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上最严产能调控落地:100万头母猪调减目标剑指供需失衡
(一)政策核心:从“口头引导”到“量化执行”
2025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释放出重要信号。会议要求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5家头部猪企,在当年年底前合计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促使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前的4066万头降至3950万头,以回归《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所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区间。这是自5月“禁止二次育肥”、7月“降重控量”之后,政策层面首次以明确量化指标推动产能去化,对于未达标的企业,将实施停发补贴、停止信贷等刚性约束措施。
(二)调控组合拳:三箭齐发重塑产业生态
能繁母猪“精准瘦身”:要求企业淘汰胎次≥7胎的低产母猪。牧原股份率先响应,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0万头压减至330万头;新希望、温氏等企业同步暂停新增母猪引种。
出栏体重“红线管控”:将标猪出栏体重严格控制在120公斤以内,严禁“压栏增重”,违反者将限制检疫备案,预计此措施可减少3%-5%的阶段性供应。
资金端“紧箍咒”:银行停止向新建猪场发放贷款,存量贷款仅可用于饲料采购,从源头上切断产能扩张的资金来源。
二、猪价跌穿成本线:产能过剩下的行业阵痛
(一)供需失衡加剧价格低迷
进入2025年,生猪市场呈现出价格持续下行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上旬外三元生猪均价仅为13.7元/公斤,与2024年同期相比,跌幅高达30.8%。在河北、黑龙江等生猪养殖主产区,价格已逼近13元/公斤的养殖成本线。据行业调研,超过60%的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仔猪市场价格同样大幅下跌,30斤外三元仔猪成交价低至180元/头,较去年同期暴跌40%,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低迷,也体现出市场对远期行情的悲观预期。养殖户补栏意愿降至极低水平,对未来市场发展充满担忧。
(二)产能“堰塞湖”亟待疏通
造成猪价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66万头,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中规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出4.2%。同时,母猪生产效率有所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6头提升至28头,这使得实际生猪供给能力反而增加了3%。卓创资讯数据表明,2024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80万头的峰值,按照生猪约10个月的繁育周期推算,对应2025年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加8%,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同步增长。
此外,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也形成了一定冲击。2025年1-7月猪肉进口量为62.64万吨,同比增长4.11%,进口猪肉的持续涌入,使原本供大于求的鲜品市场形势更为严峻。国内养殖户在“国产过剩+进口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处境艰难,产能过剩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调控措施加以解决。
三、头部企业率先“破冰”:从规模扩张到效率竞争
(一)龙头企业的“三降一停”策略
在行业变革过程中,头部猪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行“三降一停”策略,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效率竞争。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在降低母猪规模方面目标明确,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362万头降至330万头,精准淘汰低产低效母猪,预计PSY将提升至32头。新希望自2023年起,能繁母猪存栏基本保持零增长,通过精准的母猪评估体系,淘汰胎次过高、繁殖性能差的母猪,目标是将PSY稳定在30头以上,以提高整体母猪群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在出栏体重方面,牧原生猪均重已从125公斤压减至120公斤,通过优化育肥阶段的饲料配方与饲喂程序,提高饲料转化率。新希望长期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18-120公斤,利用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控制每头猪的采食量,将料肉比降至2.5以下,在保证肉质的同时,降低养殖成本。
为避免投机交易对市场的干扰,牧原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建立“屠宰厂直供”体系,从源头上切断价格炒作链条,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新希望严格遵循国家政策,通过销售部门向客户发布通知,严禁市场投机行为,确保生猪流向终端消费市场。
在新增产能方面,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均明确表示“短期内不新增母猪”,2025年资本开支同比下降25%,将资金重点投入到现有产能的效率提升上,如升级智能化养殖设备、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实现降本增效。
(二)中小散户加速出清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低迷的双重影响下,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据行业数据,存栏500头以下的散户亏损面已达70%,9月仔猪补栏量同比下降40%,大量散户因无法承受亏损压力而被迫退出。与头部企业相比,中小散户缺乏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能力,头均成本较头部企业高出1.5元/公斤,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抗风险能力,市场占有率有望从28%提升至35%。以牧原为例,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智能化养殖技术,将养殖成本降至11元/公斤以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四、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与长期筑底的双重考验
(一)短期(1-2个月):政策阵痛期延续
展望未来1-2个月,生猪市场将继续面临政策调控与供需失衡的双重压力。9月生猪出栏计划量同比大幅增加17%,集团猪企加速出栏以回笼资金,散户恐慌抛售,市场供应大幅增加。同时,中央储备冻猪肉持续投放,每月超3万吨储备肉进入市场,进一步压低价格预期,猪价可能下探至13元/公斤,养殖户亏损状况加剧。
不过,政策层面明确的“100万头减产任务”,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虽然短期内难以改变供应过剩的局面,但相当于冻结未来6个月1500万头生猪供给,有助于遏制市场过度悲观情绪。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家庭聚餐、餐饮消费需求回升,可能引发阶段性反弹行情,预计猪价有0.5-1元/公斤的上涨空间,为养殖户提供短暂的喘息机会。
(二)中期(3-6个月):产能去化见效窗口
若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顺利降至4000万头以下,产能去化将逐步显现效果。按照生猪繁育周期,2026年二季度生猪供给压力将显著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15元/公斤,行业重回微利区间。卓创资讯指出,需警惕“二次育肥”现象再次出现,若养殖户盲目赌行情、补栏,将扰乱市场节奏,延长产能去化周期。但政策端持续“严打投机”,禁止二次育肥、加强监管执法,将降低价格大幅波动风险,预计2025年四季度生猪均价将在13.5-14.5元/公斤区间波动,为产能调整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
(三)长期(1年以上):周期逻辑彻底重塑
随着“弱波动、长盈利”新周期的开启,生猪行业将进入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的新阶段。PSY提升至32头、料肉比降至2.5、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以下,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机构预测,2026年能繁母猪存栏回归3900万头均衡线后,猪价波动率将从40%收窄至20%,行业进入“价稳、利稳、供应稳”的成熟阶段。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优势,将进一步整合市场,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结语:产能调控下的行业重构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短期产能去化的手段,更是中国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当政策“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作用,过剩产能加速出清,留存下来的将是具备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优化种群、降本增效的重要时期;对于消费者来说,猪价短期可能维持低迷状态,但长期“价稳肉足”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关于猪价能否在2026年迎来反转,欢迎各界人士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