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禽肉市场:供需平衡下的稳健增长期
(一)荷兰合作银行:四季度前景稳固,价格优势驱动消费
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禽肉市场季度报告,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明确指出,2025年第四季度禽肉市场前景稳固,预计全年市场将增长2.5%,该数据与2024年2.6%的增幅近乎持平,充分体现出市场的稳定性与韧性。展望2026年初,在供需平衡的有力支撑下,全球禽肉市场有望延续强劲增长态势。
从消费层面分析,禽肉凭借其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已成为消费者青睐的蛋白质来源。在全球范围内,牛肉、猪肉价格持续攀升,使得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而禽肉价格相对亲民,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成为人们获取优质蛋白的经济选择。在亚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禽肉的需求日益旺盛;非洲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禽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拉美市场受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禽肉消费量也在稳步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禽肉贸易量同比增长了1%。巴西作为全球重要的禽肉出口国,凭借其成熟的养殖和加工产业,出口表现十分突出;中国禽肉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出口亦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区域分化显著:亚洲增产与欧美供应瓶颈
尽管全球禽肉市场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亚洲地区在禽肉供应增长方面表现卓越,成为全球禽肉市场的增长引擎。中国作为亚洲的养殖大国,家禽行业上半年产量增速高达7%,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以及进口限制政策的有效实施。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肉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传统的家庭餐桌到餐饮行业的广泛应用,禽肉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同时,进口限制政策的加强,为国内家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使国内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除中国外,土耳其、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的家禽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增速分别达到5%、4.5%和4%。这些国家在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和养殖技术提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禽肉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反观欧美地区,禽肉供应增长缓慢。在欧洲,禽流感疫情反复爆发,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种禽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导致产能扩张面临困境。许多养殖场因疫情损失惨重,不得不缩减养殖规模,使得欧洲的禽肉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美国虽然是禽肉生产大国,但2025年受饲料成本高企的影响,出栏量预计仅微增1.2%。饲料成本在禽肉养殖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饲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压缩了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企业在扩大养殖规模时更加谨慎。
这种区域分化的供应格局,对全球禽肉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亚洲地区的增产,为全球禽肉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供应保障,稳定了市场价格;而欧美地区的供应瓶颈,使得市场对亚洲禽肉的依赖程度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亚洲禽肉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分化也促使各国加强禽肉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寻求发展机遇。
二、中国家禽产业:从“进口依赖”到“全球增长极”
(一)7%增速领跑全球的三大引擎
中国家禽产业在全球市场中表现优异,上半年禽肉产量突破1270万吨,同比增长7%,该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发展逻辑。
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普及,为中国家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温氏、立华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创新的“公司+农户”模式,整合了分散的产能,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以及销售渠道,农户则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养殖,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圣农发展在福建打造的产业园,单厂年出栏量突破5亿只,凭借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将料肉比成功控制在1.6:1,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TOP5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7%,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愈发明显。
饲料成本的下降,成为推动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25年,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8%和3.1%,使得肉鸡养殖成本大幅降低,降至3.67元/公斤。成本的降低直接转化为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上半年,白羽肉鸡出栏量达到44.12亿只,同比增长7.6%,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养殖户对市场的信心和积极的市场行动。
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消费市场的升级,也为中国家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政策层面,国内加强了进口检疫限制,暂停了美国部分禽产品的进口,为国内家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减少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促使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消费市场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快餐连锁等行业对鸡胸肉的需求呈现出旺盛的增长态势。2025年1-5月,鸡肉出口额同比激增18.9%,其中巴西、俄罗斯等市场的占比提升至85%,中国家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从“引种依赖”到“种源自主”的质变
长期以来,中国家禽种源依赖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但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了研发投入,在种源自主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立华股份自主培育的“雪山鸡”种源,自给率已经超过60%。这种自主培育的种源,更适应国内的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在生长速度、肉质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温氏股份的“华农温氏”系列种鸡,通过不断的选育和改良,成活率提升至95%,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
中国家禽产业从“引种依赖”到“种源自主”的转变,不仅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全球禽肉供应格局的重塑做出了贡献。荷兰合作银行指出,中国这种“本土化育种+全产业链管控”的模式,正逐渐改变着全球禽肉市场的竞争格局,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随着种源自主培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中国家禽产业将在全球市场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未来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禽肉产品。
三、阿根廷禽流感突发:非商业场疫情的全球连锁反应
(一)疫情详情:散养场爆发H5型禽流感,防控措施迅速启动
8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圣安德烈斯德希莱斯市一处散养家禽场确诊高致病性H5型禽流感,48小时内死亡率达70%。当地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扑杀305只染疫禽只,划定3公里防疫区,并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通报。此次疫情未涉及商业养殖场,WOAH仍认定阿根廷为“禽流感非疫区”。
疫情的发现过程较为迅速。当地养殖场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到家禽出现肉冠肉垂发绀、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且在短短48小时内,大量家禽死亡,死亡率高达70%。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养殖场的高度重视,他们第一时间向阿根廷国家农业食品卫生与质量服务局(Senasa)报告。Senasa迅速响应,组织专业团队前往现场采样,并送往马丁内斯的官方实验室进行检测。经过严谨的实验室检测流程,最终确诊为高致病性H5型禽流感。
