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的“虚假繁荣”与危机暗涌

2025-07-22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数据初现:繁荣背后的隐忧
 
  近期,生猪养殖行业两组关键数据备受关注,为看似平稳的行业态势增添不确定性。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3万头,占正常保有量的103.7%,尚处于绿色调控区间。与此同时,自2024年5月起,生猪养殖已连续14个月保持盈利,在近五年猪周期中较为罕见,表面上行业形势向好。
 
  然而,深入剖析后,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浮现——母猪产能淘汰进度滞后,潜在危机不容忽视。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较5月环比回升1万头,为自2025年4月以来连续第二个月回升。这种“越调越增”的异常现象,与行业内部操作方式紧密相关,致使猪肉供应“隐形增量”不断累积,行业真正的危机或许仍在后续。
 
  产能剖析:隐性过剩的困局
 
  (一)结构调整下的产能迷局
 
  当前,养猪行业产能淘汰呈现“结构性调整”模式。头部猪企普遍淘汰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20以下的低产母猪,同时补充PSY 25以上高产母猪。表面上母猪存栏量可能微降,但实际上仔猪产能显著增加。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9.9%,增速远超母猪存栏量增长速度。有分析师指出,一头高产母猪的年出栏贡献相当于1.3头普通母猪。按当前结构调整推算,现有4043万头能繁母猪实际产能,或相当于2021年4300万头水平,远超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对应的供给能力,“母猪存栏微降但仔猪产能反增”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二)农业农村部的双重信号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两个消息,表面上看为行业注入信心,但深入分析后令人担忧。自2024年5月起,生猪养殖连续14个月盈利,在近五年猪周期中实属少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盈利空间持续收窄。据我的钢铁网监测,截至6月27日,自繁自养生猪盈利为75.3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亏损58.39元/头,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微利运行状态。
 
  另一消息是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0.8%,农业农村部据此判断7-8月出栏量将减少,看似是猪价上涨的利好信号。然而,7月6日以来猪价持续下跌,均价下跌超7毛。究其原因,是市场对“生猪产能未实质去化”的担忧。当前中大猪存栏减少,更多是前期压栏生猪集中出栏后的短期调整,并非产能收缩的长期信号。这意味着行业产能过剩隐患依然存在,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调控困境:去产能的艰难之路
 
  (一)政策导向与行业现状
 
  面对行业产能过剩潜在风险,农业农村部迅速做出反应,释放明确调控信号。7月17日,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有序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和弱仔猪”。这一表态彰显农业农村部维护养猪业合理利润的决心,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行业产能尽快回归合理区间,避免因产能过剩引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保障养殖户利益,维护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产能去化的两大阻碍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两大难点严重制约产能去化效果。首先是“低产换高产”带来的隐性扩张。前文提到,头部猪企淘汰低产母猪、补充高产母猪的操作,从单个企业角度看,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合理选择,但从行业层面看,导致母猪存栏量看似微降,仔猪产能却大幅增加,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在隐性层面加剧,难以有效解决。
 
  另一个难点是“盈利惯性”下企业去产能动力不足。当前,头部企业每头猪仍能保持100-150元的利润,在此盈利状况下,主动去产能意味着放弃现实收益,还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丧失部分市场份额。某上市猪企高管曾表示:“只要头均盈利超100元,就没有动力停掉任何一个猪场,毕竟去产能后再重启,设备维护和人员成本更高。”这种心态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导致行业陷入“集体观望”困境。大家都期望其他企业先削减产能,自己维持现有产能,等待市场形势进一步明朗,6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正是这种心态的直接体现。在此情况下,产能去化难以真正落实,行业过剩产能依旧高悬,市场供需平衡也难以有效调节。
 
  危机展望:猪周期的未知走向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关键节点,面临“虚假繁荣”与“实质调整”的艰难抉择。从能繁母猪存栏量看,虽目前仍在绿色区域上限波动,但结构优化带来的“隐性产能”未被充分消化,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从历史经验看,猪周期底部反转往往伴随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6个月下降。回顾过去猪周期,每次市场重大调整都与产能实质性去化紧密相关。例如2018-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随后猪价迎来大幅上涨。而当前能繁母猪存栏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未出现持续下降趋势,6月还环比增长,给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再看养殖成本,随着饲料价格波动、环保要求提高以及疫病防控成本增加,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尽管目前行业整体盈利,但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养殖户和企业利润愈发微薄。一旦猪价大幅下跌,微薄利润将难以支撑高昂养殖成本,行业将迅速陷入亏损困境。
 
  市场预期方面,由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市场情绪普遍悲观。养殖户和企业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下多采取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或调整产能,进一步加剧市场僵持局面。消费者对猪肉价格敏感度不断提高,一旦市场猪肉供应过剩,很可能选择其他替代品,对猪价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若当前产能去化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行业极有可能陷入“产能不去化→供应过剩→价格低迷→亏损延长”的恶性循环。假设从2025年四季度开始进入亏损,按目前产能状况和市场趋势推测,本轮亏损期或延续至2026年下半年,远超2021-2022年那一轮短暂的6个月调整期。这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将是严峻考验,不仅会导致大量养殖户和企业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可能引发行业深度洗牌。
 
  破局之道:产能去化的关键举措
 
  面对生猪养殖行业当前困境,破局核心在于切实推动“产能去化”,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实质性向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靠拢。这需从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共同发力。
 
  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生猪养殖行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首先,持续完善和细化产能调控方案,明确产能去化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清晰行动指引。例如,设定未来几个月内,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的具体比例或数量指标,确保产能去化工作有序推进。
 
  其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养殖户和企业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对积极淘汰低产母猪的养殖户和企业,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补贴金额可根据淘汰母猪数量和质量分级设定,以提高其积极性。在税收方面,对参与产能去化的企业,减免相关税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再者,加强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依法进行整顿或关停,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通过提高行业门槛,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能结构。
 
  在市场机制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加强市场信息公开与透明,建立健全生猪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准确发布生猪存栏量、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信息,使养殖户和企业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避免盲目跟风生产。
 
  另一方面,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帮助养殖户和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稳定生产经营。养殖户和企业可利用期货合约,提前锁定生猪价格,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从而更理性地进行产能调整。
 
  此外,可通过建立生猪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行业内企业间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产业联盟可制定行业自律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企业在产能去化过程中有序进行,实现行业共同发展。
 
  总之,要打破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困局,实现产能去化目标,需政府、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低产母猪真正退出市场,避免“淘汰低产=补充高产”的原地踏步现象,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尽快回归合理区间,保障生猪养殖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