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家禽疫病防控建议
2025-10-15来源:国际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温差应激: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家禽(特别是雏禽和产蛋禽)免疫力下降。
通风与保温矛盾:为保温而减少通风,导致舍内氨气、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
环境病原活跃:夏季高温高湿后,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秋季成为疾病暴发的“温床”。
候鸟迁徙:野生候鸟是禽流感(AI)、新城疫(ND)等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
依据2025年市、区两级重点动物疫病推荐免疫技术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制定或调整科学的秋季免疫程序。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新城疫(ND)等疫病免疫。
1、疫苗质量:确保疫苗来源正规,运输、储存(冷链)规范。
2、免疫操作:饮水免疫确保水质干净(去氯、无消毒剂),剂量充足;滴鼻点眼、注射免疫要操作到位,避免漏防。
3、免疫应激:免疫前后2-3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缓解应激。
防鸟防鼠:修补舍棚漏洞,安装防鸟网,定期灭鼠,防止野生鸟类和啮齿类动物传入病原。
入场消毒:大门口设置消毒池(槽),人员进入需更衣、换鞋、脚踏消毒。
舍内带禽消毒:每周2-3次,选择在中午温暖时段进行,喷雾均匀。
空舍消毒:遵循“彻底清洗—有效消毒—空舍干燥”的原则,对上一批鸡舍进行终末消毒。
3、全进全出:坚决执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日龄家禽混养,切断水平传播链条。
1、防温差:夜间适当关闭迎风面窗户,必要时使用保温设备(如暖风炉),防止“贼风”直吹鸡群。目标是使昼夜温差控制在5℃以内。
2、补充人工光照:蛋鸡在自然光少于12小时,尤其在9月下旬后,需增加人工光照1至14小时,分早晚二次补充,较为方便。而光照对肉鸡来说,只需提供便于采食、饮水的照明即可,每天光照一般为8-14小时。
3、控制密度,合理分群:根据日龄、饲养和通风条件等,一般地面散养的适宜密度为1-20日龄每平方米30-25只,21-40日龄每平方米20-15只。视日龄、鸡舍大小及时合理分群。
4、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5、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对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隔离检查。
免责声明: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