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行业回暖,猪企盈利增长
在2024-2025年期间,国内农牧行业历经阶段性低谷后,逐步呈现出温和回暖的态势,犹如在寒冬之后迎来暖春,步入复苏阶段。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清晰表明,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达到214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290元,全年生猪均价亦高于2023年。这一市场环境的积极变化,为上市猪企实现盈利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作为行业内的三大上市猪企,在农牧行业回暖的浪潮中业绩表现突出。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三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均实现显著增长;2025年一季报数据进一步表明,其营收、净利润等多项关键财务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在行业整体回暖的宏观背景下,这三大猪企如何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值得深入探讨。究竟是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还是精准的市场策略,引发广泛关注。
三大猪企一季度业绩亮点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在财务数据方面全面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牧原股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360.61亿元,同比增长37.26%;归母净利润为44.91亿元,而去年同期处于亏损23.79亿元的状态,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88.79%;扣非净利润为45.09亿元,同比增长288.92%。这一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生猪出栏量与销售均价的同步提升。一季度销售生猪2265.7万头,其中商品猪1839.5万头,种仔猪426.2万头,同时养殖成本持续下降,使得牧原股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温氏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3.18亿元,同比增长11.34%;归母净利润为20.01亿元,同比增长261.92%,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为19.14亿元,同比增长281.92%。肉猪业经营盈利成为温氏股份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在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优化,使其在市场回暖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新希望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44.17亿元,同比增长2.13%;归母净利润4.4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9.34亿元,同比增长122.99%;扣非净利润为4.35亿元,同比增长122.47%。生猪销售价格上升、养殖成本改善以及饲料业务利润增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新希望业绩实现大幅上扬,成功摆脱亏损困境。
生产指标大揭秘
(一)牧原股份
2025年一季度,牧原股份在生猪养殖方面的表现备受关注。其全程成活率稳定在82%左右,这一数据既反映出牧原股份在疫病防控和日常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表明仍有近两成的生猪未能顺利度过养殖周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肥猪日增重在810克左右,PSY达到28左右,育肥料肉比维持在2.8左右,这些生产指标在行业内处于中上游水平。
部分优秀场线已能够将养殖成本控制在11元/公斤以内,成为行业标杆。3月份,约三分之一的场线将养殖成本控制在了12元/公斤以下。然而,牧原股份清楚认识到自身生产指标仍有提升潜力,后续将重点聚焦于疫病防控与生猪健康管理,致力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持续优化各类生产指标。
(二)温氏股份
当前,温氏股份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下属单位扩产积极性较高。截至3月末,能繁母猪数量约为185万头,这一数据不仅超出预期,还提前达成了年底能繁母猪目标,为后续肉猪出栏量的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份,养猪业窝均健仔数保持在11头以上,表明每窝仔猪数量较为可观,有助于提升整体养殖效益;猪苗生产成本降至290元/头以内,成本控制成效显著;肉猪上市率提升至93%以上,说明温氏股份在养殖管理和销售环节的衔接方面表现出色。一季度,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6.3-6.4元/斤,季度环比下降0.4元/斤,成本下降幅度明显。目前,肉猪有效饲养能力已提升至3900万头以上,展现出较强的养殖实力。后续温氏股份将按照既定目标,调整种猪品系结构,加大淘汰低效非主流品系种猪力度,通过提升种猪繁殖性能,进一步增加肉猪出栏量。
(三)新希望
新希望在过去一年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场线改造和防疫升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024年冬季到2025年春季的疫情高发期,发病率较同期降低70%以上,这一数据直观地体现了新希望在防疫工作上的重大突破,为生猪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成本控制方面,新希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去年四季度运营场线成本约为13.6元/公斤,今年一季度下降到13.3元/公斤,根据最新预测,4月成本有望降至13元/公斤,成本下降趋势明显。在种猪场,最新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到近76万头,基本回到去年场线改造之前的水平,为后续生猪养殖提供了充足的种源保障。在育肥厂,去年逐步加大自育肥投放,年底自育肥与放养育肥的比例基本为35%:65%,近期正逐步逼近四六开,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此外,新希望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与外部的合作,共同推进闲置资产的减负工作,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从多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资金状况与规划
