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猪肉出口“小飞跃”,2025年又将如何?

2025-03-28来源:肉类食品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2024年出口数据亮点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猪肉累计出口总量达2.77万吨,同比增长3.36%。尽管该绝对数值相较于国内庞大的猪肉产量与消费量而言,占比仅约0.05%,且全年出口占国内总供应量的比例同比基本持平,但增长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我国在保障国内猪肉供应稳定的基础上,正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猪肉贸易格局中崭露头角,为后续出口业务的发展奠定了积极基础。
 
  出口量增长原因剖析
 
  产能恢复与供应充足
 
  非洲猪瘟曾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冲击,大量生猪染病死亡或被扑杀,导致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猪肉供应短缺。然而,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支持、用地保障等,鼓励养殖户补栏增养。大型养殖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新建和扩建养殖场,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与设备,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小型养殖户也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利益驱动下,逐步恢复养殖规模。
 
  经过持续努力,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911万头,同比增加9915万头,恢复至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564万头,同比增长25.7%,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102%。上半年,生猪出栏33742万头,同比增长34.4%;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充足的产能使得国内猪肉供应不再紧张,在满足国内庞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更多余量用于出口,为出口量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价格波动与贸易商策略
 
  2024年国内猪肉价格呈现先涨后跌的态势。春节假期备货支撑,白条价格在2月上旬有所上涨,春节前(2月8日)白条均价为20.63元/公斤,较年初增长12.55%。节日后需求惯性回落明显,元宵节后(2月25日),白条均价降至17.67元/公斤,较年初下降3.60%,较春节前下降14.35%。二季度开始,养殖端部分地区受去年产能去化影响,供给偏紧,生猪价格开始上行,同时北方二次育肥逐步入市,助推生猪价格再次向上运行,白条价格在成本因素的影响下节节攀升,8月15日达到当年年内最高价,白条均价为27.26元/公斤。进入9月份之后,虽有开学、中秋节及国庆假期,但对需求支撑时间较为短暂,同时天气温度尚高,下游消费并未进入传统需求旺季;而市场认卖情绪渐起,养殖端出栏开始增量,生猪价格逐步下跌,屠宰企业收购顺畅;市场供强需弱格局开始显现,白条价格进入震荡下行状态。
 
  当国内猪肉价格相对较高时,出口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下降,贸易商出口积极性受挫,出口量受到抑制;而当价格下跌后,国内猪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凸显,贸易商能够获得更可观的利润空间,便积极拓展出口业务,加大出口力度,使得出口量增加。例如在四季度价格走低阶段,上游供应充足,国内外价差使得出口贸易商交投积极性显著提升,推动了猪肉出口量的增长。
 
  季节性与节日因素
 
  四季度是猪肉出口的旺季,这背后存在多重季节性与节日因素的推动。从季节性角度来看,冬季气温降低,猪肉更易于储存和运输,减少了因温度等环境因素导致的损耗,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在冬季,人们对肉类的消费需求本身有所增加,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抵御寒冷,猪肉作为常见的肉类消费品,需求自然随之增长。
 
  从节日因素来讲,四季度包含多个重要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在我国主要出口地区及国家,如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老挝、蒙古等,具有重要的庆祝意义。在节日期间,人们有采购猪肉用于制作美食、招待亲友的习俗,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大幅上升。贸易商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判,通常会提前备货,积极与国内供应商联系,加大采购和出口力度,以满足节日市场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四季度猪肉出口量的显著提升。
 
  出口市场与依存度分析
 
  主要出口贸易伙伴
 
  中国猪肉出口市场分布广泛,但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紧密的经贸联系,成为重要出口目的地。数据显示,2024年对中国香港和澳门的猪肉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占据相当比例,这不仅源于其本地猪肉需求旺盛,也源于对内地猪肉品质和供应稳定性的高度认可。
 
  老挝、蒙古、阿富汗等周边国家也是我国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老挝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猪肉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猪肉凭借运输距离近、价格适中、供应稳定等优势,在老挝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蒙古冬季漫长,本地生猪养殖受自然条件限制,冬季对进口猪肉需求大增,我国在冬季加大对蒙古的猪肉出口,满足其季节性需求;阿富汗历经多年战乱,国内农业和畜牧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猪肉供应短缺,中国猪肉出口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肉类来源。
 
  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进口我国猪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整体占比来看,出口量占国内总需求量的比例仍较低,仅在0.05%左右。这也反映出我国猪肉出口市场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出口依存度低的现状
 
