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趋势剧变:从“升级狂欢”到“性价比至上”
(一)黄金时代:2016-2021年的消费升级红利
在2016-2021年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居民财富持续积累,消费行业迎来显著的品质升级浪潮。在此阶段,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功能,对品质与品牌的追求显著提升。绝味食品敏锐洞察这一趋势,凭借有效的市场策略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大规模万店扩张计划,其门店广泛布局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圈与社区。同时,在产品层面不断向高端化探索,从原料精选到独特卤制工艺,均进行了深入投入,成功塑造中高端卤味品牌形象。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绝味食品市值于2021年攀升至600亿元。与之相比,周黑鸭市值约200亿,煌上煌市值仅80亿,绝味以明显优势成为卤味行业龙头企业,市值远超周黑鸭与煌上煌之和。同期,鸭脖价格从过去的15元/斤上涨至25元/斤左右,尽管价格上升,但消费者购买意愿依然强劲。门店数量在此期间突破1.3万家,成为消费升级时代即时零食行业的成功范例。
(二)拐点已至:2021年后的消费降级冲击
2021年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转折点,消费降级趋势逐渐显现。经济环境变化促使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往愿意为品牌溢价支付费用,转变为更加关注商品的性价比以及情绪价值的投入产出比。
这一转变在绝味食品的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绝味明确指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非计划性购买减少”。数据显示,2024年绝味的客单价同比下降3%,尽管降幅看似不大,但背后是销量持续下滑的严峻现实,其销量已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更是达到6年新低。这清晰表明,在消费降级背景下,绝味过往不断提高鸭脖价格的策略,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陷入“价格越高、销售越难”的困境。
二、财务迷局曝光:5年少计7亿收入的“反向造假”
(一)罕见的“反向操作”:少计收入引发ST危机
2025年9月19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在2017-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五年间少计营业收入累计达7.24亿元,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此消息披露后,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
与常见的上市公司为提升市值、吸引投资者而虚增收入与利润的行为不同,绝味食品少计收入的做法十分罕见。在加盟门店数量快速扩张阶段,装修业务收入本应是公司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上市初期到2021年,绝味中国大陆门店数量从不足万家迅速增长至13714家,五年间净增超6000家。正常情况下,加盟门店的集中扩张应带动装修业务收入同步增长,但这部分收入却在财务报表中缺失。
更为严重的是违规操作细节。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用于处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资金流转,完全绕过上市公司正规核算体系,进行资金的体外循环。这种行为严重违反财务规范,极大破坏了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直至2022年新财务团队接手,才发现这一长期存在的财务漏洞,使问题得以暴露。
(二)监管后果与市场震动
湖南证监局迅速采取措施,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公司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20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和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作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被警告并罚款150万元和100万元,此次处罚共计850万元。
资本市场对此消息反应强烈,公司股票于9月22日停牌1天,9月23日起正式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绝味”,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变为5%。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下跌15%,众多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曾经被视为消费行业明星企业的绝味食品,陷入信任危机。
投资者对绝味食品少计收入的动机产生质疑。是为隐藏利润,以便在后续年份平滑业绩,营造业绩稳定增长的假象?还是背后存在更为复杂的利益输送问题,导致这部分收入被故意隐瞒?这种绕过上市公司核算体系的资金体外循环操作,难免引发对个人谋取私利的猜测。而审计机构此前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也使投资者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机制产生怀疑,公司信誉受到严重损害。
三、业绩滑坡真相:门店崩塌与模式失效
(一)门店“缩水”背后的连锁反应
绝味食品通过加盟扩张模式在市场中快速发展,门店数量曾是其在卤味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2023年,绝味门店数量达到近1.6万家的峰值,当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绝味鸭脖的招牌。然而,这一繁荣局面未能持续,从2024年开始,绝味门店数量大幅减少,2024年上半年净关店981家。到2025年,第三方数据显示其门店不足1.1万家,与2023年的峰值相比,减少超过30%。
门店数量的急剧下降给绝味食品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最直接的是加盟收入大幅下滑。2024年,绝味食品的加盟批发收入同比下降13.16%,而这一板块在其营收中占比高达73.5%,是公司营收的核心支柱。核心板块受到压力,公司整体营收必然受到严重影响。门店数量减少,产品的铺货范围和销售渠道大幅缩小,消费者购买绝味产品的便利性降低,导致许多潜在客户流失。
(二)行业对比:周黑鸭改革VS绝味迷失
