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19次冻肉收储看猪价提振效果,实质作用大于收储结果?
4月19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2年第五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称,4月22日将收储挂牌竞价交易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2022年4月22日挂牌竞价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将是2022年5次收储,前四次累计计划收储量15.8万吨,实际收储量8.5万吨。
进入四月份,收储政策频频加码,这是继4月2日、4月3日、4月14日之后本月的第四次收储,也是今年的第七次收储,业内人士颇为关注,尤其长期处于亏损阶段的养殖和屠宰端盼涨预期强烈。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合缺一不可,政策提振之下,涨价时机愈发成熟,4月中旬开始各规模场猪苗补栏积极性明显增加,国家频频收储,一月四次更加坚定了企业看涨后市的信心,中小散户便紧随其后,集中性需求带动下,仔猪价格迅速走高。连续3周断奶仔猪全国均价上涨92.85元/公斤,累积涨幅28.83%。无独有偶,二次育肥热情也逐步高涨。目前部分规模场100-110kg的小猪出栏明显增加,养殖端对于下半年生猪行情预期空前。此外,鉴于四月份养殖端出栏计划环比下降,且成本压下,上旬猪企多选择积极出栏,时至今日,四月份计划度完成良好的现实状况,价格上涨似乎更显得顺理成章。因此以收储政策为开端的此轮涨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合。
但不得不提及的是,从近几次收储的结果来看,部分业内人士对于收储的作用颇为质疑。4月22日,2022年第五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招标已结束,计划收储4万吨,实际成交0吨,没有企业投标,起拍价21950元/吨。分析来看,历次收储加码之后,都会出现价格上涨的“巧合”比如去年的十月份,这次的价格走高,而且对照历年收储之后的效果,实质大于表象。总结规律来看,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部分收储一个月后,价格较前期低点上涨10.46%(2009年6月)。部分当年底累计涨幅43.59%(2010年4月-6月)。部分猪价触底反弹,最高累积反弹70%以上(2021年10月10日)。据Mysteel农产品监测的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较月初累计上涨1.93元/公斤,涨幅超过15.61%。
猪价低位徘徊,全行业持续亏损状况下,国家通过多次收储,提振市场,促使猪肉价格上行,目的达到的情况下,收储结果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部分企业基于当前的资金状况以及前期低成本入冻肉的现实,在普遍看好下半年毛猪及猪肉价格的前提下,选择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的确情有可原。但不可否认收储的导向和提振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当前猪粮比偏低,全行业持续亏损的大背景之下,国家收储体现了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综上,收储政策犹如强心剂,对于近期生猪价格持续走高作用明显,其实质作用大于收储结果不理想所呈现的表象。短期来看,养殖端计划完成较好,压力不大,价格或明显高于前期。长远来看,产能持续调减方向不变,回归合理区间只是时间问题,新一轮周期下,行情好转势在必行,未来可期。
补栏意愿增强,仔猪价格猛涨,为什么一致看好后市?
补栏仔猪意愿增强!
近期受肥猪价格拉涨影响,仔猪价格也出现明显的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养殖户补栏仔猪意愿明显增强,这也反映了大家对后期后市的一直看好。
据搜猪网监测的仔猪价格,15KG仔猪价格已突破500元/头。生猪价格从2021年1月开始震荡下行,仔猪价格也开始出现明显波动,直到2021年11月开始仔猪价格逐渐趋稳运行,但从2021年12月-2022年1月仔猪价格再度小幅上扬,2-3月仔猪价格再度平稳后弱势下行,从4月中旬开始仔猪价格不断攀高。
但之前仔猪补栏积极性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养猪人根据当前猪价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判断,2022年上半年猪价依然亏损,基于前一段时间生猪价格低迷的情况之下,补栏仔猪情绪再度受到影响。随着3月21日肥猪价格出现触底反弹后,补栏仔猪意愿再度增强,15KG的仔猪价格目前已出现500元/头以上的价格。
为什么一致看好后市?
