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深蹲:销量分化背后的周期韧性考验
(一)头部企业“冰火两重天”:从压栏惜售到灵活调量在养猪行业发展进程中,7月生猪销售数据如同一份关键评估报告,清晰呈现出行业深蹲态势。首先分析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其7月销售商品猪635.5万头,同比增长13.02%,但环比下降9.5%。这一数据背后,是牧原主动实施控量保价策略。在市场价格低迷阶段,牧原股份采取类似精明棋手的做法,保留产能实力,减少出栏量,等待价格回升契机,以规避在低价时大量出货导致的经济损失。
再看温氏股份,该企业在7月表现突出。7月销售生猪316.48万头,环比增长5.24%,同比增幅达36.22%。温氏股份通过“外卖仔猪+提前投苗”的策略组合,实现逆市扩张。在市场淡季其他企业收缩产能时,温氏股份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加大仔猪销售力度,提前布局投苗,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
新希望、大北农等头部企业则采取“同比微增、环比略降”的谨慎出栏策略。新希望销售生猪130.25万头,同比微增3.21%,环比下降2.06%;大北农控股及参股公司当月合计销售生猪59.39万头,同比增长58.00%。这体现出头部企业对当前低价市场形势存在不同判断。部分企业认为市场仍有下行风险,故而选择谨慎出栏;而部分企业则看到潜在增长机会,在控制出栏节奏的同时,适当增加销量。
(二)中小猪企的生存博弈:以量换价与结构突围在行业深蹲背景下,中小猪企积极参与生存博弈,各自施展策略。正邦科技采取激进市场策略,7月销售生猪69.52万头,同比激增202.44%,仔猪销量占比高达58.3%。在市场低迷时期,正邦科技通过大量销售仔猪,为企业带来稳定现金流,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成为其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重要支撑。
天邦食品同样表现出色,仔猪销售占比近四成,带动整体均价达到16.19元/公斤,逆势实现销售收入环比微增。天邦食品通过巧妙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仔猪价格相对稳定的优势,提升了整体销售均价和收入水平,为企业在市场困境中找到生存发展的有效路径。
然而,并非所有中小猪企都能取得良好发展态势。巨星农牧、克明食品等企业销量环比降幅超20%。巨星农牧7月销售生猪32.41万头,同比增长44.67%,但环比减少;克明食品子公司兴疆牧歌7月销售生猪4.19万头,同比大增73.88%,环比却下降28.78%。这表明中小规模养殖场在成本压力下,出现被动收缩产能的情况。当市场价格低迷且成本居高不下时,中小猪企为减少亏损,只能无奈减少出栏量,经营面临较大挑战。
二、价格绞杀:14元时代的利润保卫战
(一)售价腰斩下的规模失效
在养猪行业市场竞争中,价格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当前生猪价格进入“14元时代”,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也难以抵御价格暴跌带来的冲击。其商品猪销售均价14.3元/公斤,同比暴跌21.86%。这意味着利润大幅缩水,如去年卖一头猪可获利润1000元,今年同等情况下仅能获得700多元利润。尽管牧原7月销售商品猪635.5万头,同比增长13.02%,但销售收入却同比下降10.41%,“以量补价”策略在当前价格绞杀形势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同样受到影响。温氏股份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23.06%至14.58元/公斤,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23.19%至14.44元/公斤。这些企业的销量增长被价格下跌完全抵消,行业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惨”的量利困境。企业在市场中如同逆水行舟,虽努力增加销量,但因价格下跌,经营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二)成本鸿沟下的生存分层
在价格低迷的市场环境中,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当全行业养殖成本普遍处于16-18元/公斤区间时,牧原股份凭借15.5元/公斤的成本优势,仍能维持微利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相对有利地位。而多数中小养殖场则面临头均50-100元的亏损,经营困难,在市场波动中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天邦食品、东瑞股份等企业通过区域溢价和产品结构优化,成为少数实现价格韧性的企业。天邦食品销售均价16.19元/公斤(商品肥猪均价14.60元/公斤),东瑞食品集团商品猪销售均价16.18元/公斤。这些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区域市场中获得更高价格,凸显了“成本为王、区域致胜”的市场竞争新法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破局之道:从产能对冲到价值重构
(一)产能调控的“左右手互搏”
