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0-09-11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2020年9月11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0-09-10 2020-09-09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26 辽宁省 34.46 34.64 -0.18 -0.39
23 吉林省 34.69 34.76 -0.06 -0.38
28 黑龙江 34.27 34.45 -0.17 -0.09
华北
27 北京市 34.34 34.85 -0.51 -0.71
24 天津市 34.66 34.81 -0.15 -0.66
20 河北省 34.98 35.16 -0.18 -0.55
21 山西省 34.89 35.15 -0.26 -0.87
22 内蒙古 34.71 34.92 -0.21 -0.48

华东

3 上海市 38.55 38.86 -0.31 -0.35
7 福建省 38.13 38.12 0.02 -0.76
2 浙江省 38.60 38.56 0.04 -0.56
14 江苏省 35.94 36.24 -0.30 -0.71
25 山东省 34.66 34.91 -0.26 -0.75
15 安徽省 35.34 35.70 -0.36 -0.57
华中
9 江西省 37.90 38.34 -0.44 -0.99
13 湖北省 36.53 36.69 -0.15 -0.80
16 河南省 35.28 35.49 -0.21 -0.72
11 湖南省 37.60 37.86 -0.26 -0.85
华南
6 广东省 38.27 38.80 -0.53 -1.26
5 广西 38.27 38.65 -0.38 -1.45
1 海南省 40.40 40.40 0.00 0.00
西北
17 陕西省 35.13 35.46 -0.33 -0.54
19 甘肃省 35.00 35.32 -0.31 -0.57
18 宁夏 35.10 35.11 -0.01 0.02
29 新疆 32.84 33.07 -0.23 -0.39
西南
4 重庆市 38.51 38.60 -0.09 -0.51
10 四川省 37.78 37.76 0.03 -1.27
12 云南省 37.53 37.77 -0.24 -0.10
8 贵州省 38.13 38.25 -0.12 -0.36
全国
有1668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36.29 36.51 -0.22 -0.49

2020年9月11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0-09-10 2020-09-09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19 辽宁省 34.64 34.79 -0.14 -0.70
17 吉林省 34.70 34.91 -0.21 -0.53
23 黑龙江 34.08 34.09 -0.01 -0.22
华北
22 北京市 34.11 34.47 -0.36 -0.56
24 天津市 34.04 34.65 -0.61 0.00
20 河北省 34.60 34.87 -0.27 -0.67
16 山西省 34.78 34.86 -0.08 -0.80

华东

2 上海市 38.14 38.44 -0.30 -0.53
6 福建省 37.65 37.73 -0.07 0.43
12 江苏省 35.48 35.37 0.11 -0.29
21 山东省 34.35 34.60 -0.25 -0.80
15 安徽省 35.15 35.64 -0.49 -0.93
华中
3 江西省 37.98 38.17 -0.19 -0.47
10 湖北省 36.09 36.19 -0.10 -0.66
13 河南省 35.21 35.42 -0.20 -0.48
5 湖南省 37.77 37.94 -0.17 -0.89
华南
1 广东省 38.36 38.16 0.21 -0.92
4 广西 37.86 37.92 -0.06 -1.04
西北
11 陕西省 35.68 35.80 -0.12 -0.32
18 甘肃省 34.70 34.99 -0.30 -1.00
14 宁夏 35.20 35.20 0.00 0.00
25 新疆 31.88 32.24 -0.36 -1.13
西南
8 重庆市 37.09 38.32 -1.22 -1.91
7 四川省 37.27 37.51 -0.24 -1.22
9 云南省 36.77 37.01 -0.24 -0.67
全国
有344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35.74 35.97 -0.23 -0.81

2020年9月11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0-09-10 2020-09-09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18 辽宁省 34.46 34.45 0.01 -0.52
16 吉林省 34.53 34.68 -0.15 -0.22
22 黑龙江 34.04 34.12 -0.08 -0.12
华北
24 北京市 33.52 34.03 -0.51 -0.48
21 天津市 34.17 34.00 0.17 0.27
20 河北省 34.29 34.46 -0.17 -0.46
15 山西省 34.54 34.64 -0.10 -0.89

