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调研随笔:玉米与大豆的博弈

2017-03-08来源:牛熊交易室文章编辑:灵儿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2016年,玉米价格暴跌,东北包地种玉米的人损失巨大。国家适时出台政策,每亩地补贴150元左右,直接发到地主的银行卡里。那么,这笔补贴地主会自己留着呢,还是会转给包地人呢?如何分配才是最佳模式呢?在阅读本文之前,请你先做一下思考……

  2015-2016年,中国的一些部委确实出台了许多让人唏嘘的规定。比如,股市里的“杠杆牛”和“熔断机制”,保险行业的万能险突飞猛进,以及玉米收购政策的突然调整——2016年3月28日,发改委宣布终止已经实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改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模式。

  按照粮食部门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2.25亿吨,而全国消费量仅1.75亿吨,出现了0.5亿吨的过剩。同时,持续8年的临储,使得国储玉米总量高达2.5亿吨。国家不堪重负,所以决定放弃保护性的收储政策,改为市场价调整。

  此举出台的时间已经临近玉米种植时节。 农民茫然无措,不知道市场价会如何调整,再加上前一年玉米收益还不错,且已经备了种子,所以多数人最终还是按照计划种了玉米。结果,到玉米成熟季节,市场价格暴跌,东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元钱三斤”的超低价格,而一年前的收购价曾超过每斤1元钱。

  如果说股市的熔断机制坑的是小散户,那么,玉米临储的突然取消,损失最大的是种地的农民。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的玉米期货价格,2015年3月时高达2500元,其后一路暴跌,2016年3月底已经降低到1500元一带。而此时国家临储收购价格仍维持在2015年的每吨2000元(2014年2240元),所以农民基本无感。但2016年9月,在玉米成熟季节,玉米期货价格甚至一度跌破每吨1400元。如果按照期货价格去对比,农民一年之内减收就会超过2000亿元。

  但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2017年2月底到3月初,我跟随几位期货界大佬去东北调研玉米市场情况,结果发现,东北地区农民手中玉米余粮已经所剩无几,超过8成的玉米已经销售给了中储粮、中粮和其它玉米深加工企业。很多地区的农民余量几乎售罄!这一奇迹,是在玉米价格创下近10年新低的背景下实现的,虽然农民有怨言,但整个东北地区的农民竟然悄然消化了这个8年来最大的政策调整——尽管所有人损失累累!

  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新的一年,农民又有什么打算呢?一路调研,我不时能感受到东北人的淡定。中国的玉米是一个市值容量高达5000亿元的超级市场,其间的价格波动,反映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但在博弈中,东北人通过各种变通的手段,将这次价格调整平稳度过了。

  比如,关于种粮补贴的问题。国家政策当然是希望补贴给种地的农民。但这么多年来,农村土地的权益变化比较复杂。20年前(1997年)的第二轮承包虽然确定了30年不变的原则,但最近十多年农村变化非常大,很多人离开了农村,农地出现了承包权转让和多层转包。最终种地的人,并不在国家控制的名单上。所以,农地补贴最安全也最妥帖的补贴模式,还是按照当初确权时的名单进行——钱是发给“地主”的账户卡上的。

  但很多地主已经将土地转包给他人了。在东北,一垧地(100米见方,或1万平方米,折合15亩)的承包费在2016年普遍是5000-8000元。如果种地者拿不到补贴,年度损失最多会超过每垧地5000元,而补贴可以达到2250元。补贴能拿到手,最起码可以减亏或者不亏。

  据了解,绝大多数补贴款是给了种地者的。少部分土地墒情较好收入较佳的区域,补贴款是由地主留下的,并降低了次年的承包款。还有的地区,则由地主和包地者各占补贴款的一半。双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尽量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我们没有听说地主全吞补贴款而让种地者承担全部损失的情况。

  2017年新的承包季开始出现新问题。从黑龙江到吉林,包地费用从以前的5000-8000元普遍下降了3000元左右,但双方约定的补贴款归地主,部分地区补贴款也给种地者。这样的价格,意味着每亩地承包费是0-300元,几乎是白种了。可惜,许多承包者打了退堂鼓,不愿意再包地了。

  调研中,我们看到的是怨声载道。去年有的农民因为绿豆和红小豆前一年赚钱不错,所以2016年种植季就不种玉米而改种绿豆和红豆,没想到红豆价格又开始跌,绿豆则在收获季节迎来雨水而发霉。所以,改种者虽然避开了玉米价格下跌,却照样满满都是泪水。

  所以,我们也遇到了几例极端者,说到2017年的种植计划,恨恨地回答:啥也不种了,让它长草,割了草喂羊,最起码不会亏钱!

  当然,农民不会不种地的。在海伦,政府工作人员说计划减少20%的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但村支书则不同意,从他们了解的情况看,最多会有超过6成的土地改种大豆。于是,有的地方大豆种被一抢而空,种子点准备的玉米则乏人问津。一位备货玉米种价值360万元的大户欲哭无泪:往年此时,玉米种基本卖出8成了,但今年几乎无人来买!一路走来,往年此时8成玉米种子都卖掉了,但今年最好的地方也没有卖出2成。

  更多的农民在观望,很多人感到迷茫:今年种啥呢?你说种啥?种啥都亏,连工钱都赚不出来。一些买了大豆种子的人也担心,那么多改大豆的,万一秋天大豆臭市了怎么办?如果国产大豆数量太多,不是做豆腐而是榨油,那就得向进口豆的价格看齐,保不准价格能跌多少呢。2016年国家还托底大豆给点补贴,2017年谁知道政策会怎样呢?

