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评:猪价持续上涨 猪肉进口关税将恢复至12%(2021年12月17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1年12月17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上涨,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6.27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99%。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6.38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03%;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5.98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82%;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5.61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08%。
图表:2021年12月17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今日猪价持续上涨态势,南方地区需求好于北方,西南地区腌腊制品制作规模虽明显下降,但仍有一定需求,猪价涨幅相对明显,而北方地区杀年猪尚未全面开启,近两日猪价涨幅不大,局部继续回调。随非瘟对我国生猪养殖影响减弱,国内生猪养殖业快速恢复,生猪市场供应充足,猪肉价格也恢复到合理区间,但因为进口猪肉与国内猪肉仍有价差,今年进口猪肉规模仍较大。周三财政部发布声明,从明年1月1日起,最惠国家的关税将从目前的8%恢复到12%,也就意味着猪肉进口关税将恢复到12%,明年猪肉进口或有望持续下降。
另外,进入冬季,猪场消杀难度加大,尤其是气温偏低的地区,近日局部地区非洲猪瘟有点状散发疫情。河北省农业农村厅12月15日发布,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在查获的外省调运生猪中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养殖户防疫工作仍不能松懈。
稳定国内供需!我国明年将恢复猪肉进口关税 美国猪肉“不香了”!
根据最新消息,我国明年将提高大部分猪肉产品的进口关税。在此之前,国家迅速扩大了国内生产,减少了进口需求。
根据财政部周三发布的一份声明,从明年1月1日起,基于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最惠国家的关税将从目前的8%恢复到12%。
2020年,在非洲猪瘟爆发后,国内肉类价格飙升,中国将冷冻猪肉的关税从12%降至8%。此后,猪肉进口量飙升至创纪录的水平,并在整个上半年保持高位。到了第三季度,随着生猪数量有所回升且价格跌至生产成本以下,猪肉进口对国内生猪产业的影响预计将更加显著,相应的政策亦有望出现变化与调整。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猪肉进口同比下降40%,至20万吨,但今年迄今的进口仅同比下降8%,至334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增勇认为,国内供给恢复将带动猪肉进口需求逐步减少,然而成本竞争力差距支撑进口量仍呈现较高水平。他表示:“及时调整利率,合理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确保国内市场的供应和稳定价格。”
更高的利率将进一步减缓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等主要出口国的进口,据悉,这些国家的进口在最近几个月已经大幅下降。
华盛顿国家猪肉生产者委员会负责国际事务助理副主席齐巴表示:“考虑到非洲猪瘟的持续问题和中国对猪肉的高需求,提高对猪肉的最惠国关税尤其令人担忧。”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哈格德表示:“任何增税举措都会加大出口商面临的挑战。”
统计局: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12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回应消费品涨价问题时表示,从目前来看,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11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去年11月份CPI同比下降0.5%,而去年10月份同比上涨0.5%,从上涨0.5%转为下降0.5%,导致对当期CPI的影响比较明显。
二是食品价格中蔬菜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受冬季气候因素影响,虽然上个月蔬菜价格涨幅已经较高,但从这个月环比看,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有所回落,但同比涨幅仍在扩大,这对CPI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前期下跌幅度较大的猪肉价格同比降幅在收窄,出现恢复性上涨,这些对当期CPI的涨幅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工业消费品中的汽柴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受国际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11月份的汽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6.7%和40.6%,对于当期的CPI有一定的影响。
付凌晖表示,但是总的来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还是处于比较温和的水平。与上月相比,核心CPI涨幅回落了0.1个百分点,保持了基本稳定,说明市场供求的整体状况总体上是基本平衡的。从未来走势看,CPI温和上涨还是有比较多的有利因素。
一是从食品看,全年粮食丰收,为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是食品价格稳定最重要的基础。鲜菜价格涨幅较高是阶段性的,主要是由于冬季气候因素的影响。从环比看,11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回落9.8个百分点。目前生猪生产和供应、产能恢复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冬季一般是猪肉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总的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二是从非食品来看,尽管交通工具用燃料特别是汽柴油价格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可能还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其他的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体上是充足的,价格涨幅也会保持稳定。比如说,11月份的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5%、0.5%和0.6%,基本上是总体稳定的。
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价格保持稳定还是有较好的基础。
明年我国生猪供应拐点或将出现在年中!
