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市场剧变:量价齐跌下的格局重构
(一)进口量腰斩式下滑,创近五年同期新低
根据海关数据,2025年8月中国鸡肉进口量仅为4.03万吨,环比大幅下降21.97%,同比降幅更是高达57.96%,达到2020年以来单月最低水平。1-8月累计进口量为56.93万吨,同比下降10.92%,延续自2020年以来的进口收缩趋势。其中,传统进口主力品类冻鸡爪、鸡翅、鸡块进口量分别环比下降18.3%、45.5%、64.6%,这清晰地表明国内对低价禽副产品的需求显著降温。
(二)俄罗斯逆袭成最大来源国,巴西泰国遭遇滑铁卢
2025年8月,进口来源国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俄罗斯以1.78万吨进口量、44%占比首次位居首位,环比大幅增长33.45%。其核心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远东产区到中国北方港口运输时间缩短至3天,物流成本较巴西降低30%,且冻鸡块产品凭借48小时锁鲜优势,精准契合北方市场对时效敏感的需求。曾经的“进口霸主”巴西则遭遇严重困境,8月进口量为0.32万吨,环比暴跌83.08%,占比萎缩至8%。主要原因是2024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新城疫疫情后,中国持续限制该地区产品进口,同时巴西饲料成本上升导致冻鸡爪到岸价突破15元/公斤,性价比优势不再。泰国进口量为0.79万吨,环比下降35.81%,其依赖的高端调味鸡翅产品受国内餐饮消费疲软影响,需求同步下滑。
(三)品类分化加剧:加工鸡肉逆势增长,副产品进口量价双杀
传统进口主力的冻鸡爪、鸡翅、鸡块1-8月累计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18.2%、12.8%、19.5%,但“其他制作或保藏的鸡肉及食用杂碎”进口量为0.76万吨,环比急剧增长153.5%,同比增长82.5%。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国内食品加工行业的升级需求。随着预制菜、即食卤味的兴起,对标准化加工鸡肉(如去骨鸡柳、调味鸡翅)的需求持续上升,而传统火锅、烧烤场景的爪翅消费因经济环境影响有所降温。
二、出口市场韧性凸显:环比微降难掩高景气度
(一)出口量稳居历史高位,净出口优势扩大
2025年8月,鸡肉出口量为9.66万吨,虽环比小幅下降3.2%,但同比增幅达48.4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1-8月累计出口量为77.03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77.03万吨),出口量持续保持在历史高位。8月净出口量为5.11万吨,延续2024年以来的贸易顺差态势,这标志着中国从鸡肉净进口国向“进出口平衡型”市场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禽肉产业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不断完善的成果体现,使得中国鸡肉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具备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二)日韩港澳主导出口,新兴市场增长迅猛
在出口目的地方面,日本和中国香港占据主导地位。1-8月对日本出口18.54万吨(占比24.07%)、对中国香港出口18.23万吨(占比23.67%),合计占据出口半壁江山。山东、辽宁产区凭借地理优势,其冷鲜鸡产品(48小时达港)在日本高端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5%,单价较冻品溢价15%,成功打开日本高端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对新鲜、高品质鸡肉的需求。
同时,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长迅猛。1-8月对俄出口量同比激增60%,主要受益于当地经济复苏及“一带一路”物流通道优化。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回暖,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禽肉的需求增加;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物流通道的优化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时间缩短,中国鸡肉得以更高效地进入俄罗斯市场。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需求增速达25%,这些国家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且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为中国鸡肉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产品结构升级:初级加工占主导,深加工潜力待挖
从出口品类来看,目前仍以冻鸡块(40.82%)、鸡胸肉(19.45%)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这反映出中国禽肉产业在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生产加工体系,中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初级加工鸡肉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价格敏感型产品的需求。
然而,深加工产品如调理鸡胸、即食鸡杂的出口占比不足10%,与泰国(深加工占比40%)等国家存在差距。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方便、美味、健康的深加工食品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禽肉产业在深加工领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可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深加工产品的占比,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供需重构背后的三大驱动因素
(一)国内产能崛起打破进口依赖
国内禽肉产能的崛起是进口量下降的关键内因。2024年全国禽肉产量攀升至2660万吨,同比增长3.8%,背后是白羽肉鸡规模化养殖的飞速发展,规模化养殖率突破80%大关,单只生产成本成功压缩至10元以下,较2020年降低20%,成本优势显著。以山东诸城为例,当地凭借成熟的“公司+农户”模式,构建了集种鸡培育、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冻鸡块自给率超90%,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大量供应周边市场,使得原本依赖进口的冻鸡块市场份额被大幅挤压。
