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递:双节备货尾声,蛋价“旺季不旺”呈现疲态
(一)现货价格高位回落,悲观情绪加剧
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渐近尾声,鸡蛋市场并未如预期迎来“金九银十”的繁荣行情。截至9月26日,全国主产区平均蛋价为3.65元/斤,主销区蛋价为3.61元/斤,较中秋前的阶段性高点显著回落,跌幅达4.7%。此前持续上涨的蛋价,目前已进入高位回调阶段。
其中,河北馆陶粉蛋价格已降至3.11元/斤,逐渐逼近2020年国庆后的低点3.23元/斤,引发市场对后续走势的担忧。从区域数据来看,主产区超六成地区蛋价已跌破3.5元/斤,市场价格防线逐步松动。贸易商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采购态度越发谨慎,观望氛围浓厚。这种谨慎态度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当日全国超80%产区蛋价下跌,价格下滑态势迅速扩散,整个鸡蛋市场笼罩在下行压力之下。
(二)期货盘面领跌,基差修复压力显著
鸡蛋期货市场同样未能幸免,主力合约2511收盘3075元/500千克,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7元,跌幅为1.19%,在整个期货板块中领跌。期货盘面的走弱,不仅体现了市场对短期鸡蛋价格的看空预期,也反映出行业对未来供需关系的忧虑加剧。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主力合约较现货贴水130元,这一差值创下近两个月来的最大基差。较大的基差给市场带来沉重的基差修复压力。持仓量也在持续减少,当日减少1.2万手,资金撤离迹象明显。这表明投资者对鸡蛋期货的信心下降,纷纷选择获利了结或暂时离场观望,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市场对节后需求回落的担忧已不再是单纯预期,而是通过资金流向和价格波动得到了切实体现。
二、供需透视:存栏高位与需求疲弱并存,基本面矛盾激化
(一)供应端:存栏13亿只形成重压,去产能进程艰难
存栏量处于五年高位:在供应端,鸡蛋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Mysteel统计数据显示,9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高达13亿只,连续12个月高于近五年均值,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制。5月补栏的3981万羽鸡苗(占全国50%)已集中进入开产期,每日为市场带来超过1000吨的新增鸡蛋产量,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局面。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近五年同期存栏量平均在12.5亿只左右,今年存栏量超出均值4%,处于近五年高位区间。这意味着市场鸡蛋供应量远超正常水平,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从存栏量月度变化趋势来看,自年初以来,存栏量一直维持高位震荡上行态势,预计9-12月存栏量还将保持在13.5亿只以上。如此庞大的存栏基数,给后续蛋价走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淘鸡博弈陷入胶着:在淘汰鸡市场,屠宰厂与养殖户之间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且陷入僵持。由于终端走货缓慢,鸡肉需求不旺,屠宰厂库存高企,利润亏损达15%。在此情况下,屠宰厂为降低成本、减少亏损,选择限产限量,对淘鸡采取压价收购策略。而养殖户对当前淘鸡价格不满,惜售情绪强烈。他们期望蛋价未来回升或淘鸡价格上涨后再出手,因而纷纷观望。这种僵持导致淘汰鸡日龄不断上升,已涨至497天,较正常淘汰日龄延长20天。周度淘鸡量仅为1761万只,较预期减少12%,去产能进度滞后20%。例如,山东地区某大型屠宰厂原本计划每日收购淘鸡5万只,但实际收购量不足3万只,产能利用率仅为60%;河南地区养殖户老张持有5000只适淘老鸡,因价格不理想一直不愿出售,导致老鸡继续占用养殖资源,增加养殖成本。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消退,终端消费呈现“量价双弱”态势
备货未达预期:中秋、国庆双节作为鸡蛋消费传统旺季,本应成为拉动蛋价上涨的重要动力,但今年备货情况远不及预期。食品厂作为鸡蛋重要采购方,中秋备货量同比减少18%。不少食品厂表示,由于市场需求不明朗以及对后期蛋价走势担忧,不敢像往年一样大量囤货,而是采取谨慎采购策略以降低库存风险。商超补货量同样欠佳,仅达到去年的70%。在全国代表销区,周销量为7685吨,处于历年同期中低位水平。家庭采购方面,受猪价低位(15.57元/公斤)影响,猪肉作为鸡蛋替代品,价格优势使许多家庭采购食材时更倾向于猪肉,导致鸡蛋家庭采购量同比减少10%。在北京某大型商超,鸡蛋促销活动力度不断加大,但销量依然不佳,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额下降15%。
餐饮需求疲软:餐饮行业作为鸡蛋另一大消费领域,今年需求表现疲软。8月餐饮收入同比仅增长2.1%,增速明显放缓。团膳、食堂等集体采购渠道采购量下降15%,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导致餐饮行业客流量减少,鸡蛋需求随之降低。此外,蔬菜价格低位(寿光指数127.75)使鸡蛋替代效应减弱。在食材选择上,餐饮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蔬菜,进一步压缩鸡蛋市场份额。以某连锁餐饮企业为例,其菜单中原本以鸡蛋为主要食材的菜品销量同比下降20%,企业不得不调整菜单,减少鸡蛋使用量,增加蔬菜比重。终端市场消化能力显著低于预期,鸡蛋需求端面临较大压力。
