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猪价涨还是跌?近五年数据揭秘2025年国庆后生猪市场走向

2025-10-09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近五年国庆猪价态势:“节日效应”并非恒定
 
  对近五年国庆前后生猪价格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并无固定模式可循。
 
  2020年,国庆节后一周生猪价格大幅下跌,跌幅达5.93元/公斤,为近五年之最。彼时,节日消费高峰过后,市场需求迅速大幅下滑,猪肉供应过剩,致使价格急剧下行,养殖户面临价格持续走低的困境,却无能为力。
 
  2022年,市场形势发生逆转。供应偏紧成为市场主导因素,生猪价格不仅未下跌,反而上涨4.93元/公斤,打破了市场长期以来“节后必跌”的固有认知。这一变化使得养殖户受益,而消费者则需承担更高的采购成本。
 
  2024年,生猪价格波动幅度缩小至0.31元/公斤,达到五年内最低水平,市场进入“弱周期”阶段,价格走势趋于平稳,波动幅度明显减小。
 
  这些价格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供需格局的动态变化。2021年,生猪供应过剩,但由于消费市场具有较强韧性,价格仅微跌0.41元/公斤;2023年,由于产能去化不完全,节后需求减弱,价格随之下降1元/公斤。
 
  依据Mysteel的数据,近三年生猪价格走势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按照这一趋势推断,2025年国庆节后生猪价格大概率将继续保持小幅下滑态势,预计跌幅在0.5元/公斤左右。这表明“旺季不旺”的市场特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养殖户需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二、2025年节后核心要素:供应“增量”与需求“疲态”
 
  (一)供应端:千万头生猪集中出栏,规模场全力冲刺年度业绩目标
 
  四季度是生猪市场的关键“产能兑现期”,市场供应显著增加。前期养殖户补栏的仔猪已生长至出栏体重,加之规模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生产与销售目标,加快出栏节奏,使得市场生猪供应量持续攀升。
 
  据某大型养殖集团负责人透露,9月该集团出栏量环比增长15%,10月计划再增长10%,以缓解全年业绩压力。一家企业出栏量的大幅增长,足以体现整个市场供应增加的规模。这种集中出栏的情况,导致屠宰企业生猪到厂量同比增长20%,猪肉库存压力急剧增大,库存风险显著上升。
 
  (二)需求端:双节消费提振效应短暂,替代品分流市场份额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猪肉市场需求出现短暂增长,礼盒装猪肉成为热门礼品,餐饮行业猪肉采购量也有所增加。然而,这一消费热潮持续时间较短,节日过后,市场需求迅速恢复至常态。
 
  更为关键的是,禽肉、牛羊肉等猪肉替代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鸡胸肉批发价同比下降12%,牛羊肉均价回落5%,使得消费者在肉类消费选择上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某商超采购经理表示,节后猪肉销量环比下降30%,而禽肉销量上涨20%,充分反映出猪肉市场份额被替代品分流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猪肉市场要重新占据主导地位,面临较大挑战。
 
  三、屠宰开工率的显著变化:节前高位运行与节后迅速收缩
 
  国庆前后,屠宰企业开工率呈现出明显的“节前节后两重天”态势。
 
  节前,为满足节日期间市场对猪肉的旺盛需求,屠宰企业加大屠宰量,开工率迅速上升。2024年国庆节前一周,屠宰企业开工率飙升至33.09%,生产车间机器运转频繁,工人全力投入生产,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这一举措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判与积极应对,充分认识到节日期间猪肉市场的重要性。
 
  节后,开工率迅速下降。2024年节后一周,开工率大幅回落至27.06%,降幅达6.03个百分点。2022年节后开工率跌幅更为显著,达到9.77%,为近五年最大跌幅。企业纷纷削减产能,减少屠宰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急剧减少。
 
  2025年,由于中秋与国庆双节重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放大,节前开工率提升至35%,达到近年来新高。随着节日结束,需求减弱,预计开工率将小幅下滑至30%-35%。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行情不稳定,企业为避免库存积压,选择维持中等开工率,以平衡生产与市场需求。
 
  从数据来看,开工率的大幅波动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节前需求旺盛,企业增加生产;节后需求减弱,企业降低开工率以控制成本、减少损失。这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策略,是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维持运营的必要手段。
 
  四、后市展望:供需博弈下的价格波动趋势
 
  展望四季度,生猪市场供需矛盾不断积累,犹如被紧密封闭的“压力锅”,随时可能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上海钢联预测,四季度生猪价格将在6.0-6.7元/斤区间波动,猪肉价格则在16.0-17.4元/公斤,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市场看跌预期较强。
 
  这背后主要存在三大核心矛盾:
 
  产能去化不彻底: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持续为市场提供生猪供应,导致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尽管养殖户已感受到市场压力,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部分养殖户仍持观望态度,不愿轻易淘汰母猪,使得产能去化进程缓慢。
 
  消费提振乏力:随着居民饮食结构日益多元化,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已降至55%。虽然季节性腌腊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猪肉消费,但这种拉动作用较为短暂,难以改变整体消费疲弱的局面。此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禽肉、牛羊肉等低脂肪、高蛋白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挤压了猪肉消费市场。
 
  成本支撑弱化:饲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随之降低。这虽然减轻了养殖户的成本压力,但也削弱了价格下跌时的成本支撑。企业在价格下跌时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价格难以出现以往的大幅反弹。过去,价格下跌时养殖户可能通过压栏惜售减少亏损,促使价格回升;但现在,成本降低使得企业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价格低迷,不会轻易采取压栏措施,市场供需关系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调整。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处于艰难的“出栏决策期”。集中出栏会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压栏惜售则面临疫病风险和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一旦发生疫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压栏期间,饲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也会加重养殖户负担。
 
  行业分析师建议,养殖户应合理控制存栏量,密切关注二次育肥动态,避免盲目跟风。养殖户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出栏计划,避免受市场情绪影响。同时,要高度关注二次育肥情况,因为二次育肥行为会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较大影响。二次育肥户大量补栏会导致短期内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涨;集中出栏则会造成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跌。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因素
 
  回顾近五年国庆前后生猪市场的发展变化,传统的“逢节必涨”规律已被市场的复杂性打破。从价格的无序波动到供需关系的微妙转变,生猪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2025年,生猪市场供应端的“增量”与需求端的“疲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市场的严峻形势。规模养殖企业的理性出栏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而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变化则使得猪肉需求增长面临更大挑战。
 
  市场价格的每一次波动、开工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传递着市场信号。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这些信号犹如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只有准确把握这些信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发展路径。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供需基本面始终是决定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深入分析供需关系,紧跟市场动态,是在生猪市场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