华东

1 上海市 38.25 38.18 0.07 -0.18
4 福建省 37.59 37.76 -0.17 -0.41
17 江苏省 34.51 34.93 -0.42 -0.99
23 山东省 33.69 34.05 -0.36 -0.86
19 安徽省 34.36 34.62 -0.25 -1.44
华中
7 江西省 37.12 37.48 -0.36 0.00
10 湖北省 35.42 35.62 -0.20 -0.41
13 河南省 34.74 34.96 -0.23 -0.49
5 湖南省 37.51 37.33 0.18 -1.06
华南
3 广东省 37.93 37.78 0.15 -1.22
6 广西 37.39 37.39 -0.00 -0.51
西北
12 陕西省 35.10 34.95 0.15 -0.40
14 甘肃省 34.58 34.91 -0.34 -0.95
11 宁夏 35.20 35.20 0.00 0.00
25 新疆 31.61 32.00 -0.39 -0.99
西南
2 重庆市 38.13 37.94 0.20 0.03
8 四川省 36.78 36.87 -0.09 -1.10
9 云南省 36.30 36.63 -0.33 -0.20
全国
有335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35.43 35.56 -0.13 -0.53

第37周周评:北猪南调增加 猪价持续走跌


  本周生猪价格为36.35元/千克,较上周下跌0.47%;猪肉价格为56.08元/千克,较上周下跌0.12%;仔猪价格为108.64元/千克,较上周下跌0.04%;二元母猪价格为4135.08元/头,较上周下跌0.01%。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第1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均价为47.48元/公斤,环比下跌0.31%。9月第1周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均价为47.91元/公斤,环比下跌0.21%。

1.png

  生猪价格:短期需求增长有限,猪价持续下跌。

  本周生猪均价持续下跌,吉林在17.30-17.60元/斤,较上周下跌0.22元/斤,辽宁在17.20-17.50元/斤,较上周下跌0.17元/公斤。北京在17.30-17.60元/斤,较上周下跌0.10元/斤。浙江在19.20-19.50元/斤,较上周下跌0.16元/公斤。新疆在16.40-16.70元/斤,较上周下跌0.03元/斤。四川跌至18.80-19.10元/斤,河北跌至17.50-17.80元/斤,山东跌至17.30-17.60元/斤,河南跌至17.60-17.90元/斤,广东跌至19.30-19.60元/斤。

  猪肉价格:农业部、商务部监测9月第1周白条猪及白条肉批发价格下跌。生猪价格持续走跌,猪肉价格随之微调,但跌幅不大。

  仔猪价格: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暂未公布,三元仔猪价格涨至108.64元/千克。目前仔猪价格触顶的迹象已经显现,上涨空间受限,近期大部分地区价格以稳定为主,但猪价持续高位支撑,跌幅也受到限制,整体稳中略偏弱。

  猪粮比价:本周猪粮比为15.88,较上周基本持平。玉米价格为2.29公斤,较上周下跌0.01元/公斤。本周自繁自养盈利2796.48元/头,较上周盈利下降20.02元。玉米方面:台风对对东北新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关于新作减产的炒作,令新玉米开秤价有所上涨。随着临储拍卖玉米出库速度加快,市场供应持续增加,叠加华东及华中及华北部分地区新季玉米开始上市,预计9月上中旬期间玉米价格将继续缓慢回调为主。但受本年度玉米减产预期的影响,预计中旬前后价格阶段性触底的可能性很大。

  行情汇总:生猪及猪肉供应依旧紧张,但目前消费增长依旧不明显,本周猪价持续下跌。近期市场供应没有明显变化,不过北方地区因产能恢复好于南方,目前产能逐步开始释放,且南北价差达4元/公斤左右,北猪南调有所增加,冲击南方生猪市场。而需求端对高肉价的抵触情绪仍在,市场消费虽由淡季向旺季过度,不过就目前来看整体增长有限,对生猪行情支撑不足,猪价持续高位盘整略偏弱。中旬前后,屠宰企业及贸易商将提前为双节做准备,对肉类需求或有一定拉升,预计中旬前后猪价有适度上涨空间,但大涨几率较低。