一、生猪供需和指标分析
1.能繁母猪环比下降,生猪养殖进入去产能周期
国内能繁母猪存栏自2019年10月份起呈逐月增加的态势,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季度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564万头,同比增长25.8%。不过自猪价持续下跌、养殖场陷入深度亏损以来,养殖场尤其注重降本增效,一方面通过暂停、减少新项目投建以及缩减人工等其他非固定均摊成本,来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淘汰低产母猪、增加高产母猪性能,来提升生产效能。2021年下半年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拐点,7月份能繁环比减少0.5%,8月份环比减少0.9%,9月份是环比减少2.3%,生猪养殖进入去产能周期。
2.生猪存栏量恢复至非瘟前水平
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3季度末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764万头,同比增加18.2%,按照2017年末生猪存栏量来衡量,我国生猪存栏已经恢复至非瘟疫情前的水平,提前完成生猪产能恢复目标。从生猪的养殖周期进行推导,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对应10个月后生猪出栏的变化,因此我们预测2022年1-5月份我国生猪供应压力依旧很大,生猪供应拐点或将出现在年中。
3.随生猪产能释放,出栏与屠宰量持续高位
2021年随生猪产能释放,出栏与屠宰量持续高位。截至2021年3季度,我国生猪出栏量累计值为49193万头,较2020年同期增长39.4%;10月份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
4.国内供应增加,进口猪肉需求减小
2020年进口猪肉数量达439万吨,占进口肉类总数量的55%左右,是近几年进口最多的年份。2021年随着国内生猪供应的增加,进口猪肉需求量逐步减少,9、10月份,月进口量仅有20万吨左右,预计2022年进口量继续减少。
5.国储投放改收购
2019-2020年我国猪肉供应出现缺口,国家为保供稳价开始投放储备冻猪肉缓解供应压力,2019年9月-2021年3月共计投放66次,累计投放105万吨。随生猪供应量的恢复,今年国家储备冻猪肉的投放力度大幅减少,同时在今年养殖亏损严重阶段,国家启动收储,7月-10月收储4次,共计21万吨,与今年上半年投放数量相当。
6.2021/2022年度饲料需求或将放缓
2020年我国饲料产量是2.53亿吨,2021年1-10月我国饲料总产量为2.44亿吨,同比增长14.9%,其中猪料1.06亿吨,同比增长49.5%,蛋禽、肉禽料分别为2621万吨、7466万吨,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今年饲料主要增长点来源于猪料的增长。不过后期随着母猪存栏的降低,预计2022年饲料需求或将持续放缓。
2020/2021年度我国玉米进入“后临储时代”,临储玉米对市场供需影响趋弱,同时随着生猪存栏量的不断恢复,玉米饲用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玉米出现产需缺口。不过进口玉米和国内小麦等替代品的大量流入,填补了玉米单品的缺口,保障了饲料原粮的整体供应。2021/2022年度玉米产量较上一年度略有增加,产需缺口缩减,同时玉米-小麦反向替代比例增加,玉米市场处于相对平衡格局,预计2022年玉米价格或将高位震荡。豆粕方面,21/22年度全球大豆库销比预估近19%,摆脱13/14年度15.92%低位库销比水平,全球大豆供需偏紧格局出现改善。我们预计2022年CBOT豆价很难越过2021年的高点15.5美元,国内大豆压榨增速预计放缓,同时考虑饲料豆粕减量替代政策影响,预计价格重心较2021年有所下移。
7.猪粮比与养殖利润或围绕养殖平衡点上下波动
2021年随着猪价的大幅下跌,猪粮比价与生猪养殖利润快速下跌。今年6月-10月份,猪粮比价持续跌破6:1,养殖亏损一度超过1000元/头。截至2021年12月初,猪粮比超过6:1,养殖由亏转赢。预计2022年猪粮比及养殖利润或围绕养殖盈亏平衡现上下波动,且震幅减少。
8.能繁母猪存栏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能繁母猪中三元占比持续下降,二元占比持续上升,预计2022年能繁母猪存栏结构持续优化,直至二元占比恢复至90%以上。
9.猪周期下行阶段进入尾声
