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肉进口保持增长,全年规模有望回升
(一)月度进口量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
8月,我国牛肉进口量达26万吨,实现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增幅为11%,进口规模在年内仅次于7月,居第二位。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因素,可发现巴西、澳大利亚等主要供应国表现强劲。以巴西为例,其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使得养牛成本大幅降低,在价格方面极具竞争力,对华牛肉出口量持续攀升,在7-8月连续刷新历史纪录,8月日均出口量超过7月。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同样维持在高位,其高品质的谷饲雪花牛肉在我国高端市场占有率颇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这些主要供应国的有力推动下,预计未来两至三个月内,进口牛肉到货量将保持高位,月度进口规模不会出现显著回落。这对国内牛肉市场而言,无疑会带来持续的供应冲击,进一步影响市场的价格和竞争格局。
(二)全年累计进口量降幅收窄
今年1-8月,牛肉累计进口量为181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约8万吨,同比下降4.0%。但鉴于去年剩余月份基数较低,按照当前趋势推算,预计累计进口量同比降幅将进一步收窄。到年底,全年进口量有望达到280-285万吨。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牛肉进口市场具有一定韧性和潜力,尽管前期有一定下降幅度,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供需的调整,进口量逐渐呈现回升态势。这背后既与全球牛肉市场的供应变化相关,也与我国国内经济复苏、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主要供应国表现亮眼,推动进口市场活跃
(一)巴西、澳大利亚领跑对华牛肉出口
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牛肉生产和出口国,其在7-8月对华牛肉出口表现极为突出。巴西拥有2.2亿公顷的广袤天然牧场,面积是中国的2.5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规模低成本养殖创造了条件。在巴西,一头肉牛从育肥到出栏,综合成本较美国低30%,较澳洲低25%。在终端价格方面,以牛上脑为例,巴西牛上脑单价约24元/斤,美国同类产品高达60元/斤,澳洲则为40元/斤。2025年8月,巴西出口至中国的牛肉均价为4409美元/吨,较全球牛肉均价低12%。这一价格优势使得巴西牛肉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成为餐饮加工企业和商超的首选。例如海底捞等火锅连锁企业,大量采购巴西牛肉作为涮肉食材,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菜品性价比,吸引更多消费者。8月巴西对华牛肉出口15.81万吨,占当月总出口量的53.5%,7-8月连续两个月对华出口量均超过15.8万吨,打破单月历史纪录。9月前两周输华量占比达65%,若全月出口量达到25万吨,中国市场贡献度将接近67%,远超2020年疫情期间57%的峰值。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2019年中国在巴西牛肉出口额中的占比仅为27.1%,2024年提升至53%,2025年进一步强化至65%以上。
澳大利亚凭借其成熟的畜牧业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高端牛肉市场站稳脚跟。其谷饲牛肉以鲜嫩多汁、大理石花纹丰富著称,满足了国内中高端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自2024年此前被暂停对华出口的10家牛肉类加工企业全部解除禁令后,据澳大利亚政府分析,2024-2025财年,对华牛肉出口创下新纪录。在今年于上海举办的全球最大食品贸易展会上,澳洲牛肉行业备受瞩目,澳企展区人潮涌动。澳洲肉类畜牧协会大中华区经理Murray Davis表示谷饲牛肉的订单非常火爆,澳洲在高端牛肉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二)多源供应格局稳定市场
除巴西和澳大利亚外,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出口也逐步恢复增长。乌拉圭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100%可追溯牛肉体系的国家,每头牛都配有电子芯片,确保质量安全。其天然放牧、无抗生素、价格低廉的特点,让乌拉圭牛肉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宠”。2025年前5个月,乌拉圭商品出口额累计增长4%,其中牛肉出口表现突出,5月牛肉出口达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中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阿根廷同样拥有优质的牧场资源,随着其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稳定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牛肉出口也在回暖。
不同国家的牛肉出口增长,形成了多源供应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牛肉进口市场意义重大。从风险角度来看,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降低了因某一供应国出现政策变动、自然灾害、疫病等突发情况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例如2021年巴西因疯牛病事件暂停对华牛肉出口,若我国过度依赖巴西牛肉,国内市场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但多源供应使得我国可以迅速从其他国家调配进口资源,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多源供应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不同国家的牛肉在品种、饲养方式、风味口感上各有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喜欢浓郁肉香、肉质紧实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阿根廷牛肉;追求性价比、日常家庭消费的可以选择巴西牛肉;注重品质和口感,用于高端餐饮的则可选择澳大利亚牛肉。
三、进口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市场风险加剧
(一)进口均价连续上涨逼近三年高位
在进口量增长的同时,牛肉进口价格的走势同样值得关注。8月牛肉进口均价为38,274元/吨,已连续第二个月上涨。回顾前几个月的价格变化,除6月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短暂回调外,自3月以来牛肉进口均价持续呈上涨态势。从市场环境来看,国际市场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主产国牛肉供需关系趋于紧张。美国由于牛群进入重建阶段,肉牛存栏下降,活牛价格上升,养殖成本增加,尽管2024年全年产量预计较上年略有增长,但国内消费需求强劲,推动牛肉价格上升。澳大利亚因国内肉牛屠宰和加工需求增加,活牛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带动牛肉出口价格上升。巴西则因屠宰量持续增加,国内出现活牛短缺,部分屠宰场惜售观望,助推了国内价格上扬。这些国际市场的变化直接反映在我国进口牛肉的价格上,并且按照当前趋势,预计未来两个月内这一上涨趋势仍将延续,当前价格已逼近近三年高位。
(二)价格上涨下的市场风险凸显
需注意的是,当前牛肉进口均价是在美国高价牛肉缺席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贸易摩擦等因素,美国牛肉出口到中国面临高关税等阻碍,其在我国进口牛肉市场中的份额大幅下降。若美国牛肉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以其较高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必然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冲击。另一方面,若国内市场需求未能同步跟进,进口商将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风险。当进口价格不断攀升,而国内消费者对高价牛肉的接受程度有限,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时,进口商手中的牛肉库存可能难以快速消化,导致库存积压。库存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会增加仓储、保鲜等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若资金回笼不畅,进口商还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四、猪肉与禽肉进口同比显著收缩