(一)牧原股份
年初,牧原股份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前对资金收支进行规划,为应对后市猪价可能出现的波动,储备银行贷款。这一举措导致短期负债相较于去年底有所增长。然而,市场发展态势好于年初预期,公司目前现金流较为充裕。即便如此,牧原股份依然高度重视负债管理,坚定不移地持续降低资产负债率水平及整体负债规模。公司制定了明确目标,计划今年将整体负债规模降低100亿左右。鉴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具体下降规模将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经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体现了公司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在资金管理方面成效显著,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已降至51%左右,较上年末下降2%。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温氏股份对资金的合理调配和有效运作。公司目前资金储备较为充足,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更为进取的目标,希望在2025年底将资产负债率降至45%左右。通过进一步降低负债率,温氏股份旨在提升资金安全性和风险抵御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的稳健发展筑牢资金防线,确保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应对饲料成本之策
(一)牧原股份
饲料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生猪养殖成本构成了重大影响,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牧原股份敏锐洞察到,今年饲料价格相较于过去一年的低点可能会有所上涨。为有效应对这一风险,牧原股份从采购和配方两个关键环节采取措施。
在采购端,牧原股份积极拓展资源渠道,与国内外主要粮商建立了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构建了广泛的资源网络,多渠道扩充粮源,确保全球优质原粮的稳定供应,有效降低供应中断风险。同时,围绕粮食产区进行科学合理的采购布局,深入产地,探索创新源头粮源合作模式,从源头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益。
在配方端,牧原股份密切关注粮食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如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巧妙进行不同品种间的原料置换,充分发挥每一种原料的最大价值,从而实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标。
(二)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具备前瞻性战略眼光,密切跟踪国际贸易局势,提前对中美贸易战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精准预判。早在价格相对低位时,便提前储备了一定的中远期饲料原料,为后续养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温氏股份积极推动谷物进口来源多元化,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入谷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有效降低因贸易争端导致的供应风险。在豆粕减量替代方面,温氏股份积极推进相关工作,降低对豆粕的依赖程度。同时,加强期货套保等工具的应用,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原料价格,有效应对价格波动,切实保障饲料原料安全和成本稳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新希望
新希望对贸易战背景下饲料原料供应的影响有着清晰的认识。短期内,进口大豆豆粕受关税影响较小,这得益于每年4月-10月是南美大豆采购季,公司提前布局,在大豆上完成了一定储备,为短期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支持。
从中期来看,价格上涨可能性较大。当前处于美豆播种前期,贸易战会直接影响美豆播种的意愿和面积,种植面积下降可能会影响到四季度或明年初的全球大豆供给,导致后续价格大概率上涨。不过,新希望认为即便价格上行,对成本影响有限。
从长期来看,当前价格仍处于相对中低位,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一定缓冲空间;北美大豆豆粕后续可能会经过南美做转口贸易,虽然会增加运费,但整体增幅预计不会超过10%,对成本的冲击在可承受范围内;自2018年贸易战开始,国内饲料行业持续推动豆粕减量工作,全行业豆粕使用比例从2020年的17.7%降至2023年的13%,龙头猪企占比更低,在4%-8%之间且替代配方成熟,这使得新希望在面对大豆价格上涨时,能够凭借成熟的替代方案稳定成本。
未来展望
牧原股份凭借其庞大的养殖规模、持续下降的养殖成本以及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温氏股份依托产业链优势、独特养殖模式以及技术优势,通过不断优化种猪品系结构,提升种猪繁殖性能,肉猪出栏量有望持续增加,市场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新希望在经历场线改造和防疫升级后,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养殖成本持续下降,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恢复,自育肥与放养育肥比例不断优化,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这三大上市猪企在2024-2025年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农牧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相信在未来,它们将继续凭借各自优势,在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更丰厚的回报。期待它们在未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也希望农牧行业能够持续繁荣发展,为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做出更大贡献。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