三、库存压力:50%冷库蛋待出库,鲜蛋市场新增“堰塞湖”
(一)冷库蛋出库受阻,周期延长至11月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鸡蛋市场冷库蛋走货情况不理想,给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场带来更大压力。通常中秋期间是冷库蛋销售黄金时期,大量冷库蛋会在此时间段集中出库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然而今年冷库蛋走货速度明显放缓。根据Mysteel统计数据,仅有50%的冷库蛋成功出库,剩余50%仍积压在冷库中无法顺利进入市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食品厂作为冷库蛋主要采购方之一,今年订单量大幅缩减。受市场需求疲弱、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食品厂对未来市场预期较为悲观,因此纷纷减少冷库蛋采购量以降低库存风险。另一方面,贸易商对当前市场形势持谨慎态度,观望情绪浓厚。他们担心后期蛋价继续下跌导致手中冷库蛋贬值,所以采购时格外小心,不敢轻易大量囤货。这使得冷库蛋销售渠道进一步收紧,剩余冷库蛋走货极为缓慢。
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冷库蛋库存总量已达32万吨,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字。如果这些冷库蛋在11月份集中出库,将对鲜蛋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按照市场正常需求情况计算,11月集中出库的冷库蛋将挤占20%的鲜蛋需求空间,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压力,导致蛋价面临更大下行风险。
(二)生产流通环节库存双双增加
除冷库蛋库存压力外,鸡蛋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库存也呈现双增态势。在生产端,养殖户面临鸡蛋销售不畅困境,导致库存不断积压。据统计,当前生产端库存天数已达到0.91天,较上月增加8%。这意味着养殖户手中鸡蛋积压情况愈发严重,资金周转受到较大影响。
在流通端,贸易商同样面临库存压力。由于市场需求疲软,贸易商销售速度放缓,手中鸡蛋难以快速出手,导致库存不断增加。目前流通端库存天数为0.99天,较上月增加12%。为应对这种情况,贸易商普遍采取“随销随采”策略,不敢大量囤货。他们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只有在有实际销售订单时才进行采购,以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
这种生产和流通环节库存双增情况,反映出市场对后期鸡蛋价格的强烈看跌预期。从市场传导机制来看,库存压力正从上游生产端逐渐向下游流通端传导,整个产业链都面临较大压力。若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缓解,将会对鸡蛋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四、历史对比:2025与2020年,相似周期下的破“3”风险
(一)供需结构高度相似,破“3”概率超60%
回顾2020年,国庆后的鸡蛋市场陷入低迷。当时,全国主产区蛋价因存栏高位、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一路下跌至3.23元/斤,创下当年价格低点。如今,2025年的鸡蛋市场似乎在重演2020年的情况。当前河北粉蛋价格已提前破“3”,降至3.11元/斤,给市场敲响警钟。
从供需结构来看,2025年与2020年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存栏量方面,2025年9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为13亿只,比2020年同期高出4.8%。庞大的存栏量使市场鸡蛋供应持续处于高位,给蛋价带来巨大下行压力。而在需求端,食品厂备货量大幅减少。2025年中秋期间,食品厂备货量同比2020年低15%,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疲软,消费者对鸡蛋消费意愿不高,导致食品厂对鸡蛋采购量相应减少。
若节后需求无明显改善,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情况分析预测,主产区蛋价破“3”概率高达65%。一旦蛋价破“3”,很可能创下近五年同期新低。这对整个鸡蛋市场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养殖户将面临更大经济压力,许多中小养殖户甚至可能面临亏损;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短期内可能享受到价格低廉的鸡蛋,但从长远看,蛋价持续低迷也可能影响鸡蛋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二)成本支撑失效,养殖利润快速收窄
成本与利润是养殖户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鸡蛋产业的关键。当前,单斤鸡蛋成本为2.81元/斤,主要包括饲料成本、鸡苗成本、养殖设备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等。其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达到65%。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鸡蛋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在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蛋价下跌使养殖利润快速收窄。目前,养殖利润仅为0.45元/斤,较上月缩水60%。这意味着养殖户收入大幅减少,养殖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
