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季度蛋鸡苗市场分析:价格大幅下挫,销量同步缩减
(一)价格持续走低,跌幅远超预期
在刚结束的三季度,蛋鸡苗市场呈现出显著的价格下行态势,犹如陷入“价格寒冬”。根据某平台监测数据,三季度蛋鸡苗均价为3.26元/羽,与二季度相比,环比下降20.1%,跌幅极为明显。至9月末,蛋鸡苗价格降至2.89元/羽,较二季度末大幅下跌25.71%,创下2025年年内次低价格,仅高于1月低温淡季。
以1万羽鸡苗采购量计算,养殖户单批次采购成本较上半年减少近700元。通常情况下,价格降低会刺激市场需求,但在蛋鸡苗市场,低价并未引发补栏热潮,反而致使养殖户更为谨慎观望。养殖户普遍担忧价格如此之低,市场行情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后续价格是否还会持续下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市场观望情绪愈发浓厚。
(二)供需失衡加剧,销量环比减少10%
蛋鸡苗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从供应端来看,前期父母代种鸡产能集中释放。数据显示,商品代鸡苗月均供应量较上半年增长8%,市场鸡苗数量呈现“阶段性过剩”状态。例如,部分大型种鸡养殖场因前期看好市场前景而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大量鸡苗集中上市,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从需求端分析,受7-8月鸡蛋养殖单斤亏损0.3-0.5元的影响,整个三季度养殖端整体利润为-0.09元/斤。在亏损局面下,养殖户补栏热情被极大抑制。毕竟在看不到盈利希望时,养殖户不愿投入成本。代表企业鸡苗总销量环比减少10.34%,直观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在“价量双跌”的形势下,三季度蛋鸡苗市场形势严峻。
二、三大核心因素导致三季度苗市遇冷
蛋鸡苗市场在三季度表现低迷,主要是由供应、需求、情绪三大核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因素严重抑制了市场活力。
(一)供应端:新产能集中落地,鸡苗销售受阻
在供应端,2024年下半年新增的父母代种鸡于2025年二季度进入产蛋高峰期,直接导致7-9月商品代鸡苗理论供应量同比增长15%,市场鸡苗数量大幅增加。
部分种禽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份额,选择“逆势扩产”,加大养殖规模。但由于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实际出苗量远超市场承载能力,致使鸡苗库存大量积压,销售困难。以一些小型孵化场为例,因盲目跟风扩产,目前仓库中鸡苗积压严重,资金周转面临困境。
从数据来看,种蛋利用率从二季度的75%降至三季度的62%,充分体现出鸡苗供应严重过剩的现状。供强需弱的格局在三季度进一步稳固,成为推动蛋鸡苗价格下行的关键因素。
(二)需求端:养殖亏损制约,补栏意愿骤降
需求端表现同样不佳。7-8月,鸡蛋价格持续低于成本线(3.5元/斤),养殖户面临困境,部分中小散户单羽日亏损达0.1元。为减少损失,养殖户被迫提前淘汰180-200日龄的蛋鸡,导致收益进一步减少。
在亏损状态下,养殖户补栏意愿降至近三年低位。即使9月蛋价短暂反弹至成本线以上,养殖户仍心有余悸,对“旺季不旺”的市场表现记忆深刻,担心再次陷入亏损,补栏决策更为谨慎,从“积极扩产”转变为“按需采购”。据统计,7-9月规模化企业补栏量同比减少20%,清晰表明市场需求的疲软。
(三)情绪面:多重利空因素叠加,市场信心受挫
除供应和需求因素外,情绪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夏季高温给养殖户带来挑战,高温导致雏鸡成活率下降10%-15%,养殖户为提高成活率需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如加强鸡舍通风降温、增加饮水次数等,但仍难以完全避免损失,这增加了养殖风险,使养殖户更为谨慎。
饲料成本方面,虽然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环比回落5%,但养殖成本仍处于高位,单斤鸡蛋成本达3.4元,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使其收益难以提升。
再加上四季度传统消费淡季的预期,养殖户对后市行情普遍持悲观态度。在“买涨不买跌”心理影响下,养殖户补栏意愿更低,进一步加剧了蛋鸡苗价格的下行压力,市场信心受挫,蛋鸡苗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三、四季度走势预测:先抑后扬,把握补栏时机
展望四季度,蛋鸡苗市场将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这是需求淡季与季节性补栏周期交替作用的结果,养殖户需精准把握时间窗口,做出合理补栏决策。
(一)10月:淡季效应显现,价格或创年内新低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结束,鸡蛋消费市场进入阶段性低谷。学校开学后的集中采购结束,餐饮行业恢复常态,需求出现阶段性回落。从历史数据来看,此阶段蛋价通常明显下滑,预计环比下跌5%-8%。在蛋价下跌压力下,养殖利润再次承压,养殖户补栏热情降低。
供应端方面,种禽企业前期积压库存尚未完全消化,又面临新一批鸡苗上市,库存压力增大。为刺激需求,部分种禽企业推出“买十送一”“满减优惠”等促销活动,但市场反应冷淡。在供需失衡情况下,预计10月蛋鸡苗月均价将降至2.74元/羽,创下2025年年内新低,成为四季度的“抄底窗口期”。
(二)11月:触底企稳,询价热度上升
