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调减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我国年出栏生猪约7亿头,占全球总出栏量的一半。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比约60%,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当前,在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后,生猪产能调控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全国正在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计划利用半年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以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这一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相比去年年末的高点已经减少37万头。这意味着产能正从调控绿色合理区域105%的上限逐步回调,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
产能调控的及时性得益于前期的精准预警。自去年9月起,农业农村部就针对今年春节后可能出现的猪价季节性下跌提前发出预警,持续发布产能过剩提示,开展逆周期调控。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的指导,有效抑制了养殖场(户)在盈利期盲目扩产的冲动。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彦华表示,结合PSY水平提升情况,河南省及时将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同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提醒广大养猪场(户)降低出栏体重、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
大型猪企带头响应
规模化养殖企业在产能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超过70%,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占比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牧原集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正在积极落实产能调减计划。据牧原集团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介绍,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减少了19万头。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
这一减产规模意味着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将被削减,对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除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外,牧原还积极降低出栏体重,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并自6月起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
温氏等头部企业也积极响应号召,将出栏均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王爱国指出,面对猪价下行,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双节后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
中秋国庆双节或成猪价转折点。尽管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但多重利好因素有望推动猪价企稳回升。
农业农村部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再加上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需求将再次提振猪肉消费,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行业持续盈利为应对调整提供缓冲。据统计,自2024年5月至2025年7月,生猪养殖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今年前7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108元。持续的盈利使得头部企业现金流得到补充,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今年上半年,牧原盈利107.70亿元,海大盈利26.39亿元,一些前期破产重整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生产效率提升也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专家预计全年PSY将增加0.5头以上,同时饲料价格低位运行,有利于行业继续保持盈利。
朱增勇建议:“大型猪企应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中小养殖户则应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