李俊柱:杂谈非瘟防控与中国猪市


  非瘟两年来,规模猪场非瘟后复产、非瘟后带毒生产的成功案例与成功经验总结:根据附近疫情情况确定科学的复产时间即空场空栏时间,非瘟原因复盘与分析,措施改进与设施改造;猪场附近区域性联防联控;及时全面检测猪群;及时定点清除带毒猪群。强化规范化管理、生物安全、基础免疫、消毒程序、饮水消毒+药物预防保健、环境控制、营养保障等,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是规模猪场非瘟防控的基础。

  非瘟防控,保护易感猪群是本,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是标。非瘟常态化下,非瘟后猪场普遍带毒生产(拔牙生产)情况下,保护易感猪群越来越至关重要!非瘟常态化下的规模养猪,无论是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还是保护易感猪群,成本都要提高。非瘟防控,唯一感到欣慰的的是:非瘟后清场的越来越少,非瘟给猪场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小,大家对规模猪场非瘟防控的措施越来越完善,经验越来越多,非瘟后带毒生产(拔牙生产)成功率越来越高。

  中国规模猪场非瘟防控失败的主要原因:把非瘟防控搞复杂了,太高大上了,使多数猪场失去了信心,许多真正有效的可操作执行的措施方案无法落地;猪病防控三要素: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猪群),三手都要硬,我们只知其二,过度依赖于生物安全,忽视了其一、其三。在本地区非瘟疫情流行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生物安全,是不靠谱的。

  我们不要忽悠神药、特效药,但也不要否定药物的作用。凡是能提高猪群免疫力的,凡是能提高猪群健康度的,凡是能提高猪群抗病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都是有利于非瘟防控的好东西!

  最近有位著名非瘟防控专家的“经验”不应该推广:不注射任何疫苗...人员进场不淋浴、不换衣、不换鞋,猪群不消毒、不加药...规模猪场非瘟防控,您引导做对了100件事儿,但只误导做错了一件事儿,就前功尽弃了!非瘟防控,要重视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基础免疫,尽量减少其他疫苗注射,不打不靠谱的非瘟疫苗,但绝对不能不注射任何疫苗。非瘟防控,多加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中兽药等,少加化药抗生素,科学用药,不滥用药,但绝对不能“不加药”。非瘟防控,你再“阳光养猪”,人员进场不淋浴、不换衣、不换鞋,猪群不消毒...也不行!对于“权威专家”的“防非秘籍”解密,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于专家的非瘟防控解读、成功案例经验分享,规模猪场老板要学会去粗取精:都不信,您的猪场危险了!全信,您的猪场更危险了!尤其是关于非瘟防控,某些专家比较权威,影响力大,说话更要慎重,更要有科学依据。否则误导造成的危害更大!

  非瘟也许是规模猪场尤其是大型养猪企业的福音。非瘟对未来中国猪市有许多积极意义:非瘟加快了规模养猪的发展进程,非瘟提高了养猪业的门槛,非瘟有利于未来猪市的稳定,非瘟有利于未来的猪病防控。

  非瘟,不会影响巨头企业的扩张速度,反而是加剧了巨头企业的扩张速度。非瘟,淘汰的只是散户养猪、家庭农场养猪及落后产能。

  中国非瘟防控就缺一个“钟南山”!我们不缺技术不缺钱,我们不缺博士教授院士,我们只缺一位敢于真言、勇于直面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负责担当的非瘟防控权威专家!

