰富,因此待市场集中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即大型企业维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后),整个行业的产能去化速度可能会变慢。按照这个逻辑,过往猪周期体现出来的价格高点和低点将会慢慢趋于平缓,甚至有可能把猪周期这种现象熨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市场也可能会阶段性处于非理性状态,比如行业参与者为抢占市场份额,也有可能致使猪价阶段性波动更为剧烈。”他强调称。
但马园园并不认同猪周期会被熨平的观点。她认为,猪周期会依然存在,只要猪需要生长周期,就避不开价格周期;但随着政策调控、二次育肥等在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干预,猪周期缩短属于行业规律,也是一个产业优化调整后的必然特征。
“以美国生猪养殖业为参考,其规模化程度高于我国,但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猪周期现象,所以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有猪周期。”黄穗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升确实会缩短周期时间,这从2009年以来各个猪周期的持续时间都在减少可以看出来。
至于2022年至2024年的猪周期为何大幅缩短,黄穗认为这是叠加了生猪期货上市的因素。在其看来,生猪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大幅缩短此前的价格传导机制,因此以后的猪周期可能就是20个月左右,对应从能繁母猪补栏到增加猪肉供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在5月份转正,如果对应11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出现拐点,那么本轮猪周期持续的时间也差不多是20个月左右。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