在辽宁沈阳,现代化养殖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温控、自动化投喂设备的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与鸡肉品质,当地鸡肉产量逐年递增,进一步削弱进口鸡肉的市场空间。环保政策的持续趋严,加速了中小散户的退出。2025年上半年,能繁种鸡存栏量同比下降5%,产能结构向圣农发展、益生股份等头部企业集中。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上更具竞争力,增强了国产鸡肉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使得进口鸡肉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明显。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催生“双向机遇”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为中国鸡肉进出口带来“双向机遇”。进口端,俄罗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成本优势,迅速填补巴西留下的市场缺口。俄罗斯远东产区与中国北方港口距离极近,运输时间缩短至3天,物流成本降低30%,且其冻鸡块到岸价较巴西低10%-15%,在价格与时效性上双重占优;同时,俄罗斯禽肉生产不受南美常见的新城疫等疫病影响,产品安全性更有保障,契合中国市场对稳定供应的需求。
出口端,东南亚地区在疫情后的消费复苏叠加RCEP关税减免政策,为中国禽肉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依据RCEP协定,进口关税较2020年下降15%,直接推动中国禽肉出口成本降低20%,在当地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禽肉凭借稳定的供应、良好的品质,迅速抢占东南亚市场份额,出口量增速达25%。反观美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持续肆虐,导致其禽肉出口设施受限,1-8月对华出口仅6.91万吨,同比微增3.95%,远低于预期,进一步凸显全球供应链变化对中国鸡肉贸易格局的深刻影响。
(三)消费升级与政策调控双重作用
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与政策调控举措,共同作用于鸡肉供需市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餐饮市场正从单纯的“性价比导向”转向“品质化需求”。高端餐饮对无抗生素鸡胸肉、有机鸡翅等高品质产品的采购量年增速达20%,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追求。这一变化带动了加工鸡肉进口的增长,因为国外部分企业在高品质加工鸡肉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上具有优势,能够提供符合国内高端市场需求的产品。
农业农村部实施的“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计划”,在调整生猪产能的同时,间接扩大了鸡肉作为蛋白替代品的消费场景。随着猪肉产能的调减,市场对禽肉的需求相应增加,1-8月人均鸡肉消费量同比增长5%,鸡肉在居民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政策层面,中国对俄罗斯鸡肉实施关税优惠政策,适用最惠国税率5%,降低了俄罗斯鸡肉的进口成本,增强其在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而对巴西部分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提高了巴西相关产品的进口门槛,加速进口来源国的分化,引导进口市场结构优化。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一)短期:进口商面临渠道转型压力
短期内,依赖巴西爪翅的进口商将面临巨大的渠道转型压力。随着巴西进口量锐减,进口商需加速开拓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新兴供应渠道。以山东青岛某大型冻品进口商为例,其以往80%的爪翅货源来自巴西,在2024年巴西供应受阻后,迅速与俄罗斯供应商建立合作,将俄罗斯采购比例从10%提升至30%,并布局加工鸡肉进口,引入俄罗斯的调理鸡柳、即食鸡胸肉产品,以匹配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下对高品质加工鸡肉的需求。进口商应建立多来源国采购机制,降低单一产区风险,将俄罗斯采购比例稳定在30%左右,巴西控制在40%以下,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中期:出口企业迎来黄金窗口期
中期来看,出口企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东南亚、中东市场的需求增长至少持续至2026年,企业应加大深加工投入,开发适合当地口味的调味鸡块、即食鸡胗等产品。山东春雪食品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推出咖喱味、香辣味调味鸡块,在越南、马来西亚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30%,成功将深加工出口占比提升至15%,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提升至20%。企业可利用中欧班列拓展欧洲市场,冷鲜鸡产品可瞄准德国、荷兰等对新鲜度要求高的市场。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输,能够确保冷鲜鸡在72小时内送达欧洲主要城市,满足当地消费者对高品质、新鲜鸡肉的需求。
(三)长期:全球鸡肉贸易格局重塑
长期视角下,全球鸡肉贸易格局将被重塑。随着中国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平衡”,预计2026年鸡肉进口量将降至80万吨以下,出口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全球重要的鸡肉贸易国。俄罗斯有望维持20%-25%的进口占比,凭借地理与成本优势,与巴西形成“双雄竞争”格局。泰国、美国则需通过差异化产品巩固细分市场,如泰国开发香茅风味鸡翅,利用独特的东南亚风味吸引消费者;美国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推广无抗鸡胸肉,满足健康消费需求。中国禽肉产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从单纯的贸易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与市场引领者。
结语
2025年8月的鸡肉进出口数据,不仅是一组数字呈现,更是全球禽肉产业格局重构的直观体现。当俄罗斯凭借地理优势逆袭成为最大进口来源国,当中国鸡肉出口在日韩市场稳固立足并开拓新兴市场,这一系列变化既反映了国内产能的崛起,也揭示了全球供应链在疫病、政策、成本多重因素下的动态调整。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唯有紧密跟随消费趋势、优化全球布局,才能在这场“双向重构”的行业变革浪潮中占据先机。
一周阅读排行