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后蛋价涨不动了?10月鸡蛋市场或延续弱势,但下跌空间有限

2025-10-05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9月蛋价呈现“过山车”态势:旺季冲高后理性回落
 
  (一)中秋备货推动价格上扬,月内涨幅超11%后遇冷
 
  9月鸡蛋价格走势呈现出典型的“节前冲高—节后回落”特征。相关数据表明,截至9月28日,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为3.51元/斤,相较于9月1日上涨11.43%,但较9月16日高点回落6.90%。中秋前夕价格走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开学、月饼厂集中备货引发的需求脉冲,同时高温致使中小散户产蛋率短期内下降,河北、山东等地一度出现“抢货潮”,红蛋批发价突破3.8元/斤。
 
  然而,9月中旬之后市场情绪迅速转变。随着中秋备货结束,食品厂订单骤减40%,贸易商出于对高价接盘风险的担忧,普遍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策略,华北地区贸易商库存从15天压缩至7天。与此同时,冷库蛋集中出库(河南、江苏库存蛋占比超30%),以低于鲜蛋10%-15%的价格冲击市场,导致价格快速回落,形成“旺季不旺”的局面。
 
  (二)区域分化加剧,粉蛋走势拖累红蛋
 
  南北市场呈现出“红强粉弱”格局:北京、广东等红蛋主销区均价为3.6-3.8元/斤,而湖南、湖北粉蛋产区因库存压力,局部价格跌至3.3元/斤,粉红价差缩至0.2元/斤,创下年内新低。山东某加工厂负责人表示:“粉蛋库存高、流通慢,下游更倾向于采购性价比高的红蛋,致使粉蛋被动降价去库存。”这种结构分化不仅反映出市场对不同品种的偏好差异,也进一步加大了整体价格的回调压力。
 
  二、供需基本面:供应高位“压制”需求疲软
 
  (一)供应端:存栏量处于13亿羽历史高位,产蛋率稳步回升
 
  尽管9月淘汰鸡出栏量环比增加10%,但在产蛋鸡存栏量仍达13亿羽,处于近三年同期高位。卓创资讯数据显示,450日龄以上老鸡占比15%,超期服役现象较为普遍,加上6-7月补栏的鸡苗集中开产(新开产蛋鸡占比20%),日均新增产量超2000吨。随着天气转凉,蛋鸡产蛋率从夏季的85%回升至92%,大码蛋占比突破60%,而食品厂对大码蛋的拒收率达15%,进一步加剧了现货市场压力。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断档”,替代品分流作用显著
 
  中秋过后,需求主力回归家庭日常采购,但受猪肉低价(全国均价17元/公斤)、蔬菜价格回落影响,鸡蛋替代效应凸显,南方多地家庭采购量下降10%-15%。北京新发地市场监测显示,国庆前一周鸡蛋销量环比下降20%,商户日均出货量不足200箱,较去年同期减少30%。同时,学校、企业食堂假期停购,集体需求阶段性“缺位”,导致市场呈现“供需双弱”格局,仅依靠贸易商低频次补货维持市场运转。
 
  三、10月走势展望:以弱势震荡为主,下跌空间有限
 
  (一)短期:补货需求与供应微降形成博弈态势
 
  10月上旬,鸡蛋市场将进入补货需求与供应微降的博弈阶段,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区域表现来看,东北、华北低价区价格有望出现技术性反弹,预计涨幅在0.1-0.2元/斤。这主要得益于国庆旅游消费对餐饮类需求的带动,北京、上海等地快餐店鸡蛋采购量增加5%-8%,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9月鸡苗补栏量环比下降12%,预示着10月新开产蛋鸡数量减少,供应端边际收紧,为价格反弹提供支撑。
 
  然而,华南、华东高价区则面临冷库蛋抛货的压制,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冷库蛋的大量出库,使得市场供应过剩,价格难以维持高位,预计将向3.6元/斤靠拢。这一价格调整不仅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冷库蛋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二)中期:存栏高位决定价格中枢难以抬升
 
  从供需结构的宏观角度分析,10月在产蛋鸡存栏量仍将维持在12.8-13亿羽的高位,远超12亿羽的均衡水平,这无疑给市场带来较大的供应压力。且400日龄以下蛋鸡占比达85%,处于产蛋高峰期,日均产量稳定在16万吨以上,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局面。
 
  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若无大规模淘汰(周度淘汰量需超1200万只),10月蛋价难以突破3.6元/斤。”而需求端缺乏节日提振,食品厂订单量同比减少25%,终端消费难有实质性突破,价格易跌难涨。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中枢难以向上移动,蛋价将在低位徘徊,养殖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三)长期:产能去化进度是关键变量因素
 
  当前养殖利润压缩至0.3元/斤,若10月蛋价持续低于3.5元/斤,将促使中小散户加速淘汰老鸡。历史经验表明,当淘汰鸡价格跌破4.5元/斤(当前红鸡4.63元/斤、粉鸡3.95元/斤),月淘汰量每增加10%,1-2个月后存栏量将下降1%-2%,进而支撑价格企稳。因此,10-11月能否形成“淘汰量增加—供应减少—价格止跌”的正反馈机制,成为市场能否筑底的核心关注点。
 
  产能去化进度不仅关系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也直接影响蛋价走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产能去化是缓解供应压力、稳定蛋价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的产能调整,才能实现市场供需平衡,为蛋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养殖户应“以稳为主”,消费者可逢低采购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应优先淘汰450日龄以上老鸡(产蛋率低于80%),避免出现“蛋价跌、淘鸡更跌”的双重损失;同时控制补栏节奏,观望产能去化效果。有条件的养殖户可探索“鸡蛋期货+保险”模式,锁定3.5-3.7元/斤的销售价格,降低价格风险。
 
  消费者则可利用短期低价窗口期采购鲜蛋,但需警惕3元/斤以下的低价蛋(多为冷库蛋或老鸡蛋),可通过观察蛋壳光泽、蛋黄弹性辨别品质。家庭采购建议控制在一周用量,避免囤积导致变质浪费。
 
  2025年的鸡蛋市场正经历“产能过剩—被动去化—重新平衡”的周期调整,短期的价格低迷是行业出清的必然过程。只有当存栏量实质性下降、供需结构深度优化后,蛋价才能迎来真正的反转机遇。在此之前,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方能在周期轮回中把握先机。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