  许多老板或企业的散户思维、投机思维本就不适合搞规模养猪。规模猪场要始终保持满负荷均衡生产,才能效益最大化。只要达到一流养猪水平,没有发生不可抗拒的特大疫情等天灾人祸情况下,规模养猪就没有亏损年。养猪企业的扩张速度或新入行猪企的切入时机,倒是可以根据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策划...缺猪时拼的是规模,多猪时拼的是养猪水平。

  近日有位上市猪企大佬说:未来养猪成本一定会降到比非洲猪瘟以前成本还低!请问:非瘟后饲料成本、兽药疫苗成本、环保成本、机械设备成本...那些不提高?最主要的是,由于非瘟常态化下,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成活率、MSY等生产指标均会有所下降,养猪成本更大大提高。

  我不反对楼房养猪,我反对的只是互相攀比的不符合国情的不利于环保的不利于疫病防控的高楼养猪。五层以内的楼房养猪还勉强算是比较靠谱的,但也仅限于土地资源特别紧张的地区。高楼养猪,不利于疫病防控。高楼养猪,投资及运营成本太高。高楼养猪,大气污染 ,这一点就早晚搞死你!

  最近,某些养猪企业又摊上大事儿了!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占用,保住这条“红线”是事关十四亿中国人能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大事。既要保证人民群众“锅里有肉”,又要保证“碗里有粮”。耕地是中国人的饭碗所在,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耕地红线不能破,基本农田更不能动!至于占用基本农田养猪,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故步自封,唯我独大,唯利是图,忘却初心,数典忘祖...就离灭亡不远了!在中国,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民意和国家政策法规。对于地方性政策法规,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和长远解读;

  目前我们要提倡:饲料无抗,猪肉无抗;养猪有抗,科学用抗。欧洲的替抗无抗史告诉我们:替抗无抗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关键是要看这个国家的猪病环境。在非瘟常态化下猪病环境复杂的中国,现在高调炒作忽悠替抗无抗养猪本来就是罪孽。饲料本应无抗何谈禁抗?养猪本应有抗何谈替抗?养猪业无抗的正确解读:养猪环节可以有抗,必须科学安全用抗;饲料(外销型)必须无抗,不能乱抗;屠宰后猪肉必须无抗,注意出栏生猪休药期。可以预料,随着疫病的不断增多,人用猪用抗生素消费会越来越多!无论你是否提倡、是否禁抗!

  非瘟常态化下的中国养猪业,新冠疫情、环保高压、自然灾害、禁抗雪上加霜!

  目前猪价可能已经步入长期下跌通道...与进口猪肉、储备猪肉无多大关系,主要与全国出栏生猪总量开始止跌回升有关。

  过度唱衰猪市猪价,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养猪巨头企业的发展。某国外媒体及某国内上市猪产业链老板瞎掰:中国在建及规划项目规模达20亿头,猪价将跌到4-5元!?我估计,该老板不是太糊涂了,而是太聪明了。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股价大跌!自己也跟着倒霉了!对于上市猪企们来说,也犯众怒了!

  非瘟常态化下,本轮猪周期将延长至5年(2019-2023)高赢利期将延长至3年(2019-2021)微利期1年(2022)亏损期1年(2023)。

  能繁母猪存栏:2019年10月份止跌回升---2020年底恢复到非瘟前水平;

  生猪出栏:2020年9月份止跌回升--- 2021年底前恢复到非瘟前水平;

  2022年全年生猪出栏总量恢复到非瘟前水平;

  全国年均猪价预测:2021年15元/市斤以上;2022年 10元/市斤以上;2023年 10元/市斤以下。

  美国一头母猪一年的产肉量2019年是1.98吨(约2吨)。按美国的生产水平,中国年消费猪肉总量5000万吨左右,需要2500万头母猪就可以了。按目前中国养猪水平,3500万头母猪也不够。不过,中国非瘟疫情逐渐趋于稳定(散发常态化),规模养猪、甚至是巨头养猪逐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国整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3500万头能繁母猪够了,这也应该成为未来五年国家宏观调控的标准。建议政府制定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预警体系,并把能繁母猪存栏3500万头定为预警及调控标准。