在养猪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产能调控成为企业突破市场困境的关键举措。面对404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的高位压力,企业纷纷开展“仔猪突围战”。正邦科技、天邦食品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突出,其仔猪销量占比均超35%。企业在商品猪市场低迷时,将业务重点转向仔猪市场,通过大量销售仔猪,实现价值提前变现,同时降低商品猪存栏压力,这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市场策略调整,为企业找到新的市场发展突破口。
与此同时,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选择收缩出栏均重的策略,将出栏均重控制在120公斤以下。这一策略看似微小,却产生显著效果,直接减少15%的饲料消耗。在成本高企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种“轻资产化”的理性选择,如同长跑运动员减轻负重,提高自身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和效率。
(二)产业链延伸的暗战升级
除产能调控外,产业链延伸也成为企业破局的重要途径,市场中相关竞争逐渐加剧。温氏股份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鲜品销售占比提升至45%,成功实现与终端市场的直接对接。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温氏股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牧原股份积极构建“养殖-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其肉食品子公司采购量达237.7万头。这种全产业链掌控模式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使企业在行业中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稳定性。
新希望在预制菜领域加速发展,7月深加工产品营收占比突破18%。企业从单纯的“卖生猪”转变为“卖蛋白”,业务领域得到拓展,产品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企业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
四、周期迷雾:底部震荡中的突围窗口期
(一)短期博弈:8月行情的多空分歧
在养猪行业周期波动过程中,8月行情引发市场各方广泛关注和多空分歧。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月7日生猪价格14.34元/公斤,较7月底微涨0.8%,但仍处于近三年低位。这一价格数据在市场中引起强烈反响。
看多者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开学季备货以及中秋前腌腊需求将带动市场短期反弹。随着学校开学,食堂对猪肉的采购需求将大幅增加;中秋前,家庭和食品加工企业也会大量采购猪肉用于制作腌腊制品,这些市场需求将对猪价起到推动上涨作用。
看空者则对市场前景表示担忧,指出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创历史新高,8月理论出栏量环比增5%,市场供应过剩压力难以缓解,价格可能下探至13.5元/公斤的强支撑位。在看空者看来,当前市场生猪供应远超需求,猪价下跌趋势难以避免。
(二)长期突围:穿越周期的三张底牌
在养猪行业长期发展中,企业若要成功穿越周期,需掌握三张关键底牌。
第一张底牌是成本管控,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基础。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通过采用智能饲喂系统,将料肉比降至2.4以下,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0%。智能饲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和营养成分,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第二张底牌是产能出清,这是调整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环节。6-7月能繁母猪淘汰量环比增20%,若年底存栏压减至3950万头,预计2025年春节后市场供需关系将出现拐点。通过淘汰部分产能,减少生猪供应量,有助于恢复市场供需平衡,为猪价回升创造条件。
第三张底牌是消费破局,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冷鲜肉、调理品等高端产品增速超20%,猪企正从单纯的“周期博弈”转向“价值创造”,试图摆脱对价格波动的单一依赖。企业通过研发和生产高端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在深蹲中积蓄起跳力量
7月销售数据真实反映出生猪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头部企业实施战略收缩,中小养殖场奋力突围;市场存在价格绞杀的残酷竞争,同时也有结构转型带来的发展曙光。在猪价持续在14元时代低位运行的情况下,行业正在重新定义市场竞争规则。未来,企业不仅需要具备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耐力,更要拥有主动改变行业周期的能力。从产能调控到价值重构,当前行业在周期底部的突围行动,或将成为中国养猪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各上市猪企公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