同样作为卤味行业的重要企业,周黑鸭在面对市场变化时,采取了与绝味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市场环境转变的压力下,周黑鸭积极进行改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业绩触底反弹。2025年上半年,周黑鸭净利润大幅增长228%,成为行业亮点。其改革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直营转加盟”的模式转变,充分利用加盟商的资源和优势,快速拓展市场;二是推出低价产品,精准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如推出10元以下的无包装单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相比之下,绝味食品仍坚持20-30元的高价产品策略,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绝味的高价产品逐渐使消费者产生顾虑。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下降,营收为28.2亿,同比下降15.57%;净利润1.75亿,同比下降40.71%。这种明显的对比,凸显出绝味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在市场变革中逐渐失去方向,与周黑鸭的差距逐渐拉大。
(三)预制菜模式的双刃剑
绝味食品作为标准化预制卤味的代表,在享受预制菜模式带来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预制卤味高盐、加工食品的属性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西贝等品牌预制菜舆情事件的影响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受到冲击,这种负面情绪也波及到绝味的预制卤味产品,进一步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从销售数据来看,2024年绝味鲜货产品收入下降19.15%,与之相反,低价包装产品收入增长16.31%,这一降一升清晰反映出消费分层现象的加剧。消费者在购买卤味时,更加注重健康与价格的平衡,绝味若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更大困难。
四、估值重构:从“成长神话”到“逆境反转”
(一)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在消费趋势转变、财务问题暴露以及业绩持续下滑的多重影响下,绝味食品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急剧恶化,曾经的“成长神话”逐渐破灭,当前正面临估值重构的严峻挑战。
曾经,绝味食品凭借在卤味行业的龙头地位和快速增长的业绩,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市值一度飙升至600亿高位,深受投资者追捧。然而,目前市值已大幅缩水至不足百亿,蒸发超过500亿。这一巨大差距反映出市场对绝味食品未来发展信心严重受挫。
从估值指标来看,其PE(TTM)降至25倍,与卤味行业均值41倍相比,明显偏低。这表明市场对绝味食品的盈利预期大幅下降,不再愿意给予其较高的估值溢价。外资行的态度进一步印证这一点,花旗银行在8月28日的报告中,将绝味食品的目标价直接看低至9元,这一目标价相较于当前股价有较大下跌空间,向市场传递出强烈的负面信号。瑞银也下调了2025-2027年的盈利预期,认为绝味食品的渠道调整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业绩大幅改善。这些外资行的集体看空,反映出市场对绝味食品在渠道调整、品类创新等关键领域的观望态度,市场在等待绝味食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证明其仍有重新崛起的潜力。
(二)破局点何在?
面对当前困境,绝味食品若要实现逆境反转,需在产品、渠道和情绪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变革,寻找新的增长突破点。
在产品端,绝味食品急需推出价格亲民的引流单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例如,可以推出10-15元的“散装鸭脖”,满足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打造“素菜组合”,将卤制的莲藕、海带、土豆片等素菜搭配在一起,既丰富产品品类,又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这些低价单品可对标便利店的即食零食,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进店购买,进而带动其他产品销售。
渠道方面,绝味食品不应再盲目追求门店数量扩张,而应聚焦现有门店的单店提效。可借鉴蜜雪冰城“区域高密度+供应链赋能”的成功模式,在重点区域集中布局门店,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强对加盟商的培训和支持,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配送效率,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商圈或社区,增加门店密度,通过统一的配送和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情绪价值方面,绝味食品需要深入挖掘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通过场景化的产品设计,与年轻群体的情绪消费相结合。比如,推出“露营卤味套餐”,将鸭脖、鸭翅、鸡爪等产品与野餐垫、一次性餐具等搭配在一起,满足年轻人在露营时的美食需求;还可以打造“深夜追剧礼盒”,包含多种口味的卤味和饮料,让消费者在追剧时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通过这些场景化产品,绝味食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年轻群体生活,增强品牌粘性,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结语:绝味的“中年危机”给消费品牌的警示绝味食品从曾经的卤味行业领军企业到如今深陷ST危机,这一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消费升级退潮与企业战略僵化的影响。曾经成功的“万店扩张”战略在消费降级的现实面前遭遇困境,长期隐藏的“财务迷局”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使得曾经被视为行业标杆的绝味食品陷入“增长乏力、估值受压”的困境。
对于整个消费品牌领域而言,绝味的经历既是重要警示,提醒企业需警惕“高端化成瘾”与“数据造假”的风险,也是启示,表明在当前性价比为王的时代,只有坚持“产品务实、财务透明、模式灵活”的原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必须认识到绝味食品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门店收缩速度可能超出预期,进一步压缩市场份额和营收空间;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高悬的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品牌声誉造成毁灭性打击;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将持续增加成本压力,压缩利润空间。在这场充满挑战的逆境反转过程中,绝味食品能否突破困境,重回巅峰,值得持续关注。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