(一)8月猪肉禽肉进口量大幅缩减
8月,猪肉和禽肉进口量出现大幅缩减,分别降至8万吨和11,238吨,同比下降11.1%和73.2%。这一显著变化与国内猪、禽产能过剩的现状密切相关。在过去几年里,国内生猪和家禽养殖业发展迅猛,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使得猪、禽存栏量和出栏量持续增加。以生猪养殖为例,大型养殖企业纷纷扩大产能,牧原股份2024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000万头,较2020年增长了近两倍。在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价格也随之下降。国内猪肉价格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8月,生猪价格较年初下跌了15%,这使得进口猪肉在价格上失去优势,进口商采购意愿低迷。
目前,国内猪鸡产品进口已集中于猪内脏、猪蹄、鸡爪等需求较为刚性的副产品。随着国内餐饮市场的复苏,卤味、火锅食材等对猪杂碎的需求大增,猪杂碎进口量增长了9%。像绝味鸭脖、周黑鸭等卤味品牌,对猪内脏、猪蹄等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一些餐饮企业表示,进口猪杂碎在品质和价格上有一定优势,所以会选择进口。然而,即便这些副产品的进口量有所增长,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近期该类产品进口规模亦呈逐步萎缩趋势。因为国内对于这些副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国内产能的增长速度,国内市场基本能够满足自身对于猪杂碎等副产品的需求。
(二)反倾销与禁运因素加剧进口收缩
9月初,我国对欧盟进口猪肉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一举措在进口猪肉市场引发强烈震荡。商务部初步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基于公司提交的答卷信息,初步裁定被抽样公司的税率分别为,西班牙里泰拉肉类公司15.6%、丹麦皇冠公司31.3%、荷兰维扬博克斯特公司32.7%,配合调查的其他欧盟公司将统一适用20.0%的税率,未配合调查的其他欧盟公司将适用62.4%的税率。这一措施使得欧盟猪肉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大幅增加,进口量预计将受到严重影响。在反倾销措施公布后,欧盟肋排作为餐饮行业备受青睐的食材,在8-9日期间,单日价格涨幅高达4000元/吨,价格飙升至37000-38000元/吨,呈现出价格每日剧烈变动的态势。依赖进口食材的卤味店、快餐店面临巨大成本压力,部分店家被迫暂时下架相关产品,或者提高售价,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进口商的订单量也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鸡肉主要进口来源国,如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先后因禽流感禁运和高额关税等因素,基本无法对华出口。巴西农业部发布报告称该国南里奥格兰德州的一家农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17000只家禽死亡或被扑杀,中国、欧盟、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已经暂缓自巴西进口鸡肉。美国由于贸易摩擦等因素,其鸡肉出口到中国面临高额关税,出口量大幅下降。阿根廷同样因为国内禽流感疫情和贸易政策的不稳定,难以维持对中国的鸡肉出口。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我国鸡肉进口渠道严重受阻,后续猪肉和禽肉进口规模或将进一步收缩。
五、市场影响与展望
(一)牛肉市场供需与价格展望
牛肉进口量的稳定增长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深刻反映出国内对牛肉需求的韧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牛肉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从消费场景来看,家庭消费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牛肉作为日常餐桌的食材,以满足家人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餐饮行业中,各类以牛肉为主打的餐厅不断涌现,如潮汕牛肉火锅、牛排自助餐厅等,进一步推动了牛肉的消费需求。
然而,价格的持续上涨也需引起重视,过高的价格可能会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当牛肉价格超出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时,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减少购买量,或者选择其他肉类替代品,如猪肉、禽肉等。这对于牛肉市场的持续发展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关注和应对。
未来,随着主要供应国的持续出口,市场供应有望保持充足。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在牛肉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和潜力,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牛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但价格走势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变化影响。国际市场上,牛肉主产国的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疫病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牛肉的产量和价格;国内需求方面,经济发展状况、消费者偏好变化、人口结构调整等因素也会对牛肉需求产生影响。因此,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猪肉禽肉市场的调整与应对
猪肉和禽肉进口的收缩,是国内产能过剩和国际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生猪和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猪肉和禽肉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而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如反倾销措施、禽流感禁运和高额关税等,进一步限制了猪肉和禽肉的进口。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相关产业应借此机会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应对市场变化。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家禽养殖企业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家禽的养殖效益和产品品质。
消费者也可能面临部分副产品供应的调整,需提前做好市场适应。随着进口猪杂碎等副产品规模的萎缩,市场上相关产品的供应可能会减少,价格也可能会出现波动。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可能需要调整购买习惯,选择其他替代品,或者接受价格的变化。
总之,当前肉类进口市场呈现牛肉增长、猪禽收缩的格局,各相关主体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以合理应对市场波动。无论是进口商、养殖企业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促进整个肉类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