  2020,是中国养猪业集约化、集团化养猪发展的里程碑!历史元年!非瘟两年后,许多养猪企业被收购(成为儿子),许多规模猪场被包养(成为二奶)。

  养猪(包括养殖)起家的和非养猪起家的养猪产业规划目标本质区别:一个是瞄着飞机打月亮,一个是瞄着月亮打飞机。养猪巨头成功三要素:人才培养机制~自陪能力;养猪模式~养猪系统成熟度;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

  非瘟前规模养猪三分天下,非瘟后规模养猪二分天下,3年后巨头养猪二分天下。

  最令人担心的不是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需求量是否会降低,是非瘟稳定后养猪巨头企业的大跃进、疫苗上市后的散户、家庭农场蜂拥而至!

  中国养猪业大趋势:消灭散户养猪、逼死家庭农场养猪、扶植规模养猪、支持巨头养猪...非瘟、环保、无抗,提高了养猪门槛,是大型养猪企业尤其是巨头养猪企业的福利!

  2020,是养猪巨头们疯狂扩张的一年,是散户养猪、家庭农场养猪极速退出的一年。全国出栏生猪总量恢复到非瘟前的水平时(2022或2023),中国排名前20养猪巨头出栏生猪总量将占据中国猪市的二分之一!同时,年出栏生猪万头规模以上的规模养猪将占据中国猪市的三分之二!届时,中国从散户养猪、家庭农场养猪为主的养猪业将正式跨入规模养猪时代!


8月通胀数据点评:年内进入下行通道,猪价扰动已过


  8月CPI由于基数效应结束反弹,重回下行通道;PPI虽然受复苏影响小幅反弹,但环比微降。分析师们总体预计,未来一年通胀压力都不大。

  本次通胀数据有何特点?结合卖方分析师观点,我们对此归纳如下:

  一、CPI重回下行通道,通胀压力不大

  8月CPI同比2.4%,前值2.7%,符合市场预期。

  8月CPI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受基数效应,上涨幅度大幅回落。在结构上,猪价仍在高位震荡,蔬菜价格继续上行略超季节性,但因洪汛影响退去,生猪产能恢复,猪价、菜价增速均有所放缓;水果价格有所下降。

  而非食品价格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主因在油价出现小幅上调,叠加各地陆续开学,交运、服务企稳回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7月持平,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提示经济复苏中需求恢复缓慢。

  二、PPI持续反弹,但环比微降

  7月PPI同比下降2.0%,降幅较7月收窄0.4个百分点,收窄速度符合市场预期。8月原油价格继续回升,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由降转升;内需上,国内螺纹钢等工业品在经济动能逐渐复苏的带动下,也有所上升。

  三、猪肉对CPI的影响开始弱化

  本轮猪周期已见顶回落,生猪出栏加速,猪肉供应在8月份迎来拐点,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都将在下行周期中。此外,在猪周期的回落中,一般会呈现“W”型的双底结构。本轮猪周期开启与2019年2月,目前正进入下行通道,至多认为出现了一个“底”,未来猪价下行概率较大。

  毛猪利润好转,养猪产能持续恢复,后续猪肉供给不弱。首先,自2019年年底以来,养猪产能不断恢复;疫情过后,环比动能逐月修复。此外,6-8月能繁母猪价格的短期上涨,会使得毛猪利润好转,从而企业将有更强动力补充产能。我们发现,母猪价格自6月以来有所上涨,但8月上涨动力已现趋缓。因此,预计未来一年左右猪肉供应较多,猪价会有所回落。

  四、高基数推动CPI同比下行

  由于去年的高基数,CPI同比读数仍将延续下行。

  而8月份翘尾因素为2.22%(前值2.93%),回落0.7个百分点。预计8月份新涨价因素只有0.2%,这也将对CPI上行带来压力。

  五、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行不影响CPI下行逻辑

  之前市场对这个CPI的一级分项关注得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其他”,显得所包含的消费和服务并非主流,另一方面则是它的权重不到5%,是CPI八大项里最低的。

