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市场的“黄金期”,为什么价格却“金贵”不起来?

2021-08-19来源:新农鸣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市场的本质是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每年在进入7、8、9月份之后,由于国内玉米供应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玉米价格也就相对变得“金贵”起来,但今年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大涨,而是不温不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短期和中长期玉米走势又如何呢?

  玉米价格温和上涨

  当前正处在国内玉米供应“青黄不接”的阶段,在临储玉米不见踪影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并没有出现大涨,而是温和上涨。截至18日 ,全国玉米均价从月初的2662元/吨上涨至18日的2713元/吨,每吨上涨幅度在50元左右,环比上涨1.91%。

  究其原因,一是是东北地区贸易商受成本价支撑,观望情绪浓厚,对低价售粮较为抵触;二是部分产区贸易商库存逐渐下降,华北等地区下游深加工企业开始提价收粮;三是近期受疫情防控措施加强,东北地区玉米入关受阻,且部分地区汽车运费上涨;四是受美国西部关键种植区土壤湿度不足,美国农业部下调预估产量2.7%,这大大超出了分析师的预估。

  由于临近春玉米集中上市,尽管华北等地下游深加工企提价收粮,但灵活控制收购节奏,以待新粮上市后再做打算,再加上东北地区贸易商囤粮成本较高,挺价心态较强,预计短期内玉米价格将维持稳定偏强局面。

  新玉米上市后玉米价格走势如何?

  对于玉米价格的中长期走势,业内人士目前普遍反映,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中长期玉米价格有众多的不确定。

  首先,是对于今年产量的预估。大众和业内人士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大众认为,今年相较往年,雨涝、旱情等自然灾害明显偏重,玉米减产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业内人士认为,受去年玉米价格上涨的刺激,今年种植结构变化最大的就是玉米,新季玉米种植面积增幅较大。而自然灾害虽然确实加重,但粮食生产本来就是“靠天吃饭”,每年都会遇到,尽管今年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加重,但总体上玉米长势良好,在后期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玉米仍然有望获得丰收。

  其次,进口玉米对市场影响加大。根据海关公布数据显示,1~7月,我国共进口粮食9917.5万吨,其中玉米进口量大概在1780万吨左右,占比18%,同时,今年同期大麦、高粱等进口量也明显增长。因此,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尽管,国内玉米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但在进口多元化和稳定化的影响下,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力度也在逐渐减弱。

  第三,饲料中玉米的替代仍不容忽视。尽管目前生猪养殖已恢复至2017年的正常水平,而小麦和玉米价格仍然存在倒挂,再加上政策库存稻谷和小麦的定向销售,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饲料中谷物替代玉米的比例会只增不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

  尽管中长期玉米市场利空因素众多,但从玉米生产成本来说,较往年涨幅较大,尤其是地租和农资产品。首先是地租,受去年玉米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的地租也是水涨船高,部分地区地租甚至达到了250元/亩的涨幅。其次是农资产品,无论是种子、化肥、农药,都涨幅较大,其中化肥尤甚。尽管为了应对化肥价格的快速上涨,国家拿出了200亿元对种植户作为一次性补贴,但平均下来,效果仍然有限。

  另外,从国际玉米市场来看,市场对气候因素炒作仍将会持续,尽管目前降雨已经改善了部分玉米主产国的生产预期,但像巴西等地干旱对玉米造成的减产已经形成,在加上国际市场对乙醇需求的持续增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仍然会在高位运行。而玉米又是我国除大豆之外的第二大进口粮食,势必会形成价格传导。

  综合以上因素,尽管当前玉米价格在温和上涨,但已成强弩之末,涨幅在逐渐收窄。在新粮上市后,玉米价格或将走低。具体关注新粮上市的开秤价格,如果高开且上行,势必又会出现去年的抢粮大战,毕竟开秤价决定着深加工企业的采购计划。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