进入11月,蛋鸡苗价格下跌空间逐渐缩小。一方面,2.7元/羽的价格已接近部分中小种企成本线,继续降价企业将面临亏损,降价意愿大幅减弱。另一方面,养殖企业开始着眼于2026年春季产蛋周期,按照养殖规律,11月补栏的鸡苗正好对应2026年4-5月开产,对养殖户至关重要。
大型养殖场率先启动“春雏”采购计划,凭借资金实力和稳定销售渠道,积极与种禽企业洽谈合作。市场询价量环比增加30%,反映出市场活跃度提升。虽然补栏需求有所回升,但由于前期供应过剩影响仍在,蛋鸡苗价格整体呈现“量稳价平”态势,月均价稳定在2.70元/羽。
(三)12月:季节性补栏高峰,价格温和反弹
12月是蛋鸡苗市场的传统补栏旺季。按照蛋鸡120天左右的开产日龄计算,此时补栏的鸡苗正好赶上2026年春节后的产蛋高峰,是养殖户的绝佳时机。养殖企业纷纷加大采购力度,补栏需求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种蛋利用率提升至75%以上,表明市场需求旺盛。
部分种企为维护市场价格稳定,采取控量保价策略,减少鸡苗供应量以提升市场价格。在需求回升和种企控量双重作用下,鸡苗价格环比上涨7%,月均价回升至2.89元/羽。但由于整体供应仍然充足,价格反弹幅度相对有限。
四、对养鸡户的实操建议
(一)短期策略:10月谨慎追跌,关注成本支撑位
10月,蛋鸡苗市场价格大概率继续下行。对于中小散户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逢低储备10%-20%的春雏订单,提前锁定低价,为明年春季养殖做准备,如同股票市场投资者在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抓住买入机会。但需注意,不能盲目跟风,要依据自身实际养殖能力和资金状况合理安排订单量。
规模化养殖场在10月应更加谨慎。大规模集中补栏易加剧育雏管理压力,若管理不善,会导致雏鸡成活率下降,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建议采取分散采购方式,将采购计划分散到不同时间段,降低风险。在品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抗病性强的“圣泽901”“沃德188”等国产品种,这些品种经市场检验,在高温环境下适应能力更强,能有效降低高温应激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二)中长期规划:绑定产业链,对冲价格波动
从长远发展来看,养鸡户不能仅依赖蛋鸡苗价格波动获取收益,应积极探索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绑定产业链,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采用“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是可行选择。与加工企业或商超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养殖户都能以约定价格出售鸡蛋,有效锁定鸡蛋销售价格,避免价格大幅下跌造成的损失。一些大型蛋鸡养殖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按企业需求供应鸡蛋,既保证了销售渠道稳定,又获得相对稳定收益。
探索生态养殖模式也是拓展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如“蛋鸡+有机肥”模式,将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可将有机肥销售给周边农户增加收入;“林下养鸡”模式,让蛋鸡在树林中自由觅食,提高鸡蛋和鸡肉品质,还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参观、采摘,进一步拓展收入渠道。通过这些多元化养殖模式,减少对单一苗价的依赖,增强养殖抗风险能力。
(三)风险提示:警惕“供应过剩”后遗症
虽然四季度蛋鸡苗价格有望“先抑后扬”,但养殖户不可掉以轻心,需警惕“供应过剩”带来的后遗症。2025年1-9月父母代鸡苗销量同比增长15.38%,这预示着2026年上半年商品代产能将迎来峰值。若终端消费未显著提振,鸡蛋价格很可能再次承压,养殖户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
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某平台等专业平台的存栏量、淘汰鸡数据,这些数据能反映市场供需状况。通过分析数据,养殖户可及时调整补栏节奏,避免在产能过剩时盲目扩产。同时,要保持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关注宏观经济形势、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立足。
结语:低谷中把握机遇,周期里探寻规律
回顾2025年三季度,蛋鸡苗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是产能过剩与养殖亏损的集中体现;而四季度“先抑后扬”的走势,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对于养鸡户来说,盲目追涨杀跌不可取,应趁价格低谷期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在市场周期中,只有那些“掌握数据,把握节奏”的理性从业者才能站稳脚跟。
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补栏时间和选择蛋鸡品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养殖计划,共同交流探讨,应对市场挑战。(行业分析基于公开市场信息,仅供参考)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