  由于如此大的环比和同比涨幅,我们在这里展开讨论。根据分类,其他用品和服务指的是无法直接归入另外七个大类的其他商品和服务,包括金银首饰、手表和化妆品等商品,以及美容美发、酒店住宿等。

  金银首饰相比于另外几种商品和服务,单笔支出金额更大,而且价格变动更灵活,可能是决定其他用品和服务的最关键因素。

  为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将2016年以来足金月度均价的环比,和CPI其他用品和服务的环比做比较,发现两者尽管变化比例不一样,但变化方向多数时候是一致的,具有较强同步性。

  六、产能利用率和库存增速的背离支撑PPI上涨

  PPI方面,需求回暖利好PPI,后续抬升轨迹不变,但斜率略有放缓,年底前都难以走出负区间。产能利用率刻画了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是当年需求总量(不考虑存货时近似等于生产量)与产能的比值。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0%以下。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工业产能利用率恢复至74%,当前仍在持续回升,这表明设备使用率在不断提升,经济正在逐级抬升,工业企业将有较强的投资扩产意愿。而目前只有部分行业景气度小幅改善,开启了补库存行为,全行业处于一个被动去库的阶段,处于历史的45%分位,为中等状态,库存去化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预计目前和未来将会持续存在较大的产能利用率和库存增速缺口(图16),这将是支撑价格上涨的潜在动力。但是目前产能仍然没有恢复至疫情前,低库存增速并不是全面补库存开启的充分条件,全面补库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或在一个季度后开启(图17)。综上,我们判断,PPI有向上的动力,但是PPI年底前都难以走出负区间。

  近期经济动能小幅回暖,也是未来PPI上行的潜在动力。经济领先指数、行业景气度指数显示,7月以来经济复苏正在向纵深推进,消费类(汽车、食品链条)景气均有好转,16个行业景气好于二季度,占比41%,但同样地,经济仍处于一个弱复苏的状态,全行业景气度仍没有回到疫情前。

  七、后期需关注CPI基期轮换

  从2021年1月开始,CPI将迎来每五年一次的基期轮换,新基期年份将由2015年调整至2020年。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1]:“新基期权数主要来源于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最新调查数据,同时也适当参考了专项调查和行政记录等数据进行了相应调整。”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年的居民消费结构受到了很大影响,可能对CPI数据造成扭曲,而这种扭曲可能会因为CPI基期轮换对未来几年的CPI数据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具体来说,由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烟酒占比上升,2020年上半年为32%(2019年为28%);教育、文化和娱乐占比下降,2020年上半年为7%(2019年为12%)。如果不经过调整就采用2020年的消费结构来计算2021年以后的CPI,实际上就是高估了食品烟酒的占比,低估了教育、文化和娱乐的占比,将对2021年以后的CPI造成扭曲。后续需要观察国家统计局在进行CPI基期轮换时是否会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调整。

  八、需求偏弱,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近期消费品领域的涨价主要集中在食品,非食品和核心CPI依然在低位,服务CPI甚至已经转负。而工业品价格的回升更多是疫情后生产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的,因此主要体现为上游涨价,下游价格其实并没有起来,说明终端需求仍然很弱。

  而过去一段时间生产短期向好,主要受地产、基建的支撑,基建来自政策发力,而地产更多是疫情期间积压投资的集中释放,难以持续。等到积压需求和投资释放过程结束后,经济或逐渐趋于下行。

  此外,近期地产融资政策收紧制约投资扩张、疫情持续制约内外需求,都意味着我国经济将面临先上后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通胀仍有回落压力,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未来将以结构宽松政策为主导,进一步降息需要等待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明显下滑。


德国:确认首例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例


  彭博9月10日消息,德国农业部长戈洛克内尔表示,东部勃兰登堡州发现一例非洲猪瘟确诊病例。该病毒在与波兰边境附近一头野猪的尸体中被发现。

  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民协会主席海德尔(Walter Heidl)曾表示,只要德国发现一例猪瘟传染案例,那么按照双边贸易协定就不能向众多的签约国提供猪肉。