补栏仔猪意愿增强,可见市场利好情绪增加,特别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养殖户需及时关注官方数据公告,避免过度压栏或集中抛售导致猪价出现变化。之前农业农村部等相关六部委要求,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官方的消息在2021年6月生猪市场开始出现亏损,从2021年7月份开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化-0.5%,8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化-0.9%,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化-2.3%,2021年10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化-2.5%,2021年11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化-1.2%,到2021年12月末能繁母猪4329万头,比11月末4296增加了33万头,环比上涨0.77%。因为生猪产能恢复很快,且能繁母猪总保有量始终在4100万头以上,但在2021年6月份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恢复至4564万头,产能再度处于过剩状态,截止2022年3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85万头。
当前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已出现过剩状态,但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早在2021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已处于相关预警划定区域的黄色调控范围上限。
依据最新的官方消息,4月20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随着新生仔猪数高位回调、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不断积聚,只要稳定支持政策、防好动物疫病、畅通流通堵点,三季度生猪养殖就有望扭亏,实现盈利。但是猪肉消费、进出口等各环节不确定因素还是存在的,希望大家还是按照正常的生产规律生产,不要压栏,也不要过度淘汰能繁母猪,保持生产的平稳.......
受养猪业务拖累 大北农迎上市以来首亏
这是大北农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业绩告亏。
日前,大北农披露了2021年年报。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其营收为313.28亿元,同比增长37.32%;净利润为-4.4亿元,同比减少122.5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4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12%。
记者拆解数据后发现,2021年全年,大北农的净利润主要被第三、四季度所吞噬。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大北农的净利润分别为3.74亿元、1.08亿元、-3.91亿元、-5.48亿元。
净利润剧烈下滑很大程度上来自猪肉价格的下跌所致。在2021年年报中,大北农坦诚解释称,报告期内饲料业务利润同比增加,但生猪价格持续下跌,非洲猪瘟等疫病持续存在,养猪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公司对存栏的生猪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养猪业务亏损。此外,公司在高端研发人才、技术服务人员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费用的影响,其间费用同比增长。
大北农成立于1993年,2010年4月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交易,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饲料科技产业和养猪科技产业。2021年,其饲料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2.44%,生猪养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00%。
根据财报,虽然生猪养殖业务占比不高,却是蚕食大北农利润的关键。2021年,该公司饲料动保业营收230.47亿元,毛利率同比下降2.61%至13.84%。相比之下,其养猪行业营收同比增加23.61%至46.99亿元,但营业成本却同增176.32%至50.07亿元,毛利率同比骤降近6成至-6.55%。
“供需错配是猪周期形成的本质。从2002年至今,我国一供经历了五轮猪周期,2018年至今处于第五轮大级别的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32个月,涨幅262%,2021年1月至今跌逾70%。”大北农方面表示,“猪周期”叠加非洲猪瘟与新冠疫情形成的复杂形势使一些养殖散户相继退出,大量资本进入养猪行业,形成大规模养殖的局面。2021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生产持续恢复,产能持续扩大。2021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今年1月至6月陆续出栏上市。 预计2022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处于高位,猪价仍会维持低迷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大北农近年来的盈利起伏也恰好与这一时间线基本呼应。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大北农的净利润在由2018年的5.07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19.56亿元后,2021年迎来首亏。
实际上,受肉猪业务深度亏损影响,由盈转亏的并非只有大北农,2021年温氏股份也迎来上市年度首亏。财报显示,温氏股份2021年实现营收649.54亿元,同比减少13.31%;实现净利润-134.04亿元,同比减少280.51%。
眼下,养猪产业的行业仍难言乐观。国投安信期货此前曾发布研报称,22年3月和22年5月合约分别对应21年5月和21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当时能繁母猪存栏处于本轮猪周期峰值阶段。从去产能进程来看,截止2021年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仍然高于正常保有量水平,意味着2022年10月份以及之前时间段内,我国生猪出栏量仍然维持过剩水平,生猪价格难见到趋势性转折。
对于下一个报告期的发展,大北农在2021年年报中指出,公司将继续牢固树立饲料科技产业的核心基础地位,重点发展作物科技产业,稳固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抢抓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努力完成2022年的经营目标。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