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蛋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昼夜温差急剧扩大(常超过10℃),夜间低温与高湿环境极易导致鸡群发生感冒,进而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等复杂疾病,对产蛋性能与养殖效益构成严重威胁。预防夜间感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和健康管理三方面入手,实施精细化操作。
一、环境控制:保温与通风的精准平衡
这是预防感冒的核心。关键在于杜绝“贼风”和“湿冷”,同时保证最低有效通风。
1.温度管理:夜间目标温度应稳定在18-23℃。需在鸡舍前、中、后及不同高度(尤其是鸡只栖息的高度)悬挂校准过的温度计,进行多点监控。
2.防风堵漏:入秋前必须全面检修鸡舍,封堵墙壁、门窗、水帘等处的所有缝隙,防止“贼风”直吹鸡体(贼风风速>0.3m/s即可造成冷应激)。夜间关闭迎风面门窗,开启背风面小窗,利用导流板使新鲜空气先与舍内顶部热空气混合后再缓慢下降。
3.湿度管理:理想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5%。高湿(>75%)会大大增加体感温度的不适感,湿冷效应显著。可适当增加清粪次数,减少粪便水分蒸发。
二、营养与饲喂策略:增强内在抗寒力
通过营养手段提升鸡群自身产热和抗应激能力。
1. 能量补充:在日粮中额外添加1%-2%的植物油(豆油、玉米油等),不仅能提高能量浓度,还能减少饲料粉尘,保护呼吸道。 可适当提高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
2. 抗应激营养:在饮水中定期添加优质电解多维(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黄芪多糖或芪贞增免颗粒等中药提取物,连续使用5-7天,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冷应激能力。尤其是在天气骤变、免疫接种前后必须使用。
3. 夜间饲喂技巧:凌晨12点到1点加光1小时。此举能让鸡群消化代谢产生更多的体热,有助于维持体温,安全度过凌晨最低温时段。
三、健康管理与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
1. 夜间巡查制度:饲养员应在每晚熄灯后2-3小时入舍巡查。关闭手电,静立5分钟,仔细聆听鸡群中是否有“咳、咔、呼噜”等异常呼吸音。观察鸡只是否有扎堆、缩颈、羽毛逆立等受寒表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标记位置并排查该区域的漏风点。
2. 数据记录与分析:详细记录每晚舍内温湿度、鸡群状态、采食饮水量。一旦发现采食量异常下降或耗水量增加,往往是疾病的前兆,需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可极大降低秋季蛋鸡夜间感冒的风险,为稳定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鸡病专业网蛋鸡信息采集官方微信号:15237170695,手机号同步。欢迎提供信息给我们!
每天鸡蛋价格全面及时了解 关注一个公众号就够了
可扫描二维码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