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生猪基地,陕西永寿这样解决资金难题


  陕西咸阳一个刚刚摘掉贫困帽子、人口不过20万的永寿县,最近正忙活着一件大事:建设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工艺最先进、技术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

  这个总投资50多亿元的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综合项目,不仅当地市、县政府出地、出人、出资,连中国银行、正大集团都出手了。

  今天(9日)上午,有当地官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项目采用了“咸阳政府+中国银行+正大集团+扶贫项目公司”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投融资创新模式,成功解决了建设和运营资金难题,也为全国产业扶贫趟出了一条新路。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今年4月22日,这一项目获得了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投放的首批2912万元贷款。根据中行、正大集团与咸阳市政府2017年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中行旗下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0%,与正大畜牧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咸阳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咸阳农业产业扶贫有限公司。

  据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马继林介绍,该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小步快走”的实施原则,将分两期进行。

  其中,一期3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分别在永寿县、长武县各建设一个15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二期7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41.07亿元,建设70万头生猪养殖以及屠宰加工厂、食品深加工厂和有机肥料厂项目。

  马继林介绍,项目自2019年7月陆续开工以来,克服了高温、雨季,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6月顺利完成引种,8月种猪场顺利投产。预计6个月后项目将有首笔经营收入。

  基地负责人介绍,猪舍里安装整套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猪崽饲喂、饮水、通风等都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

  永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豆晓明介绍,这一项目是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畜牧生产的标志性工程,也将成为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强大产业引擎。

  这是迄今为止,陕西咸阳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按照协议,10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后,前10年扶贫人数将达29976人。该项目还能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让当地农民“断穷根、真脱贫”。

  永寿县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按照合作框架协议,正大永寿项目连续20年支付不可撤销固定资产租赁收益金2亿元。项目在永寿县涉及场地11块,流转土地1400亩,涉及农户328户,20年土地流转收益金共计1800万元,户均财产性收入5.4万元。

  永寿县南邵村60户村民将363.87亩土地流转给该项目,一年能拿到18.19万元土地流转收益金;项目建设运营期间,这60户村民还能在项目工地打工,年工资性收入约120万元。

  永寿县隶属咸阳市,有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0.34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区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永寿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01户47447人。截至2019年底,永寿县累计脱贫12027户46562人,退出贫困村87个,在册剩余贫困人口609户119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7%。2019年5月,陕西省政府宣布永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永寿县县委书记苏晓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年来,永寿县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找准了产业发展路径,扩大产业规模,以产业带动发展,辐射贫困户稳定脱贫,以产业发展筑牢脱贫根基。

  苏晓梅介绍,除了正大永寿的生猪产业,永寿县的现代果业、荞麦醋、柿子酒加基地和云集生态园也形成规模,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鼓起了贫困群众“钱袋子”。

  海升集团在甘井镇吕家村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矮化自根砧现代果业示范园,目前已基本建成。永寿县果业中心副主任赵聪茂告诉记者,全村共167户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每户每年入股分红800元。建园期间用工人数每天达300人以上,收入约150元/人/天。后期园内固定用工30人左右,收入约80元/人/天。

  “我和丈夫都在苹果基地里打工,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有4000元。”9月9日,海升永寿甘井苹果基地工作人员周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她家有4亩地流转到苹果基地,每年每亩租金收入500元,“收入比原来种麦子高多了”。

  在荞麦醋深加工体验中心项目基地,甘井镇党委书记李新文介绍,该项目可实现年产值4300万元。项目每年需原材料约10000吨,主要以当地种植的荞麦、玉米、高粱、小麦为主,可有效带动周边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可以为当地提供12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第一财经记者在云集生态园看到,园区内各类乔木、灌木交错丛生,不仅有游客接待中心、蓝溪书院、蓝溪博物馆,还有拓展训练基地、全悬空玻璃栈道、DIY山地自行车赛道等。

  陕西云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树平介绍,云集生态园2015年被认定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国家3A级旅游级景区。目前为国家4A级旅游级景区。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