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下半年猪市:存栏数据背后的价格密码

2025-07-21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开篇:数据引发猪市波动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生猪数据,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生猪市场激起轩然大波。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头;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这些看似平常的数据,实则暗藏下半年猪价行情的关键线索,引人深入探究。无论是养殖户、相关企业,还是关注民生“菜篮子”的普通消费者,都对下半年猪价满怀关注与期待。今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
 
  上半年生猪数据全解析
 
  (一)生猪存栏与猪肉产量
 
  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到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该数据清晰呈现出生猪存栏量的上升态势,表明生猪市场的供应基础正持续扩大。结合猪肉产量数据,今年上半年猪肉产量同比增长1.3%,而出栏量同比仅增长0.6%。经简单计算与分析可知,上半年出栏均重有0.7%的提升。这意味着,不仅生猪存栏数量在增加,单个生猪的出栏重量也在上升。存栏量的增加表明市场上可供出售的生猪数量增多,而出栏均重的提升则进一步加大了猪肉的市场供应量。在市场需求无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供应的增加往往会对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因此,上半年生猪存栏和生猪均重的增长,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下半年猪价走势的关键基础性因素。从过往市场经验来看,当生猪存栏量和出栏均重同时增长时,猪价通常会面临一定的下跌风险。例如在2018年上半年,类似的数据增长模式便导致了下半年猪价的持续走低。这一数据变化要求养殖户审慎考虑后期的养殖规模和出栏计划;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可能意味着下半年购买猪肉时,价格会更为实惠。
 
  (二)母猪存栏的微妙变化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3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9万头,二季度能繁母猪净增加4万头;对比去年同期4038万头,增加了5万头。尽管从数据上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长幅度较小,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却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份,相关部门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暂停母猪扩充,这是在限制基础产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要求。部分企业已开始缩减能繁母猪存栏,以牧原股份为例,Q2末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4万头至343万头,并且已连续两个季度调减。这表明市场对母猪存栏量的调整已启动。尽管有企业在缩减,但社会面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却微增,这背后反映出市场对于猪价的预期存在分歧。一些小型养殖户或者新进入市场的参与者,可能认为猪价仍有上涨空间,所以增加了母猪存栏量。母猪存栏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未来生猪的供应量。若母猪存栏量持续增加,那么未来几个月甚至一年后,生猪的出栏量将会相应增加,市场上猪肉供应充足,猪价可能会受到抑制;反之,若母猪存栏量开始下降,那么未来生猪供应可能会减少,猪价有望回升。
 
  (三)仔猪数量增长的信号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行业会议上的观点为我们分析仔猪数据提供了权威视角。从新生仔猪数量来看,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这是一个较为显著的增长幅度。按照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今年6-11月份生猪出栏将逐渐增多。仔猪是未来生猪出栏的基础,仔猪数量的大幅增长,预示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生猪市场的供应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对下半年的猪价走势有着直接影响。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应的增加会使市场竞争加剧,生猪价格可能会面临下行压力。例如,在2023年,由于前一年仔猪数量的大幅增长,导致当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剧增,猪价一路走低,许多养殖户面临亏损。不过,猪价的走势不仅取决于供应,还受到需求、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仔猪数量的增长是一个重要信号,无论是养殖户还是相关企业,都需密切关注这一数据变化,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下半年猪价行情预测
 
  (一)专家的观点与依据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的观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认为,2025年肥猪上市量将增加4%左右,全年猪价可能下行10%—20%。这一预测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从饲料产量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猪饲料产量已处于近年来的峰值,这反映出市场上用于生猪养殖的饲料投入在增加。仔猪、育肥猪等饲料同比增长在10%左右,这意味着养殖户们正在加大对仔猪和育肥猪的养殖投入,也就预示着后期生猪的供应量将会增加。从新生仔猪数量的增长情况来看,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按照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今年6-11月份生猪出栏将逐渐增多。随着生猪出栏量的增加,市场上猪肉的供应变得更加充足。根据市场供需原理,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就会受到下行压力。所以,王祖力专家基于这些数据得出2025年猪价下行的预测,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实际数据变化的。
 
  (二)机构研报的深入分析
 
  华安证券发布的研报从更宏观和政策的角度,对2025-2026年的猪价走势和养殖盈利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改委要求大型集团猪企停止增加能繁母猪存栏、出栏体重控制在120kg、不鼓励销售二育猪,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调控生猪市场的产能和供应。华安证券判断,由于生猪价格正处于下行周期,且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传导至商品猪需要10-12个月时间,发改委在2026年上半年之前基本不会修正生猪政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大型集团猪企产能受限,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步入下行通道。2024年四季度,牧原、温氏合计增加能繁母猪存栏25.6万头,全国仅新增16万头;2025年一季度,温氏新增能繁母猪存栏11万头,而全国下降39万头。随着大型集团猪企产能扩张受限,未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将导致后续生猪出栏量的减少。生猪体重也有望步入下降通道,二次育肥销售预计将减少。随着政策的严格持续落实,生猪均重和二育体量均会逐步下行,猪价短期承压。但随着生猪均重回归正常,二育体量降至低位,生猪价格会逐步企稳回升。由于大型集团企业扩张受控,行业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呈现下降趋势,2026年生猪出栏量或同比下降,再考虑到生猪均重或低于2025年,2026年生猪价格、盈利水平有望超过2025年。这一系列的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展望,使其对未来两年的生猪市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市场多因素交织影响
 
