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月鸡蛋市场数据解析:存栏量再创新高,价格上行乏力
(一)存栏量逆预期增长,供应压力持续积聚
在通常认知中,随着中秋、国庆等节日临近,鸡蛋市场将迎来需求高峰期。依据市场规律,养殖户往往会提前对存栏量进行调整,在需求旺季减少老母鸡存栏数量,增加新鸡开产数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今年9月的鸡蛋市场打破了这一常规态势。
根据某平台数据显示,9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3.68亿只,环比微增0.22%,同比增幅6.05%,连续三个月刷新年度高位。这一增长态势源于“新增产能强劲、淘汰产能薄弱”的结构性矛盾:5月补栏的9000万羽鸡苗集中开产,带来大量新增产能;而养殖盈利刚刚转正(单斤利润0.26元),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老母鸡出栏量仅7900万只,淘汰量低于新增量,致使存栏量未如预期下降,反而逆势增长。
河北某大型养殖基地负责人李老板表示:“原本计划在中秋前多出售一些老母鸡,增加节日收益,但看到蛋价上涨,利润回升,便考虑继续养殖,期望后续能获取更多利润。”这种心态在养殖户群体中较为普遍,直接导致市场上老母鸡存栏量居高不下。
(二)价格“旺季不旺”,同比跌幅近三成
一般情况下,节日需求的拉动会使鸡蛋价格在9月大幅上涨。但今年,主产区鸡蛋月均价为3.49元/斤,环比涨幅14.05%,看似受到中秋备货的提振,然而同比跌幅达28.92%,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期货市场同步承受压力,主力2511合约周跌幅7.64%,辽宁、河北等地现货价周跌0.5-0.7元/斤,这反映出市场对高供应的担忧——即便需求短期回暖,庞大的存栏基数仍如“天花板”般压制着价格上涨空间。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鸡蛋批发商王大姐称:“今年行情十分异常,节前备货时,价格涨幅就不明显,节后更是一路下跌,囤的货物都积压了。”这也体现出市场对鸡蛋价格走势的无奈与担忧。
二、供需两端的“博弈”:供应端“增产容易”,需求端“回暖艰难”
9月鸡蛋市场的存栏与价格数据,背后是供需两端的激烈“博弈”。供应端,新老产能转换失衡,存栏量居高不下;需求端,双节过后需求迅速转淡,库存压力急剧增加。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出市场供需的脆弱平衡与潜在危机。
(一)供应端:新老产能“一增一减”失衡,10月存栏或现“虚降”
从供应端分析,10月在产蛋鸡存栏量预计下降至13.60亿只,看似是新增产能收缩的结果——6月补栏量降至8100万羽,环比减少9%,对应10月新开产蛋鸡数量下滑。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随着气温从9月的暑热逐渐回落,蛋鸡产蛋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蛋鸡产蛋率从9月的88%恢复至正常的92%,单蛋重量也增加了2-3克。这意味着,虽然存栏量有下降趋势,但鸡蛋产量减幅仅1.2%,远低于存栏量的预期降幅。
山东德州养殖户赵大哥表示:“天气转凉后,鸡产蛋明显更积极,以前一天收的蛋现在两天都收不完,虽然存栏量有所减少,但产量并未下降太多。”这种存栏量“数量下降”但“效率提升”的现象,使得鸡蛋实际供应量仅小幅下降,供应过剩的格局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二)需求端:双节过后“断崖式”转淡,库存被动积累
在需求端,中秋、国庆双节曾短暂拉动鸡蛋需求,食品厂备货、家庭采购量增加,使市场呈现出一定热度。但双节过后,需求却出现“断崖式”下跌。贸易商对节后行情持谨慎态度,拿货意愿大幅下降,导致全国重点地区生产环节库存环比增长49.61%,流通环节库存增长44.53%,鸡蛋积压风险大幅增加。
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采购负责人透露:“节后这两周,鸡蛋销量至少下跌了一半,仓库里还积压了不少货物,都不敢再进货了。”不仅如此,终端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学校食堂采购量因学生假期结束而减少,餐饮行业热度降温,食品厂月饼等节日食品订单收尾,采购量大幅下滑。加上蔬菜价格处于低位,消费者对鸡蛋这类蛋白食品的需求进一步被分流,鸡蛋刚需支撑愈发薄弱,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的需求回暖迹象。
三、10月蛋价展望:重心下移已成定局,底部空间是否有支撑?
站在10月这一时间节点,鸡蛋市场的未来走势备受关注。从短期来看,供强需弱的格局仍将主导市场,蛋价下行压力巨大;从中长期视角分析,产能去化何时启动,成为市场反转的关键。以下将深入探讨10月蛋价的走向。
(一)短期:供强需弱主导,价格或跌破“3元关口”
某平台预测,10月主产区鸡蛋均价将回落至3.2-3.4元/斤,价格重心明显下移。这一判断并非毫无依据,期货市场已率先有所反应,主力2511合约连续下挫,基差持续收窄,反映出市场对现货价格下跌的强烈预期。
从供应端来看,10月虽新开产蛋鸡数量减少,但产蛋率和蛋重回升,实际产量减幅有限;需求端则进入传统淡季,库存积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养殖端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再次出现亏损。若10月蛋价持续低迷,养殖户或加速老母鸡出栏,以减少损失。按照理论计算,10月老母鸡出栏量需超过8200万只,存栏去化速度才有望加快。不过,短期内这一去化进程难以迅速扭转供过于求的局面,蛋价仍将在低位徘徊,甚至可能跌破3元/斤。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何时启动?关注两大关键信号
从中长期来看,鸡蛋市场能否迎来转机,关键在于产能去化何时启动。当前,有两大信号值得重点关注:一是鸡苗补栏持续低迷。自6月以来,鸡苗补栏量已连续三个月低于9000万羽,若10月这一趋势延续,意味着4个月后(即2026年2月)新增产能将显著减少,为市场供需平衡奠定基础。
二是老母鸡出栏日龄变化。9月底老母鸡平均出栏日龄为500天,若10月因蛋价下跌、养殖亏损,养殖户主动提前出栏,将出栏日龄降至480天以下,表明养殖户开始主动去产能,加速存栏出清。这两大信号若同时出现,或标志着鸡蛋市场正式进入“去产能周期”,届时供应端压力将逐步缓解,蛋价有望在2026年迎来反转。
结语:鸡蛋市场正在经历“产能调整”
9月鸡蛋市场的存栏量新高与价格低迷,看似偶然,实则是前期产能过度扩张的必然结果。即便高温天气导致蛋鸡减产,中秋、国庆双节备货需求提振,这些短期利好因素也难以改变过剩供应主导市场走向的格局。10月存栏量虽有下降预期,但更像是产能周期中的一次“阶段性调整”,而非市场拐点的真正到来。
从供应端看,产蛋效率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存栏量减少带来的影响,鸡蛋实际供应量减幅有限;需求端,传统淡季的消费疲弱将持续压制价格反弹空间。这意味着鸡蛋市场仍需经历“产能去化+需求复苏”的双重考验,才能真正回归供需平衡。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市场形势是一场严峻考验,必须警惕“增产不增收”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补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成本状况,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优化存栏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期内或许能继续享受低价鸡蛋带来的实惠,但也要关注长期产能调整对市场的深远影响,因为市场的稳定与供需平衡,关系到民生福祉。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