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今年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起涉及原料药垄断的重大案件,4家相关企业均被处罚。行业人士和专家认为,近年来原料药领域垄断案件屡禁不绝,与该行业高度集中的市场特征、严格的准入机制等原因密切相关,部分企业甚至将垄断原料药市场作为常规经营策略。
合谋涨价,人为制造短缺
根据官方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1年末,郭相国召集津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国康瑞金制药有限公司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在天津密会,共同商议提高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四方最终达成停止内部价格战、联合涨价的非正式协议。
2022年1月,津药药业率先停止供应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这一断供行为,与其他三家涉事企业的步调高度一致,迅速导致市场供应陷入紧张状态。紧接着,同年2月21日,津药药业将该原料药价格从原先最高9000元/公斤大幅上调至13800元/公斤。直至2024年3月7日执法部门现场调查时,这一垄断高价仍在持续执行。
重罚落地,仙琚制药领近2亿罚单
处罚决定显示,四家涉案企业均付出了沉重代价。其中,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合计近2亿元,其余三家企业的罚没金额分别在2877万元至6919万元之间。
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是生产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关键起始物料。该注射液曾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用于重症新冠肺炎治疗。公开信息显示,受此次垄断行为直接影响,该注射液的价格曾从0.35元/支飙升至惊人的98.76元/支,涨幅高达280余倍。
反垄断利剑持续指向医药领域
保障原料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始终是我国反垄断执法的重点方向。近年来,监管部门已接连查处了扑尔敏原料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肾上腺素原料药垄断案、冰醋酸原料药垄断协议案等典型案件。
《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数据表明,2023年全国查处垄断协议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共27起,罚没金额总计21.6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约四分之一案件发生在医药行业,且该领域的罚没金额占比高达全年总额的81.9%。最新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4)》则指出,执法机构正集中力量查办医药领域重大典型案件,去年新立案3件,及时遏制垄断行为,恢复市场秩序。通过执法,成功推动相关涉案药品价格分别下降62%、58%和43%,显著减轻了民众用药负担。
垄断痼疾缘何难除?
业内专家与从业者分析认为,原料药垄断案件频发,根源在于行业特性与监管环境:
-
市场高度集中是温床: 据“中国医疗保险”平台文章统计,在国家药监局原料药登记平台上,在2197个已获批原料药品种中,有1105种的生产企业不超过3家,其中525种为2-3家生产,580种更是独家生产。这种高度集中的结构天然易于催生垄断。
-
准入壁垒强化垄断地位: 中国药科大学相关研究指出,严格的审批是垄断高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新原料药登记需经历现场核查与注册检验,周期通常长达200个工作日以上,极大限制了企业产能扩张和供应商切换的灵活性,导致供应体系脆弱。同时,高昂的环保成本(严控三废排放)进一步抬高了新企业进入门槛,巩固了现有企业的优势地位。
-
利益驱动与调查难度: “罚得轻、赚得快”的收益模式,不断刺激着企业的投机冲动。更甚者,个别企业已将垄断视为常规经营策略。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涉事的津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已被查处过4起医药垄断案件。加之垄断行为往往隐蔽,调查取证难度大,也使得部分企业心存侥幸。
织密监管网,守护民生用药
业界呼吁,医药作为特殊民生行业,需多管齐下遏制垄断冲动:
-
破壁垒:深化准入改革。 试点对工艺成熟稳定的原料药品种,将生产许可由审批制转为备案登记制,缩短准入周期。建立“日常飞行检查+年度合规评估”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质量。对易形成单一供应的品种,强制要求持证企业授权第三方生产工艺,政府提供补贴支持备份产能建设,破解“一企停产、全链断供”困局。
-
强震慑: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价格追溯与损害赔偿基金,强制垄断企业退还非法涨价所得给下游;无法退还部分注入“药品供应链稳定基金”补偿受损制剂企业。医保部门可将屡犯企业纳入招采“黑名单”实施期限性禁入。同时,畅通消费者集体诉讼渠道,让违法者付出更高代价。
-
提效能:构建多元共治网络。 运用大数据模型,整合药品批号、购销发票、医保采购等数据,实时监测预警价格异常和断供风险,实现“监测-调查-处置”闭环。强化行业协会监督与引导功能,例如引导企业缴纳风险保证金入会,协会承担线索预警与合规培训职责,对主动举报垄断协议者可予罚款减免激励。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