  (一)供应端:产能与出栏趋势
 
  能繁母猪存栏量犹如生猪供应的“总开关”,直接决定未来生猪的出栏数量。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趋势,无疑是影响下半年生猪供应的关键因素。从数据上看,尽管部分大型企业在缩减能繁母猪存栏,但社会面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在二季度仍有微增。这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基础依然较为稳固。按照母猪的繁殖周期,从受孕到仔猪出生大约需要114天左右,仔猪育肥到出栏又需要6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会在未来7-8个月后体现在生猪出栏量上。所以,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受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的影响,大概率会呈现上升趋势。新生仔猪数量的大幅增长,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9%,这些仔猪将在下半年陆续育肥出栏,成为生猪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育存栏高位也是影响供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将已经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再次进行育肥饲养,等待更高的价格出售。在市场预期猪价上涨时,二育现象往往会增多。目前二育存栏处于高位,预计7-8月投入市场,这将在短期内增加生猪的供应量,对市场价格产生冲击。当二育猪集中出栏时,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会突然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会更加明显,从而导致猪价下跌。
 
  (二)需求端:淡旺季与消费变化
 
  下半年的猪肉消费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不同时间段表现各异。在7-8月,高温天气成为猪肉消费的阻碍因素。炎热天气致使人们食欲下降,对肉类需求减少,尤其是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猪肉。家庭烹饪中,人们更倾向选择清淡、凉爽的食材,猪肉购买量明显下降;餐饮行业也会根据季节调整菜单,减少猪肉菜品供应。学校放假也使得食堂对猪肉的需求大幅减少。据相关数据统计,这两个月家庭和餐饮渠道对猪肉的需求环比可能下降15%-20%。到了9-10月,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人们食欲开始恢复,猪肉消费迎来转机。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更是极大地刺激了猪肉消费。节日期间,家庭聚餐、走亲访友等活动增多,对猪肉的需求大幅增加。无论是餐桌上的红烧肉、糖醋排骨,还是节日礼品中的火腿、腊肉,都离不开猪肉。餐饮行业也会推出各种以猪肉为原料的特色菜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段时间屠宰量预计环比增长,猪肉价格也会受到一定支撑。11-12月,虽然是传统的消费旺季,食品厂备货量增加,但受到2026年春节(2月中旬)推迟的影响,消费高峰可能延后至2026年1月,导致2025年底需求增长有限。替代品的竞争也对猪肉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禽肉、牛肉等价格低位运行,它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尤其是在夏季烧烤季和餐饮渠道。鸡肉以其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成为很多追求健康饮食消费者的首选,在年轻消费者中尤其受欢迎。
 
  (三)政策端:调控稳定市场
 
  发改委对大型集团猪企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对生猪市场起到了稳定作用。要求大型集团猪企停止增加能繁母猪存栏,这从源头上控制了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当大型企业不再盲目增加能繁母猪存栏时,未来生猪的供应量就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供需关系能够得到更好的平衡。以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为例,2024年四季度,两家合计增加能繁母猪存栏25.6万头,而全国仅新增16万头;2025年一季度,温氏新增能繁母猪存栏11万头,全国却下降39万头。这表明大型企业对政策的响应,已经开始影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趋势,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步入下行通道。出栏体重控制在120kg,这一要求也意义重大。如果生猪出栏体重过大,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量过多。通过控制出栏体重,可以有效减少猪肉的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而导致价格下跌。发改委不鼓励销售二育猪,这一举措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二次育肥往往会导致市场供应的不稳定,价格的大幅波动。禁止销售二育猪,可以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有助于稳定猪价,促进生猪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政策的持续落实,也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明确的信号。养殖户和企业可以根据政策导向,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销售策略,避免因市场波动而遭受损失。消费者也能受益于稳定的猪价,享受到价格合理的猪肉产品。
 
  结尾: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下半年的猪价行情,受供应、需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充满不确定性。生猪存栏、母猪存栏及仔猪数量的增长,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保障,但也给猪价带来下行压力。需求端的淡旺季变化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在不断考验着市场的供需平衡。政策的调控虽然为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养殖户和相关从业者来说,下半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销售策略,抓住价格反弹的机会,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养殖效率,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可以通过优化养殖管理、加强疫病防控、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也要关注政策导向,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共同推动生猪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下半年的猪价行情如何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