  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去年黑龙江地区的玉米其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产,不少地方在关键的生长期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有的玉米地绝产,有的减产严重。问下来平均减产幅度超过3成。如果考虑全国情况,可能减产幅度还要大一些。

  于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往年是外地玉米进入东北,而今年,东北玉米大量被运往四川和华北地区。原来,以前国家在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高价收购临储粮,由此导致外地玉米流入东北卖高价。而2016-2017收购季,临储取消、各地玉米大幅度减产,东北玉米以产量大价格低而被外地客商看中。春节前后东北玉米轰然南下,以至于东北玉米收购进程大超预期。优质玉米缺货,价格开始回升,每斤价格从0.40元逐渐涨到0.57元,但此时,除了榆树、德惠等地有少量农民囤积外,绝大多数的农民早已把玉米在低价卖光了。

  3月份的玉米现货涨价已经与农民无关,三四月的市场行情便成了农民种植的重要导向:如果这段时间玉米价格回升一些,或许会有农民犹豫着不改大豆而继续种玉米。但也有人担心,四月份如果现货玉米不足,国家轮储会抛出库存玉米,价格可能被压低。如果现货价格无法回升,可能会有更多人改种大豆、绿豆、土豆、大米、红豆,玉米种植面积可能大幅度下降。

  问题是,国家是希望玉米种植面积下降的。从2015年开始,国家就提出计划,希望5年之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将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降低到5亿亩。没办法,国家维持了8年的高价收储,以至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2亿亩、产量增加了60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从2007年的3000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8400万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口物资之一。进口大豆竟占到全国消费量的8成以上!

  玉米增产、过剩,大豆种植不足以至于完全依赖进口,2016年进口大豆花掉340亿美元外汇,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种状况,也许早就该改变了。有传说国家准备未来减少2000万吨大豆进口,而靠国内补足。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种植面积增加1.5亿亩。这似乎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要让农民改种大豆,凭什么呢?保护价补贴会否持久?毕竟,国产大豆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主要原因还是国产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而进口的不然。于是,有的人便从中做文章,悄悄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目前,东北的大豆收购点普遍配置了转基因检测食指,每一批收购都要进行检验。从了解的情况看,确实不时有大豆被检测出含转基因。

  这其实是一个矛盾的话题。一方面,我们进口的8000多万吨大豆几乎全是转基因的,国内消费的大头摆在那里。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不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以至于只能依赖进口。这个结,将来怎么解开呢?

  如果保持现有格局,则国产大豆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如果产量多了,价格低了,国产豆也会被用作油豆,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如果因为旱灾等原因产量少了,就算有补贴,也可能无法弥补农民的损失。

  看了,中国的农民如果要想赚钱,大约就必须学习期货知识了——这是一个讽刺的结果,似乎种地的农民还得根据期货价格去预测未来一年的行情,否则就赚不到钱。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农民就变成金融家了。

  所以,未来的出路或许是国家改变补贴政策。这一亩地,不管种的是玉米还是大豆还是其它,应该许可其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机制。如果因灾减产或减收,就给予一定补贴,让农民心里有数,不至于随着价格的波动而一窝蜂地改种其它品种。就好比今年要改大豆一样,如果到了秋天大豆因灾减产,岂不是又哭一地人?

  另一方面,国家这次对玉米的补贴仅限于东北四省区,华北地区是没有补贴的。这对于华北地区的农民而言,打击更大。目前,据说华北地区农民余量也不足四成了,很多农民伤了心,今年会改种大豆或花生等作物。如果这样,今年的玉米种植面积也许会提前达到政府部门的五年规划。一旦玉米大量减产,今年还可以由国储抛售来替代,明年呢?

  这次东北地区的调研,我们一行人沿着黑龙江的中线北上,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然后从西线南下到长春周边,行程2000多公里。沿途所见,茫茫雪原下,千里平原如画,显示出东北好粮仓的形象。即便如此,一些浇灌条件不佳或土地不成片的地区,农民叫苦连天。但在另一些地区,几个人可以种上千亩地,价格再低,也还有利润。再对照一下华北地区的情况,我们大致会有一个预期:

  未来的中国,绝大多数山地和多数丘陵地带,将不再种植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这些大品种,只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种植,东北和西部的平原地带或成主要粮仓。此时,国家应对这些区域给予全面的重点扶持和补贴。而丘陵地带,则适合经济作物种植。山区?除了价值较高的水果外,最大的可能性还是退耕还林。这样,中国的农业人口才会大幅度减下去,未来的中国也许只需要1亿多农民就可以满足粮食需求了。

  东北经济虽然停滞不前,但大多数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不错的,尤其是北安县城的面貌超出想象。东北的高速公路也是不错的,只是机场数量有点少。

  其实东北经济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有闲散劳动力。外面是零下十度的天气,冰冷如刀割,但屋里面却暖意融融。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那么多的大老爷们闲着没事做,这不是人力的浪费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做点事情呢?问题在于让他们做什么呢?

  说到东北的生育水平低、人口外流现象,有一位大佬一针见血地说:这里的工资水平还是太低,想什么办法让人留下呢?涨工资啊。如果深圳的月工资1万,这里的月工资1.5万,那么毫无疑问全国人才就都跑过来了,人口呼呼就上去了。所以,国家在这里砸钱是对的,砸的还不够,远远不够。

  只是,砸钱可以,做什么呢?目前来看,在东北搞重工业不太现实,最大的选项是发展高科技产业。而这又需要人才素质较高。看起来是一个两难的选项。如果找不到出路,东北经济要走上快车道,还真不那么容易。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