猪周期是猪肉价格涨跌的一种经济现象,猪周期循环轨迹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规模爆发,本轮猪周期开始酝酿,在经历2019年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价大幅上涨的上行阶段后;2020年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开始缓慢恢复,2021年生猪产能持续释放,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我们预计2022年猪周期下行阶段进入尾声,或将进入猪周期震荡阶段。
10.生猪价格重心上移
2021年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生猪、仔猪、母猪价格较年初均呈大幅下降。其中生猪出栏价从年初最高36.34元/公斤,下跌到最低10.78元/公斤,跌幅近75%,国庆后由于养殖端出栏量较前期略有缩减,市场挺价情绪偏强,猪价大幅反弹。截至12月初,生猪出栏价站上18元/公斤,7公斤断奶仔猪均价为230元/头,环比上涨114.70%,淘汰母猪均价上涨至10元上方。预计2022年随生猪去产能进程加快,生猪价格重心较今年3季度有所上移,不过考虑到存栏基数仍然较高,猪价大幅反弹可能性较小,未来猪价更多围绕养殖成本线上下波动。
本轮猪周期始于2019年2季度,在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后,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价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20年全年全国平均生猪出栏价为34元/公斤,2021年1季度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仍维持在31.5元/公斤。不过在丰厚养殖利润和政策利好驱动下,2020年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2021年产能逐步释放,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
纵观2021年全年,1-3季度猪价基本走了一波较为流利的趋势性下跌行情,猪价从最高36.34元/公斤,下跌到最低10.78元/公斤,跌幅近75%。国庆之后猪价触底反弹,截至11月末,本轮猪价反弹高点触及18元/公斤,涨幅近70%;四季度的反弹主要原因是由于前期猪价跌幅较大,部分养殖户在9月份出现止损性抛售,提前透支了10-11月份部分出栏量,短期猪肉供给压力下降,同时消费终端由于天气转凉,部分地区进入腌腊、灌肠阶段,下游需求有所好转。
二、2022年生猪市场展望
展望2022年,生猪产业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根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来看,较6月末下降4.7%,母猪存栏拐点已现,说明目前生猪产业进入去产能周期。二是商品猪出栏拐点何时出现,根据当前母猪存栏量及生猪繁殖周期推算,2022年1-5月生猪出栏量仍会缓慢增加,出栏拐点可能出现在年中。三是母猪存栏结构的变化,自生猪产能恢复以来,二元母猪占比逐步提高,截至今年10月末,能繁母猪中二元占比接近八成,未来二元占比仍将继续增加,母猪存栏结构继续优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预测2022年生猪供给情况:由于能繁母猪存栏开始下行,未来生猪养殖产业必然进入去产能周期,但考虑到当前生猪存栏基数高,同时结合母猪存栏结构的变化,2022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继续宽松,出栏量拐点或出现在年中,下半年生猪供给量可能出现下滑,但下滑速度和幅度不会很大。
关于猪价:2022年生猪市场或将从猪周期下行阶段过渡到震荡整理阶段,我们预测2022年生猪价格重心较今年三季度有所上移,但反弹幅度有限,且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走势。具体来看,上半年仍维持弱势震荡,价格低点或出现在端午节前,上半年价格中枢在14-16元/公斤;下半年猪价偏强震荡,价格重心回归至养殖成本线上方,价格高点或出现在中秋节前后,下半年价格中枢在16-18元/公斤。
2022年生猪养殖行业从猪周期下行阶段过渡到震荡整理阶段,难以出现2019-2021年的大幅波动及趋势性行情,因而我们建议养殖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猪价来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套期保值提前锁定养殖利润,规避猪价下跌的风险。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