疫情确诊后,Senasa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卫生扑杀和深埋处理工作迅速展开,305只染疫禽只被妥善处理,以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清洗消毒,确保不留任何病毒隐患。同时,实施养殖场隔离管制,禁止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在疫情周边划定3公里的防疫区,对区内家禽进行严密监测,确保疫情不会向外蔓延。Senasa还及时向WOAH通报疫情情况,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要求,公开透明地处理此次疫情,展现了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
(二)国际市场反应:局部限制与供应链韧性考验
尽管此次疫情影响有限,但中国、新加坡等国仍启动了预防性措施。中国海关总署9月3日起禁止直接或间接进口阿根廷禽及相关产品;新加坡暂停疫情发生地10公里内的家禽产品进口,但允许符合热处理标准的加工品通关。荷兰合作银行提醒,若疫情向商业养殖区扩散,可能导致全球禽肉贸易流向再次调整。2025年5月巴西禽流感曾导致其出口量骤降40%,短期推高了东南亚国家市场份额。
中国海关总署在得知阿根廷禽流感疫情后,迅速做出反应,于9月3日发布公告,禁止直接或间接从阿根廷输入禽及相关产品。这一举措旨在从源头阻断病毒传入我国的风险,保护国内家禽养殖业的安全和生物安全。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禽肉消费市场,对进口禽肉的质量和安全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此次禁令的实施,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国内畜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新加坡食品局(SFA)也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自8月28日起,暂停进口阿根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地附近的家禽及其产品,对疫情受影响地区周围10公里内的家禽及其产品实施临时进口限制。不过,符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禽流感病毒灭活要求热处理的家禽产品不在此列,仍可正常进口。这一措施既考虑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又兼顾了市场的正常供应,体现了新加坡在应对疫情时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为全球禽肉市场敲响了警钟。若阿根廷禽流感疫情向商业养殖区扩散,后果将较为严重。回顾2025年5月,巴西因禽流感疫情在5-7月期间遭遇多项出口限制,出口量骤降40%。这一事件导致全球禽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波动剧烈。许多原本依赖巴西禽肉进口的国家,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寻求供应,东南亚国家的禽肉市场份额因此短期推高。泰国、越南等国的禽肉出口量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如果阿根廷商业养殖区受到疫情冲击,全球禽肉贸易流向极有可能再次发生重大调整,市场格局将面临重塑。
四、后市展望:短期乐观与长期风险的双重变奏
(一)短期:节日需求提振,价格或迎阶段性高点
随着北半球冬季腌腊季与2026年农历新年的临近,全球禽肉市场即将迎来需求高峰期。在中国,腌腊季是禽肉消费的传统旺季,家家户户会采购大量禽肉制作腊鸡、腊鸭等传统美食,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东南亚市场同样如此,春节期间,各种庆祝活动和家庭聚会频繁,对禽肉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荷兰合作银行通过专业的市场模型预测,11-12月白羽肉鸡均价有望较三季度上涨5%-8%。在消费市场中,鸡翅、鸡爪等加工品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它们不仅是家庭餐桌的常客,也是烧烤店、小吃摊等餐饮场所的热门食材。随着节日需求的拉动,这些加工品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旺盛,订单量有望大幅增长。这不仅将带动禽肉价格的上涨,还将为禽肉加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助力企业盈利进一步修复。以圣农发展为例,其在2024年春节期间,鸡翅、鸡爪等加工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提升。今年,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企业有望迎来更好的业绩表现。
(二)长期:产能去化与生物安全成核心命题
产能结构调整:欧洲、拉美地区因种禽短缺问题,产能恢复面临较大困难,至少要延迟至2026年一季度。在欧洲,禽流感疫情的反复肆虐,导致大量种禽死亡或被扑杀,种禽存栏量急剧下降。许多养殖场为了恢复产能,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引进种禽,但由于国际市场上种禽供应也较为紧张,且引进种禽需要严格的检疫和审批程序,这使得产能恢复的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亚洲产区若维持7%以上的高速增速,可能会导致2026年全球禽肉供应过剩的风险。一旦供应过剩,市场价格将面临回调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因此,亚洲产区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控制产能扩张速度,避免市场供需失衡。
禽流感常态化挑战:2025年,全球已报告37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这一数据表明禽流感已成为全球禽肉产业面临的常态化挑战。荷兰合作银行在报告中着重强调,生物安全投入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开展了“无抗养殖”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试点的企业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疫病防控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家禽的免疫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抗风险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养殖户。正大集团在“无抗养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在面对禽流感疫情时,该集团的养殖场受影响较小,家禽存活率高,生产经营得以稳定进行。这充分证明了生物安全投入在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饲料与汇率波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饲料与汇率波动成为影响禽肉产业的重要因素。若美元持续走强,巴西、阿根廷等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其禽肉出口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削弱。美元升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相对贬值,使得进口国购买其禽肉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其玉米减产可能会引发全球玉米价格上涨,进而推高饲料价格。饲料成本在禽肉养殖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饲料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增加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禽肉产业需要密切关注供应链上游变量,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合理调整生产策略,以应对饲料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2025年四季度的全球禽肉市场,各区域发展态势差异明显。中国凭借7%的增速,成为全球禽肉市场的稳定力量,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阿根廷的禽流感疫情给产业带来了严峻考验,也为全球禽肉产业的应急机制敲响了警钟;欧美地区在产能瓶颈中努力寻求突破。
对于从业者而言,把握亚洲消费升级的机遇,是实现业务增长的关键。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禽肉的品质和种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业者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禽肉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禽流感等疫病的爆发,不仅会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从业者要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防疫措施,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确保禽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投资者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需要精准把握投资机会。聚焦“种源自主+全产业链”的中国龙头企业,或许是穿越周期的关键。这些企业在种源自主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源,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产业链管控模式也让它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实现稳定发展。以圣农发展、温氏股份等为代表的中国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正如荷兰合作银行所言,禽肉产业的下一个增长极,正在供应链韧性与技术创新的交汇处崛起。在未来的发展中,禽肉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加强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禽肉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美味的禽肉产品。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