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概况:于转型阵痛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总量微降背后的结构性亮点
2024年,中国饲料工业呈现出“总量微降、结构优化”的显著特征。全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31503.1万吨,同比下降2.1%。这一数据背后,是产业主动顺应养殖周期与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度调整。反刍动物饲料因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致使需求出现分化,产量大幅下滑13.3%;猪饲料、水产饲料受生猪产能去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分别下降3.9%、3.5%。不过,也存在积极的一面:肉禽饲料因消费具备韧性而增长2.6%;宠物饲料延续高景气态势,产量达159.9万吨,同比增长9.3%,这反映出居民蛋白消费结构升级与宠物经济的双重驱动作用。饲料添加剂产业逆势上扬,总产量为1611.4万吨,同比增长7%,其中氨基酸类产品因低蛋白日粮技术的推广,产量大幅增长21.7%,成为技术赋能产业的典型范例。
(二)效益提升: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红利
2024年,饲料企业盈利水平迎来改善的窗口期。原料采购均价同比下降16.5%,特别是豆粕、玉米等蛋白原料降幅达20%,而饲料产品出厂均价仅下降8.3%,成本降幅显著大于售价降幅,行业毛利率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以龙头企业为例,某百万级产能饲料集团通过“原料期货套保+配方数字化优化”,在豆粕用量减少4.7%的同时,维持生猪饲料蛋白水平稳定,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这印证了行业从“依赖规模扩张”向“精细化成本管控”的转型成效。
二、结构调整:从“粮食消耗”到“资源高效”的深度变革
(一)养殖业饲料消耗:效率革命重塑供需格局
在饲料行业的变革进程中,养殖业饲料消耗结构调整是关键环节。2024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为4.72亿吨,同比下降3.1%。看似总量减少,实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效率革命”。饲料中蛋白水平提升了0.16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也提高了0.06个百分点,再加上额外补充的氨基酸添加剂,饲料蛋白转化为养殖动物蛋白的效率足足提升了1.1个百分点。这如同为发动机升级,以更少的“燃料”,产出更多的“动力”。
原料消耗结构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玉米、鱼粉等传统原料用量呈增长态势,而小麦、稻谷的消耗却大幅减少,降幅超过50%。这并非因为它们品质不佳,而是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诸如小麦、稻谷这些原料,由于适口性改良技术的突破,不再是动物的首选,用量自然减少。与此同时,大麦、高粱等杂粮,因进口渠道日益多元化,价格更为实惠,供应也更稳定,其用量大幅增加,增幅超过70%。这种原料的“新老交替”,不仅使饲料配方更加灵活多样,还降低了中国饲料粮对外依存度,同比下降了5.7%,为粮食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二)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1。数智化破局国外垄断
年初,两款国产饲料配方软件“中农科?龙腾”与“家禽产业数智化平台”正式投入商业使用,这在饲料行业引起了极大反响。长期以来,美国、比利时的企业凭借两款软件,牢牢占据中国80%的饲料配方软件市场,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如今,国产软件的问世,成功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中农科?龙腾”构建了全球独有的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收录了千种地源性原料数据,如棉籽粕、菜籽粕等,并且支持动态营养模型。这就如同为饲料配方师配备了一个“超级大脑”,能够依据不同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快速精准地调配出最为合适的饲料配方,使饲料成本降低了3%-5%。“家禽产业数智化平台”同样表现出色,它整合了饲料配方、生产和养殖等多个环节,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动物出栏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推动传统的“玉米豆粕型”配方向“多元化低蛋白”配方加速转变,开启了饲料配方的“数智新时代”。
2。添加剂产业的“精准营养”革命
在饲料行业迈向“精准营养”的发展进程中,氨基酸、酶制剂等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犹如为饲料安装了“智慧芯片”,使饲料从满足动物“吃饱”的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吃好”的更高目标。以仔猪养殖为例,在饲料中添加缬氨酸,虽为微小举动,却能产生显著效果,不仅可以减少15%的豆粕用量,还能降低仔猪8%的腹泻率,让仔猪吃得健康,长得壮实。
在反刍动物养殖领域,瘤胃调控剂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瘤胃内的微生物群落,瘤胃调控剂能够使反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更为高效,使饲料转化率提升5%。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饲料,可以产出更多的肉和奶,大幅提高养殖效益。这些功能性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不仅优化了饲料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动物的生产性能,还为饲料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整个产业朝着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
三、未来展望:在“粮食安全”与“消费升级”间寻求平衡
(一)需求峰值临近,挑战与机遇并存
展望未来,中国养殖动物产品需求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届时人均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消费需求将分别攀升至80公斤、25公斤、46公斤、60公斤。这一消费升级趋势,将拉动新增饲料需求3960万吨,对于饲料行业而言,既是广阔的市场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从挑战角度来看,若维持当前生产模式,新增饲料粮需求将达2760万吨,进一步加剧粮食供给的紧平衡状态。但行业并非无计可施,“提效节粮”“开源替代”“结构优化”等策略正成为破局的关键。智能化饲喂设备的推广,可实现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提升转化效率;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新蛋白资源的开发,有望开辟饲料原料新赛道;发展节粮型肉禽,优化养殖结构,从源头降低饲料粮消耗。通过这些举措,有望将新增饲料需求降至2250万吨,释放2590万吨饲料粮减量潜力,在满足消费升级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
(二)政策护航下的产业新生态
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养殖业节粮行动”为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行动明确了五大重点任务,涵盖技术攻关、资源挖掘、标准引领等关键领域。技术上,建立动物动态营养需要模型,研发数智化饲喂决策系统,推动饲料配方精准化,目标是到2025年将饲料粮用量占比降至60%以下,大幅提升饲料转化效率。
在资源挖掘方面,政策大力推动非粮饲料原料开发,预计到2025年,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非粮饲料产能将达1000万吨,有效缓解饲料粮供应压力。在标准引领下,监管从“终端检测”迈向“全链条监管”,建立从饲料原料到养殖终端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
这些政策“组合拳”将加速产业变革,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未来3年,年产10万吨以下饲料厂数量预计减少2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向34家百万吨级集团集中,目前这些集团合计产量占比已达55%。在产业新生态下,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规模优势,将在创新研发、市场拓展上持续发力,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双赢。
结语:在“双循环”中打造饲料工业新质生产力2024年的调整,本质上是饲料工业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必经阶段。当产量增长放缓,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资源安全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氨基酸添加剂的爆发式增长,还是国产饲料软件的突围,都预示着行业正从“依赖进口”“粗放生产”向“自主创新”“精准高效”实现华丽转身。对于从业者而言,需紧握“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双引擎,在养殖周期波动中提升自身实力;对于投资者,可关注添加剂龙头(氨基酸、酶制剂)、数智化解决方案商、非粮饲料原料供应商等细分赛道。在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饲料工业的每一次“节粮”突破,都是对“端稳中国饭碗”的深刻诠释。(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开财报;市场有风险,分析仅供参考)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