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日前联合发出通知明确,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记者18日从国家粮食局了解到,今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完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合理确定临储价格水平
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水平确定为1元/斤(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主要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将临储价格水平尽量贴近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粮食价格回归市场。
这个价格水平,既有利于鼓励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多收粮、多存粮、多用粮,促进国内玉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又使种粮农民能够直接通过价格得到必要的种植收益;还能释放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逐步调整玉米供求关系,积极稳妥地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玉米国家标准
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再放宽生霉粒含量等相关质量标准。达不到质量要求规定的玉米,由地方政府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负责制组织收购。
在这方面,去年国家有关部门通知中已经发出明确信号,“2015年将进一步扩大生霉粒超标等级差价或实行更严格的收购质量标准”。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农民“种好粮、收好粮、卖好价”,从生产源头上提高国产玉米品质。同时强调,各地要及早做好质量超标粮食的收购处置具体工作方案并适时启动,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
今年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与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小麦不完善粒超标问题,安徽、湖北、河南等省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自行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出现农民“卖粮难”。
——适当提前玉米临储启动时间
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执行时间调整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启动时间比往年提前20天左右。适当提前启动时间,有利于农民收获后及时卖粮,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尽量减少玉米霉变。
——扩大辅助主体
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按照“一主多辅”的思路,扩大辅助主体,增加中航工业集团与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一同作为中储粮公司的补充力量。主要考虑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粮油业务板块龙头企业中航国际在东北地区有一部分仓容,将其一并纳入作为辅助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其仓容,适当分担中储粮公司的收储压力。
临储玉米1元收购的决策逻辑
在临储政策正式发布之前,市场各方对玉米政策的预期影响普遍看空,更有预计临储政策实际效果的大幅调整将会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幅降价、提高标准以及缩短收购周期。
2015年9月18日国家粮食局正式出台《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购期限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
临储玉米政策执行主体在于中储粮,一直秉持顺价销售的原则。在9月18日,《通知》出台当天,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结束了最新一轮的玉米拍卖交易,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玉米4998397吨,实际成交119301吨,成交率2.39%,成交均价2302元/吨。预计当前临储玉米规模在1.0~1.5亿吨之间,按照这个差价计算,临储玉米价值因此《通知》而蒸发了300~450亿元。其实,成交和库存的玉米有相当一部分是2013年,甚至2012年的,当年的收储价格也不低,加上储藏成本(160元/吨),真实亏损要更大。
1元/斤的价格相对于去年降低了0.11~0.13元/ 斤,既不符合市场预期的1800元/吨~1900元/吨价格区间,也没有达到当前的最低拍卖价。高于市场预期,那么有可能今年的收储规模依然庞大;没有达到最低拍卖价,那巨大库存依然难以消化。这个双方都不利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呢?
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就不难理解。玉米庞大库存决定了收储价格不可能高于或持平当前市场价;而如果一步到位的进行改革,粮食安全、社会稳定、财政补贴压力、已有库存消化等等都是巨大的问题。
生产问题
玉米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了主要经济作物,主要原因就是政策的稳定性。在东北玉米种植替代了大豆,如果玉米临储取消,水稻可能就会取代玉米,到时候水稻库存可能也会更高,难道水稻收储政策也要改革?同样的,在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玉米也正在取代油菜、花生或其他经济作物。农名在认为有政策托底、种植收益稳定的情况下选择种植玉米,政策突变造成的严重后果将不可预计。
玉米定价为1元这种壮士断腕、弃车保帅的举动虽然于财政不利,但政策考虑主体更多的是在于农民。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政治考量的问题。华北地区新上市春玉米开秤即跌破1元大关,对于市场造成的悲观情绪有可能致使价格趋势进一步下行,对秋粮种植主体造成不利影响。一旦农户预期有所偏差,新粮上市就可能引发抛售,贸易商、加工厂也会更加谨慎,卖粮难再现对未来粮食生产可能会产生持续数年的负面影响。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长期来看宏观整体上粮食仍是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政府不会容许2000年~2004年的情况再出现。
再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临储政策出台时间比去年的11月提前了2个月的时间,无疑就是在给市场注入强心剂,避免新粮上市出现价格滑坡以及认为炒作。
库存问题
国家拥有定价权的基础不仅是因为玉米的政策属性,更是因为临储玉米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市场占有率超过10%就可以拥有议价权或定价权。粮食市场虽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但从更高层面来看,国家也只是一个“超级贸易商”。尽管有国家信用背书,玉米的储存、贸易也应该有盈有亏才正常,才更符合市场规律。
当然问题还有另一面。目前讨论最多的是东北庞大的玉米库存难以消化,然而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其实难以言明。在2012年之前,东北粮食贪腐问题频发,一有检查粮仓就起火,个中原由自有分说。转圈粮、陈化粮、霉变损耗等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现实存在,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是否吻合仍然存疑。去年将霉变指标从2%放宽到5%,对MIR162转基因玉米放宽了准入的同时从乌克兰进口非转玉米,国内开展巨量收储;而在2014年生猪养殖业已经浮现了寒冬的苗头,2015年的消费量应该可以预见。
按照行业预测,将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的差异忽略不计的前提下,库存高企也是现实情况。在估计库存量为1.3亿吨的基础上,收储价每降低1分钱财政就将损失26亿元,过于压低价格,现有库存会使财政损失太大;继续抬高价格同样导致市场接受度低,库存难消化,不仅库存成本需要继续支付,新玉米的收储可能又会创下历史纪录,又将是3000亿以上的资金成本。
贸易问题
1元/斤的价格说高不高,说低也确实不算低,算得上是一个农民保收入、贸易微利润、加工有空间的托底价格。去年和今年初玉米收储力度过大,东北、华北地区市场余粮价格整体走高,甚至出现市场与政府争粮的现象,今年恐怕不会再现。一方面,贸易商吃准了政府库容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也会让贸易商举棋不定。
年中制定的“粮安工程”规划,预计将于年底前在东北新建5000万吨仓容,不出意外的话将盛满玉米。农民手中余粮将会保存较多,而到明年养殖业需求一旦恢复,首先消化的还是农户手中的玉米,国家库存可能只能寄望于明年玉米面积有限制的缩减。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