  中国是全球猪肉产量与需求量最大的国家,猪肉在国内居民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悠久的猪肉消费传统,使得国内猪肉需求量极为庞大。
 
  国内猪肉产量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这是出口依存度低的重要原因。为保障国内猪肉供应稳定,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政府始终将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作为重要任务。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养殖户恢复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同时,国内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国内猪肉的自给能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猪肉价格优势有限。受育种技术、饲料成本、养殖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猪肉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例如,在育种方面,国外一些先进国家拥有优质的种猪资源和成熟的育种技术,能够培育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种猪,降低养殖成本;而我国在种猪选育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种猪质量有待提高。在饲料成本方面,我国饲料原料部分依赖进口,如大豆等,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饲料成本,进而增加猪肉生产成本。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不足,限制了出口量的增长。
 
  2025年出口量预测与展望
 
  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
 
  从当前生猪存栏数据和养殖趋势来看,2025年国内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可能性较大。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78万头,虽处于母猪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内,但母猪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后续生猪出栏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猪肉产量也会相应增加。
 
  规模化养殖企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新建和扩建养殖场,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养殖规模和产量逐年递增。这些企业的扩张使得市场上猪肉供应量进一步增加。
 
  而在需求端,尽管我国猪肉消费市场庞大,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多元化,消费者对肉类的选择更加丰富,对猪肉的需求增长受到一定抑制。此外,一些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减少了对猪肉的摄入量,转而选择牛肉、羊肉、禽肉等其他肉类。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猪肉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难以消化持续增加的供应量,从而形成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这种状况为猪肉出口提供了更多的货源,使得出口量增加成为可能。
 
  月度出口量波动预测
 
  2025年2月,受春节放假影响,工作日减少,生猪屠宰和加工企业开工率下降,猪肉出口量可能下滑。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主要进行家庭团聚和节日消费,生产经营活动相对减少。屠宰企业可能会减少生猪收购和屠宰量,出口企业也会因物流运输不便、工人休假等因素,减少出口业务的开展。
 
  3-5月,国内进入消费淡季,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相对较低。此时国内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为突出,企业为了缓解库存压力,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口量相较全年可能偏多。在消费淡季,国内市场猪肉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企业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加大出口力度。
 
  6-9月,天气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下降,对肉类的消费需求减少,猪肉出口订单量也会相应减少,出口量接近年内低位。高温天气下,猪肉的储存和运输难度增加,损耗也会加大,这使得出口成本上升。消费者在炎热天气下更倾向于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猪肉的需求减弱,导致出口市场需求不旺。
 
  10-12月,国内供应增幅较大,此时富裕的出口量亦有提升。10月后,气温逐渐降低,猪肉储存和运输条件改善,且进入四季度,有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以及我国的元旦等节日,市场需求增加。贸易商通常会提前备货,积极采购猪肉用于出口,以满足节日市场的需求,使得猪肉出口量或再次增加。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华人社区,对猪肉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我国出口企业会抓住这一商机,加大出口力度。
 
  出口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尽管2025年猪肉出口量可能有所增加,但对国内猪肉供需和价格的影响有限。从供需角度来看,我国猪肉产量巨大,出口量占国内总供应量的比例极小,即使出口量增加,也不会对国内整体供需平衡产生实质性改变。2024年猪肉出口总量仅占国内总供应量的0.05%左右,即使2025年出口量有所增长,占比仍然很低。
 
  在价格方面,国内猪肉价格主要受国内供需关系、生产成本、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出口量的增加虽然会减少国内市场的部分供应量,但由于占比小,对价格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国内猪肉市场规模庞大,供需关系复杂,出口量的变化难以对国内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当国内猪肉供大于求时,即使出口量有所增加,国内市场仍可能面临价格下行压力;而当国内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时,出口量的增加也不会改变国内价格的基本走势。
 
  总结与行业展望
 
  回顾2024-2025年,中国猪肉出口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2024年出口量的增长得益于产能恢复、价格波动以及季节性和节日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出口量占国内总需求量比例较低,但增长趋势意义重大。2025年,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预期下,出口量有望进一步增加,月度出口量呈现出季节性波动特点。
 
  展望未来,中国猪肉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生产端,应持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加大对种猪选育和养殖技术创新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肉品质。牧原股份等企业已经在规模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其他企业可借鉴其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
 
  在市场拓展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我国猪肉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建立稳定的贸易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监管,提高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市场监测和调控机制,稳定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政府的扶持政策对稳定生猪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应继续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