若蛋价跌破3元/斤,情况将更为严峻。据统计,届时60%的中小散户将陷入亏损状态。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散户可能被迫采取淘鸡措施以减少损失。然而,规模化养殖场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淘汰日龄弹性大,可能会选择继续观望,等待市场行情好转。这将导致去产能进程滞后于市场预期,市场鸡蛋供应量依然难以有效控制,蛋价也难以在短期内回升。如此一来,整个鸡蛋市场将陷入恶性循环,养殖户困境将进一步加剧。
五、后市研判:节前下跌仅是开端,节中节后或现低价
(一)短期(1-2周):备货结束,蛋价加速回落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备货结束,鸡蛋市场将迅速进入需求相对疲软阶段。从历史数据来看,双节后终端需求往往会出现明显真空期。学校、单位等集体消费场所停餐,使得鸡蛋日均消费减少约20%。以北京某高校食堂为例,节前每日鸡蛋采购量为500千克,节后降至400千克,降幅达20%。这一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出学校、单位停餐对鸡蛋消费的直接影响。
屠宰厂开工率也会在节后大幅下降。由于鸡肉消费需求减少,屠宰厂对淘鸡消化能力骤减,开工率下降至60%。这不仅导致淘鸡价格下跌,也使养殖户淘汰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影响整个鸡蛋市场供应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鸡蛋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而需求却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提升,蛋价下跌趋势愈发明显。预计10月上旬,主产区蛋价将跌至3.3-3.5元/斤,河北、河南等产区甚至可能下探至3-3.2元/斤,创下2023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二)中长期:供强需弱格局难改,四季度仍面临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鸡蛋市场供强需弱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改变。虽然9月补栏量同比减少8%,但当前13.5亿只的高存栏量预计将维持至2026年1月。庞大的存栏基数使市场鸡蛋供应持续处于高位。在需求端,若无超预期利好因素出现,如生猪价格反弹带动鸡蛋消费、极端天气影响蛋鸡产蛋率等,蛋价将很难突破3.8元/斤的压力位。
业内普遍预计,2025年四季度蛋价或较三季度均价再下跌10%-15%。这意味着养殖端将面临更大经济压力,需做好长期亏损准备。以山东某规模化养殖场为例,三季度每斤鸡蛋利润为0.3元,若四季度蛋价下跌15%,则每斤鸡蛋利润将降至0.1元,甚至可能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场需通过优化养殖成本、调整存栏结构等方式应对市场挑战。
(三)操作建议
养殖户:对于养殖户而言,趁短期反弹淘汰500天以上老鸡是降低存栏密度、减少成本压力的有效举措。在蛋价下跌市场环境下,老鸡产蛋效率较低且养殖成本较高,及时淘汰老鸡可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合理控制存栏量,避免过度养殖导致供应过剩,也是养殖户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贸易商:贸易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应严格控制库存,采取“日结日清”策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由于蛋价走势不明朗,库存积压可能导致贸易商面临较大损失。通过“日结日清”策略,贸易商可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调整采购和销售计划,降低库存风险。此外,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也是贸易商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手段。
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期货市场提供了一定投资机会。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建议逢反弹做空2511合约,目标价位设定为3000元/500千克,止损位设置在3150元。这一操作策略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通过做空期货合约,投资者可在蛋价下跌市场中获得收益。但需注意,期货投资具有较高风险性,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经验谨慎操作。
结语:产能出清“攻坚战”打响,蛋市静待周期拐点2025年的“金九”蛋市,以“旺季不旺”印证了“供强需弱”的现实状况。当3.65元/斤的暂稳态势被打破,当50%的冷库蛋成为高悬的压力,蛋市正经历一场必要的“产能出清战”。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升养殖效率,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周期拐点中占据主动。毕竟,在鸡蛋市场的周期轮回中,生存机会不属于盲目乐观者,而属于能精准把握供需脉搏的清醒者。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